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专访 | 中国驻印尼大使王鲁彤:中印尼合作“再出发”

李志全  2025-04-14 16:26:56

过去十年间,中印尼两国元首多次互访,进行了10余次会晤与通话。2024年,普拉博沃当选印尼总统及就职后的两次首访地都选择了中国。

 

2025年不仅是中国与印尼建交75周年,也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在这段历史中,哪些经验尤为重要?两国关系为何在今天依然具有特殊意义?在“全球南方”崛起的大背景下,万隆会议对当今世界提供了哪些启发和意义?

 

“中印尼作为拥有近20亿人口规模的两个发展中大国,维护好、发展好两国关系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的福祉,更承载着时代的使命。”中国驻印尼大使王鲁彤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说。他还表示,双方将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密切人文交流,深化文明互鉴,为中印尼友好事业培养更多参与者、受益者和支持者,筑牢中印尼友好的民意和社会根基。

 

2025年1月7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印尼建交75周年LOGO设计大赛颁奖仪式暨官方纪念LOGO发布活动举行,中国驻印尼大使王鲁彤(左二)、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左一)、印尼外交政策协会创始人兼主席迪诺(右一)共同为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右二)颁奖。摄影/本刊记者 李志全

 

雅万高铁有着浓浓“中国味”

 

《中国新闻周刊》:你去年履新不久后便出席了雅万高铁开通运营一周年的庆祝活动。在乘坐这条高铁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王鲁彤:我于2024年10月履新印尼,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一周年庆典是我到任后的第一场正式活动,此后我还出席了卡拉旺高铁站的开通仪式,并专门乘坐雅万高铁走访沿线全部四个车站,深入了解车站运营情况及周边配套建设。

 

通过走访考察,我有三点特别的感受。一是雅万高铁有着浓浓的“中国味”。虽然车站内和车厢里的指示牌语言和广播都用的印尼语,但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乘坐雅万高铁,他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从车次编号、车票形制、站台设计、车厢装修、乘坐感受等方方面面来看,出行体验同国内都是相同的。二是雅万高铁高速便捷。雅万高铁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和中国高铁一样是全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我深刻感受到雅万高铁这一现代化交通设施为印尼人民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展现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三是雅万高铁越来越热闹。通过这几次乘坐高铁、考察走访,我接触了许多搭乘高铁的印尼民众,有的是公司白领通勤,有的是拖家带口旅行,车站人群熙熙攘攘,附近商铺鳞次栉比。有印尼民众向我表示他们有频繁往返雅加达和万隆的需求,已习惯乘坐高铁出行。可以看到,2023年10月开通运营以来,雅万高铁客流量节节攀升,最高日客流量超过2.4万人次。相信未来乘坐高铁出行会融入印尼民众的生活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雅万高铁的建成通车,是否影响了印尼各界对中印尼合作的看法?

 

王鲁彤: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合作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它如期竣工,持续安全、高效运营,使印尼公众增进了对中国技术、中国产品和中国工程能力的信任。

 

雅万高铁项目75%以上的服务和采购是在印尼当地,为印尼创造了3万个就业岗位,有力带动了印尼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还培养大批本地员工,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很多印尼民众直接受益于该项目。此外,雅万高铁建设和运营中,中印尼双方携手克服了疫情等诸多挑战,中国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担当精神,深化了双方的互信和友谊。总之,雅万高铁不仅促进了印尼当地发展,也加强了中印尼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双方各界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两国务实合作。

 

《中国新闻周刊》:雅万高铁迄今给印尼带来了哪些显著变化?

 

王鲁彤:作为印尼乃至东南亚的首条高铁,雅万高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属于印尼人民的高铁,真正造福了广大民众。通车后,雅加达至万隆通勤时间由此前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不仅有效缓解了两地交通压力,为当地百姓创造了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而且带动沿线商业开发和旅游发展,加快形成高铁经济走廊。印尼官方统计数据表明,通过使用电能,雅万高铁每年可以节省近2亿美元的燃料费。经济方面,该项目在2019年至2023年间为雅加达特区和西爪哇省贡献了近6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雅万高铁的成功,使中国制造在印尼成为“高质量、新技术”的代名词,受到印尼方信任和青睐。这不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赴印尼等国际市场投资兴业提供了巨大助力,也吸引了很多驻印尼的外国使节和代表团竞相考察、体验,学习借鉴中印尼合作经验。可以说,雅万高铁已切切实实成为中印尼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促进了两国双边关系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雅万高铁之后,双方下一个标杆性项目是什么?双方如何共同打造更多惠民工程?

 

王鲁彤: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两国高质量合作的成功典范。在雅万高铁之后,中印尼正积极探讨新的合作项目。双方将充分发挥雅万高铁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包括中印尼“区域综合经济走廊”、“两国双园”、产业园区升级、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港口、交通等互联互通项目,都是双方关注的重点。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结合印尼的发展规划和需求,打造更多造福两国人民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


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国新闻周刊》:印尼总统普拉博沃2024年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推进政治、经济、人文、海上、安全“五大支柱”合作达成重要共识,这意味着什么?

 

王鲁彤:普拉博沃总统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未来发展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在原有“四轮驱动”的基础上增加安全合作,升级为“五大支柱”合作。这是两国关系不断深化、战略互信持续提升的体现,也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安全合作成为第五大支柱,顺应了当前地区及国际形势的发展需求。中印尼同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都面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如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海上安全等。加强安全合作有助于两国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为双方人民创造更加安全的发展环境。

 

从“四轮驱动”升级为“五大支柱”,标志着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合作领域更加全面、均衡。政治互信夯实了合作基础,经济合作助力共同发展,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海上合作深化蓝色伙伴关系,而安全合作的加入,将进一步提升两国战略协作水平。

 

《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这75年的宝贵经验是什么?以此节点为契机,中印尼合作会进入一个怎样的阶段?

 

王鲁彤:75年来,中印尼关系持续健康发展,进入共建命运共同体新阶段,其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坚持元首外交作为战略引领。过去10年间,两国元首多次互访,10余次会晤、通话。习近平主席在印尼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24年普拉博沃总统当选及就职后两次首访中国,两国元首深入交流,就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构建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中印尼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为中印尼关系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战略引领。

 

二是坚持合作共赢提供主要动力。中印尼合作从“四轮驱动”升级为“五大支柱”。雅万高铁开通以来,已累计运送旅客超800万人次。2024年,双边贸易额1478亿美元,同比增长6.1%,中国连续12年稳居印尼第一大贸易伙伴。不久前,巴塘工业园升级为经济特区,为“两国双园”建设注入更大动力。

 

三是坚持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两国教育、旅游等人员往来日趋活跃,2024年有144万中国游客来到印尼。来自中国的民乐团、新疆艺术团在印尼演出,印尼高级别宗教代表团多次访华,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友谊进一步加深。

 

四是坚持公平正义捍卫共同利益。2022年和2023年,印尼先后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方始终全力支持印尼履职。中印尼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共同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携手“全球南方”国家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成为地区合作引领者、南南合作举旗者、全球治理改革推进者。

 

今年是两国建交75周年,中印尼将继承弘扬双边合作优良传统,坚持两国关系正确方向,进一步打造发展中大国互利共赢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

 

一是双方将遵循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加强战略沟通,不断增强战略和政治互信。二是双方将坚持战略自主和主权平等原则,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黄金印尼2045”愿景深度对接,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三是双方将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密切人文交流,深化文明互鉴,为中印尼友好事业培养更多参与者、受益者和支持者,筑牢中印尼友好的民意和社会根基。四是双方将共同致力于维护地区发展繁荣稳定,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

 

《中国新闻周刊》:两国关系为什么在当下依然具有特殊意义?

 

王鲁彤:中印尼关系历经75年发展,保持蓬勃势头。面对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印尼作为拥有近20亿人口规模的两个发展中大国,维护好、发展好两国关系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的福祉,更承载着时代的使命。这个时代的使命就是维护地区繁荣稳定、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双边层面。中印尼作为好邻居、好伙伴,始终平等相待,不断深化互利合作,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全球南方”发展合作的样板。中印尼双边贸易额连续多年突破1000亿美元,印尼保持对华贸易顺差。

 

地区层面。中印尼携手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共同维护东盟在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中方支持印尼继续在东盟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共同落实好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

 

全球层面。中印尼作为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有责任携手“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团结协作,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做地区合作的引领者、南南合作的举旗者、全球治理的改革推进者。

 

2023年10月17日,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在印尼万隆德卡鲁尔站,乘客拍照留念。摄影/本刊记者 李志全

 

印尼快速融入金砖大家庭

 

《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也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在“全球南方”崛起的大背景下,万隆会议对当下有哪些启发和意义?

 

王鲁彤: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南方”的崛起,推动国际格局向更加均衡、公正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1955年万隆会议的精神和历史意义,能够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万隆会议是“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里程碑,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并为当今南南合作提供历史借鉴。如今,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携手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挑战。同时,万隆会议强调的独立自主、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当今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高度契合。面对单边主义和全球治理挑战,中国始终主张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巴西方面已经宣布印尼成为金砖正式成员。这对于印尼发展以及中印尼合作来说,会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王鲁彤:金砖机制是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今年1月,印尼正式加入金砖机制,进一步提升了金砖合作的代表性,扩大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力量。我们很高兴看到印尼快速融入金砖大家庭,已经全面参与金砖框架下各项活动。不久前,普拉博沃总统还宣布印尼将加入新开发银行。

 

金砖机制成立近二十年来,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为成员国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印尼可深入参与金砖框架下的贸易投资、货币金融、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资源矿产、绿色发展、医疗卫生、治国理政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并可借助新开发银行为国内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相信这将助力印尼产业升级、能源转型和民生改善,为印尼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中印尼是好邻居、好伙伴。印尼政府高度重视加入金砖合作机制,中国也一贯支持并热烈欢迎印尼加入金砖。双方将以印尼加入金砖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共同为地区和平与繁荣注入更多正能量和动力。

 

让双方人民“走近”彼此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资企业掀起了出海印尼的热潮,普拉博沃也表示欢迎中国企业赴印尼投资。如何看待这种热潮?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王鲁彤:中国是印尼重要外资来源地。据印尼方面的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项目2万多个,2024年中国内地对印尼投资81亿美元,仅次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涉及基础设施、制造业、产业园区、能源矿业、农渔业、金融等多领域,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相继落地。这为印尼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高素质产业队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2024年11月,中印尼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将共同致力构建全方位发展合作新格局,中印尼投资合作前景广阔。

 

印尼市场拥有庞大且年轻的人口,消费潜力巨大,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和物流仍有待完善。与中国市场相比,印尼电商更依赖社交媒体,中小企业占主导,市场整体尚处于成长阶段,品牌认知度有待提升。此外,印尼的外资准入机制和合规要求相对复杂。企业在出海印尼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本地化运营和风险防范,具体包括: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社区建设、灾害救助、扶贫助困、教育支持等公益事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与印尼社会的共赢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借中印尼建交75周年的契机,双方是否会采取具体举措扩大人员往来?对于印尼和中国,两国民众相互间仍缺乏了解,甚至存在偏见。在你看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

 

王鲁彤:以中印尼建交75周年为契机,中印尼双方将在优化签证便利措施、增加直航航班、推动教育与文化交流、促进旅游合作及加强经贸往来等方面推出具体举措。

 

关于你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中印尼两国同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大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然而,受语言、地理和信息渠道等因素影响,双方在认知上仍存在一定不足。为增进理解,近年来两国在人文交流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如设立孔子学院、扩大留学项目、推广中文教育等,展现了民众对彼此文化日益浓厚的兴趣。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奖学金和留学生交流计划,让更多年轻人成为中印尼友好的桥梁。同时,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客观报道和新媒体手段展现真实、生动的社会面貌,有助于打破偏见,让双方人民“走近”彼此。

 

经贸、旅游和地方交流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中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双边投资和贸易合作不仅推动经济发展,也加深了民众间的联系。若能更好地讲述这些合作的故事,将进一步强化双方对“互利共赢”理念的认同。旅游和地方交流能直观拉近人民感情,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印尼,也期待更多印尼朋友到访中国,感受多元文化和现代发展。此外,通过建立友好城市、举办文化节等形式,加强地方互动,也能让更多普通民众直接接触和了解彼此。

 

发于2025.4.14总第118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王鲁彤:中印尼合作“再出发”

记者:李志全

编辑: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