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原主任罗平汉前后用了半年多时间,单人独马,像一个“驴友”一样重访了20多个抗战旧址。
他说,作为一位党史研究者,自己过去看过一些相关材料,了解抗日战争十分艰难,每场胜利都来之不易,但这种认知其实只停留在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上。现在自己时间宽裕一些了,就想去当年的抗战现场实地看一看。
“现在去抗战现场看,战争的痕迹几乎没有多少留下来。如果不是旧址上一些或大或小的纪念碑,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战斗。80多年了,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是这场战争不应该被忘记。我们现在享受着和平,未体验过战争的苦难。为什么国家要隆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因为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国家的强大也来之不易。”
2025年春,罗平汉重访平型关。图/受访者提供
“抗日战争打下来,太不容易了”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重访抗战遗址的缘起是什么?
罗平汉:我从事党史研究,曾与同事合作出版过《抗日战争与中共崛起》,但那都是宏观层面的,这次想从微观层面去感悟一下,抗战胜利80周年当然是个很好的契机。
这些遗址有一部分我以前去过,但大部分都没去过。现在交通真的方便了,很多旧址实际上离高铁、高速公路不是很远,所以不长的时间里能跑20多个地方。
这些抗战旧址,有的确实有宏伟的纪念设施,有的可能就只有一块纪念碑,如果不仔细看都注意不到。像位于山西昔阳县的广阳村,村子马路边上立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石碑。要不是当地老乡告诉你,山顶上还有个一间房的小纪念馆,你可能都想象不到,这里曾发生了著名的广阳伏击战。八路军的第一个日军俘虏,就是在这场战斗中抓到的。
《中国新闻周刊》: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打的标志性胜仗,重访旧址你有什么体会?
罗平汉:平型关我去过两次,10多年前去的时候还比较荒凉,这次发现植被比过去好多了,说明这些年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看后你就会知道,对伏击战来说,这里的地形太绝了。平型关大捷其实发生在平型关外的乔沟。这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深沟,险要处有三四十米深,两侧是陡峭的山壁,沟底道路狭窄,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过,山顶则比较平坦,便于埋伏。
平型关之战是为了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组织的忻口会战。这是八路军的首战,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上午。这一仗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光军用呢大衣就够115师全体官兵每人一件。
这是中国军队自卢沟桥事变以来对日作战取得的首场胜利,提振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有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宜。捷报南来,良深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为至盼。”
还有一点是,为什么毛泽东强调八路军必须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你去看了平型关可能就理解游击战的必要性了。
平型关之战是典型的伏击战,地形于我绝对有利,参加战斗的八路军将士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红军,我与敌的兵力之比达到近六比一,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与我军作战的是板垣师团第六兵站汽车队的两个中队和下属几个联队的辎重大车队,大多属于日军的后勤部队而非主力作战部队,但在战斗中依然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在争夺老爷庙高地的战斗中,我第686团与日军汽车队四五百人反复冲杀,该团3营9连原有140人,战斗结束后只幸存10余人,连排干部几乎全部牺牲。这场战斗的惨烈与残酷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洛川会议上八路军高级将领对敌后游击战的认知还不完全一致的话,经过平型关之战,这已是全军共识。
因为现实就是,八路军、新四军与日本兵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装备更是处于绝对劣势。八路军改编之初兵力只有三个师,按编制全军4.5万人,实际人数与此不差上下,除留守陕甘宁边区的,开赴前线的加起来也就3万左右,比日军一个主力师团的总兵力略多一点。因此毛泽东说,“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就其特殊的广大性和长期性说来,不但在东方是空前的,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可能是空前的”。
《中国新闻周刊》:对百团大战遗址的重访有一些什么感想?
罗平汉:百团大战规模很大,八路军集中了105个团20余万人,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虏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百团大战中有一场关键的战斗,叫关家垴战斗。说实话,去那里看了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打这场战争真的很艰难。我们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巨大的牺牲?那是有原因的。
关家垴位于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北,是一个山冈。它地势险要,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深沟,难于攀登,东、南、西三面为层层梯田,每层均有数米高。关家垴西南约1公里的柳树垴高地也被敌人占据,两处高地互相策应,地形对我们很不利。
这场战斗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指挥的。1940年10月,日军冈崎支队500余人(一说600余人)深入山西武乡、辽县一带进行报复性“扫荡”。彭德怀认为其孤军深入,正是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的好时机,下达了围歼冈崎支队的命令。八路军集结了129师主力,人数起码是日军的10倍以上。敌我双方距离很近,站在我军阵地上,肉眼都能看得到日军阵地,彭总用望远镜肯定看得更清楚,他下的决心也是很大的。
八路军经过血战攻占了关家垴山顶的部分阵地,但由于日军援兵压力增大,最后主动撤出了战斗。这次战斗未能全歼冈崎支队,但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没能全歼的原因,一是关家垴地形对日军有利,二是日军防御工事坚固,三是日军武器装备先进,火力强大。
过去我们讲“小米加步枪”,它的含义其实是指人民与军队的有机结合,但不是说武器装备不重要。相反,武器装备很重要,关键是看掌握在谁手中。
《中国新闻周刊》:新四军方面的战斗遗址,情况如何呢?
罗平汉:我原来的印象中,新四军打的仗规模不是很大。我是去了车桥后,才有了新的认知。
车桥位于连接苏中与苏北的交通要道上,是江苏淮安一个较大的村镇。该镇坐落在涧河两岸,河道上有五座桥,俯瞰全镇,如同一个“車”字(“车”的繁体字),因而得名。日伪军在此建立了坚固的据点,深沟高垒,设防十分严密。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好转和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新四军开始寻找战机,准备对日军进行局部反攻。1944年3月,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捕捉到战机,发起了车桥战役。这是一场典型的“攻坚打援”战,共攻克敌人碉堡53座,歼灭日伪军940余人,其中日军400余人被击毙,48人被生俘。
游击战往往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给人的感觉好像规模都很小,你去车桥看了就会了解,这一战规模并不小。因为游击战的实质是,能大打就大打,能小打就小打,“游”的目的是寻找“击”的机会,是为了更好地“击”。
1940年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战士在华北北岳区反“扫荡”战役中。
两个战场,共同构成东方主战场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待正面和敌后这两个战场的关系?
罗平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卫国之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之所以称为全民族抗战或全国抗战,就在于这是一场全民族、全国军民参加的卫国战争。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在抗战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御侮局面。这场战争是在两个战场展开的,就是大家熟悉的主要由国民党军队负责的正面战场和主要由共产党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
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阵地战,如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抗战中期的几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滇西会战、常德会战等,抗战后期的衡阳会战、桂(林)柳(州)会战、湘西会战等。在全民族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付出了重大牺牲,包括伤亡了很多高级将领。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牺牲,永远值得后人尊敬与怀念。
同时要看到的是,中共军队在抗战中同样付出了巨大牺牲。有人只知道中共在抗战中牺牲了左权这位将军,其实中共军队在全民族抗战中牺牲的将领数量相当多。按照国民党军队的惯例,一般团长为上校,如果阵亡有可能追授为少将。仅冀南抗日根据地,牺牲的八路军旅级或军分区级正职干部就有易良品、肖永智、桂干生、赵义京、李荣、李忠、杨宏明、李林、王育民等人。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新四军战史》,书后附有新四军团职以上英烈名录,共400余人,仅在塘马战斗中就有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同时为国捐躯。
抗日战争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但这不是两场战争,而是全民族共同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华民族共同努力,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重访抗战旧址,总体上有什么感受?
罗平汉:第一是抽象的概念变得比较具体了。如果过去让我去批驳“游而不击”,我可能批驳得比较抽象,现在至少我脑海里面有一个比较真切的印象了。
第二是感受到没有强大的国防是不行的,首先你无法搞建设。现在时代变了,但是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第三是对战争有了一些切肤的感受,虽然可能不及亲历者的万一。
站在战场遗址里,你现在看到的可能只是一片玉米地,一些杂乱的草木,但你禁不住会想到,下面可能还能挖出当年的弹片来。你可能会想象,当年为国捐躯的很多都是一些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没有享受到我们今天这种和平安宁、比较富足的生活。我们的战士有时候可能饭还不一定吃得饱,武器装备又那么落后,基本上是凭着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勇气在抵抗侵略。对这些勇士和烈士,你肯定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这次遗憾的就是,虽然前后花了半年多,但都是抽时间断断续续去的,每次都太匆忙了。如果时间更长一点,访问更深入一点,我想感受还会更深刻一些。
记者:黄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