国际

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

王青亦  2025-07-16 14:48:09

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蔡奇表示,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此次会议,专门发来贺信,贺信站位高远,思想深邃,为接下来的文明对话指明了方向。两年多前,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积极呼应。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是多样的,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强调文明是共通的,主张同心同德、大道同行;强调文明是发展的,主张知所从来、明所将往;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主张对话合作、相知相亲。

 

7月10日下午,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图为中国男足前主教练博拉·米卢蒂诺维奇(左)与参会者在开幕式后交流。图/中

 

全球文明倡议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来,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平台促成40余项跨国文化合作项目,推动埃及卢克索神庙与中国敦煌研究院联合申遗等标志性成果落地。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悲观预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倡议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劲生命力。中国以“和合”智慧,重构了文明交往的基础逻辑。

 

首先,全球文明倡议破解了文明交往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全球文明倡议提出“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实践中通过文化遗产互认、经典典籍互译等具体举措,让不同文明得以平等对话。比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与中国良渚古城缔结“姐妹遗产地”,用考古实证打破了线性文明进化论;中国推动的非西方经典翻译工程,资助出版了《阿拉伯哲学典籍译丛》已覆盖12国高校图书馆,让更多非西方智慧进入全球知识体系。这些以平等对话为前提的实践,打破了“文明优劣论”的话语体系,正在重塑国际社会的文明认知。

 

2024年3月,联合国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修正案,首次将“反对文明歧视”写入国际法条款。这正是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平等对话”原则的具象化表现。数据显示,该倡议框架下达成的文化合作协议中,发展中国家参与占比达73%,已经远高于传统上西方主导项目的41%。

 

其次,全球文明倡议重构了文明交流的范式。全球文明倡议推动的“文明对话工作坊”聚焦深层价值挖掘,让不同文明的智慧在应对现实挑战中相互启迪。儒家“仁爱”思想与非洲“乌班图”精神的互鉴,促成了中非社区互助计划。这种价值层面的共创,使文明交流真正转化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智慧。剑桥大学与复旦大学共建的“丝绸之路文明数据库”,整合了沿线国家2000余件文物的数字化档案。这种知识共享模式,让哈萨克斯坦的斯基泰黄金器与中国的战国铜车马得以平等对话。这种范式重构让文明的交流从表层的“符号展示”走向深层的“价值共创”。

 

再次,全球文明倡议注重以务实合作筑牢文明互信的根基。中国发起的“未来文明使者计划”,注重能力建设。比如,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中亚传统手工艺创新中心,帮助青年匠人积极对接国际市场;邀请非洲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农业技术,相比于欧盟同类项目32%的回国转化率,这些来华留学生的回国转化率达到58%。这些实践表明,文明对话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依托于实实在在的共同发展,并以润物无声的民生实践,书写着新的范式。

 

全球文明倡议在实践中的可观成效,本质在于把握了文明发展的三大规律:否定“文明达尔文主义”,以共生思维替代零和博弈;超越“博物馆式保护”,让古老智慧参与现代治理;拒绝“教师爷说教”,用共同发展筑牢认同根基。

 

“文明如水,柔而有力。”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是求同存异、和合共生,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多元融合、共存共生的文化理念相互呼应,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高度契合。两年多来,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主张日益成为全球性共识,并不断转化为生动探索和实践。此次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包含110个丰富多元的实践项目。这种不靠坚船利炮而以切实行动、文化韧性推动的文明进步,或许正是文明对话的“中国方案”行稳致远的密钥,也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注入了新的确定性。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

 

作者:王青亦

编辑: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