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跑,这几年不建议新人入行。”“The Mill倒闭了,我的情怀被碾碎了……”“在四家公司工作过,三家都倒闭了……”
2025年2月底,动画电影《哪吒2》正在中国的电影院火爆上映,很多人被其中绚丽的视觉效果所震撼,也开始对视觉特效这个行业产生兴趣。但在社交网站上搜索一下,人们就会发现,在海外,视觉特效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风暴。2月底以来,网上陆续出现了不少在欧美公司工作的视觉特效艺术家的留言,他们沮丧地讲述着自己被裁员的经历,或是抱怨着行业本身的危机和困难。这些言论,是由行业内的一则重大新闻引发的。当地时间2月24日,美国著名文化杂志Variety报道称,视觉特效公司MPC的母公司特艺集团(Technicolor Group)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即将关闭。该集团宣布,他们将关闭旗下的四家视觉特效公司,分别是主打电影视觉特效的MPC,以广告特效制作为主的工作室The Mill,主营动画片制作的Mikros Animation,以及为游戏提供艺术设计服务的Technicolor Games。
在上述公司中,MPC公司的关停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它是好莱坞、迪士尼等影视巨头的重要合作方。作为一家头部视觉特效公司,MPC曾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007:天幕危机》、《速度与激情6》等知名影片制作视觉特效,2024年年底刚刚上映的电影《狮子王:木法沙传奇》的视觉特效也有MPC的深度参与。没人能想到,这家“中流砥柱”一般的公司会面临这样的结局。而根据社交媒体上的声音判断,MPC等公司旗下的绝大多数员工对公司的问题事先并不知情。因此,媒体估计,受关停事件影响,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视觉特效艺术家都将面临突然失业的风险。
《哈利·波特》电影剧照。图/视觉中国
实际上,被“倒闭潮”影响的大公司还不止这几家。近年来,受到企业并购、现金流问题、好莱坞编剧罢工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知名视觉特效公司早就已经选择了关闭,其中不乏手中握有知名作品的公司。在特艺集团公布财务问题的前一天,2025年2月23日,加拿大著名视觉特效工作室、制作过《小王子》等动画影片的工作室On Animation宣布关闭。更早些时候的2024年7月,参与制作电视剧《爱、死亡和机器人》特效的英国公司Axis Studios也宣布破产。正如特艺集团的CEO卡洛琳·帕洛特在发给员工的邮件中提到的那样,整个行业突然来到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而在未来,视觉艺术家们是否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尚无从知晓。
下游行业的无解困境
视觉艺术家黄绚在美国生活多年。最近,她在社交媒体上“特效巨头Technicolor濒临崩溃”的帖子下面表达了自己对视觉特效行业的看法。在她看来,这场“倒闭潮”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苗头。用她的话说就是,业内的很多小工作室早已“寸草不生”了,只是这次事情发生在了大公司,才被更多人注意到。黄绚曾就职于美国知名的视觉特效工作室FuseFX,曾为《美国恐怖故事》等美剧制作视觉特效。在她看来,FuseFX属于中等规模的企业,福利也比较完善,能够为艺术家们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不过在2023年,黄绚所在的FuseFX集团在一系列并购的基础上改了名字,并把原来的FuseFX公司的业务并入了加拿大的一家姐妹公司。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原来的FuseFX已经不存在了,黄绚因此也失去了这份稳定的工作。
在黄绚看来,视觉特效公司“倒闭潮”的导火索,就是2023年5月开始的好莱坞编剧大罢工。当年5月2日,美国编剧工会(WGA)因为薪资和人工智能等问题,开始和美国电影电视制片人联盟(AMPTP)展开谈判,谈判失败后,编剧工会宣布开始罢工。这场规模浩大的罢工一直持续到当年9月底才正式结束。对于处在影视行业上游的编剧们而言,罢工可能仅仅意味着几个月的“休息”,但是对于处在行业下游的视觉特效工作者们而言,这种“休息”带来的打击却是巨大的。“电影不是停了以后马上就能捡起来的,如果在中间某一环节停了,重新开始的时候,一开始定好的演员、场地,都不一定还在,还得重新开始。所以上游一停,后面的工作全都会受影响。”黄绚这样解释罢工对电影流程的影响。也就是说,编剧的罢工意味着影视项目数量的减少,以及工期的无限延长。在这个过程中,下游视觉特效公司的项目收入、工作效率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延续到一两年以后,甚至直接导致这些公司收入锐减,最终关停。
另一层影响则来自这些视觉特效公司所属的母公司。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些母公司如果突然遇到现金流危机,或出现管理上的变动时,旗下视觉特效公司的经营状况,也会第一时间受到影响。如上所述,深陷“倒闭潮”中的特艺集团,以及黄绚曾就职过的FuseFX公司,都是因为财务危机或者收购计划等,关闭了旗下的多家公司。而且这种关停常常是猝不及防的,不会通知下游的员工。“上游公司有时候说破产就破产,钱是收不回来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下游小的特效公司的资金链,说断掉就断掉了。”黄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此外,行业国际化分工导致的人力资源转移,也成为一些欧美本土视觉特效公司业务量锐减,甚至最终倒闭的原因之一。2024年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最佳片头设计奖”的中国设计师史敏在视觉特效行业内有一些朋友,也比较了解行业的状况。据她观察,一些欧美视觉特效公司之所以倒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新冠疫情之后,很多视觉特效公司发现远程居家工作是可行的,甚至可以在海外雇用人才,于是,他们就开始将视觉特效的制作业务不断外包至海外,以降低成本。而具体方式,就是去雇用一些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的员工。史敏的分析是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刚刚关停的MPC公司就在加拿大、印度等多地设有分支机构,很多视觉特效工作室在扩张时,也会选择加拿大、印度等国作为首要根据地。这些业务被新兴国家吸引走之后,很多老牌的欧美公司的业务量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最终倒闭。
面临上述这些真切的问题,人们所担心的AI对视觉特效行业的冲击,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好莱坞动画特效资深从业者、视频博主“己千坊”曾在自己制作的节目中谈论过AI对视觉特效行业的影响。他曾提到,现在AI生成的视频和图片,在实际使用中还是会出现逻辑上的bug和不稳定的问题,很多时候这些视频和图片是无法直接应用的,更不能适应影视行业的高标准、高要求。从他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看,短期内,AI制作的特效还是很难达到实际应用的标准。由此可见,对于视觉艺术家们而言,他们生存的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来自高新科技,而是来自资本、行业分工等更为现实的问题。
“幕后功臣”走向灭亡
特艺集团旗下这些视觉特效公司的关停,影响还在不断蔓延。以“业内巨头”MPC公司为例,它的关停,让很多对视觉特效抱有情怀的艺术家都感到痛心、难过。根据英国电影杂志《国际银幕》网站“每日银幕”的报道,一家特效公司的老板用“目瞪口呆”来形容MPC公司关停后他的心情,因为他的职业成长期都是在这家公司度过的。而业内人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是,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视觉特效公司,MPC公司多年来不仅承包了不计其数的欧美电影的特效,还通过这些项目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视觉艺术家,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它的关停,给行业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
这样重要的一家公司,它的命运确实是与电影行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70年,全名为“The Moving Picture Company”的MPC公司在英国伦敦成立,起初,公司只是一个有几十名艺术家的小工作室,一开始的主要业务也是制作广告特效。即便如此,从时间线上看,MPC还是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涉足视觉特效领域的公司之一。因为在那时,美国大导演乔治·卢卡斯为制作《星球大战》的特效而创立的著名公司“工业光魔”还没有成立,而世界上第一部使用数字图像处理的主流电影《西部世界》也是到了1973年才诞生的。
虽然成立较早,但是MPC真正声名鹊起的时间要等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特效大范围普及之时。甚至到了21世纪之后,公司的代表作才真正问世。这一系列让MPC公司声名大噪的电影,正是家喻户晓的《哈利·波特》系列。“哈迷”们应该都记得,在2002年推出的《哈利·波特与密室》中,有一个令人印象颇深的名场面:哈利和罗恩为赶上霍格沃茨学校开学,开着一辆老式福特汽车在天空狂奔,经过一系列惊险刺激的颠簸,最终撞到了“打人柳”上面。这段令人惊艳的特效就是MPC公司的手笔。当时,60多位艺术家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哈利·波特与密室》中的特效制作完成。通过这样的精雕细琢,MPC公司将作家笔下的奇幻世界真正还原到了观众的眼前,也为自己赢得了稳固的行业地位。
凭借《哈利·波特》系列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MPC公司开始一跃成为行业领袖,受到越来越多电影导演的青睐,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为无数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大片承担了制作视觉效果的工作,其中包括《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X战警:逆转未来》 《普罗米修斯》《银河护卫队》《火星救援》等全球闻名的影片。凭借这些影片,MPC不断获得奥斯卡等国际大奖的肯定。而在这些美妙画面的感召之下,公司规模开始扩大,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家加入了这项艰辛的工作,他们默默在幕后为观众描绘着想象世界中的星辰大海、宇宙奇观和奇幻生物,创造着大银幕上的奇迹。
在这短短二十几年的“阳春”时期里,MPC公司开始招聘大量视觉艺术家,他们也发展成为好莱坞、迪士尼的片方最喜欢的供应商之一。不过,这样从“小而美”的公司发展起来的文化、技术类型的企业,其命运在与国际大集团产生关联之后,立刻发生了改变。2000年,法国著名电子生产商汤姆逊集团收购了美国公司Technicolor(特艺公司),打算借着这家公司的资源进军电影娱乐行业。此后,汤姆逊集团在2004年收购了当时发展不错的MPC公司。到了2010年,他们又干脆将集团改名为“特艺集团”(Technicolor Group)。从2014年开始,特艺集团开展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将Mikros Animation、The Mill等具有影响力的特效公司都收入旗下,并将各家公司的业务进行重组合并、分拆上市等操作。
但一心转型的特艺集团并没想到的是,2020年之后,它会遭遇全球影视行业遇冷的困境,后来,该集团还进行了一次破产重组,又进行了两次融资。结果,因为2023年好莱坞编剧罢工事件的发生,投资人们开始对影视行业失去信心,更不愿拿出资金支持影视行业,最终导致了特艺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如今,很多人对特艺集团的管理层表示愤怒,认为是他们的混乱操作导致了多家优秀特效公司的关停,也让行业内的大批重要人才突然失业,无法面对未来。此外,这些突然失业的艺术家们,手中还握有大量未完成的影视项目,未来这些影视剧何时能够上映,也成了未知数。于是,这些曾经创造出辉煌的视觉特效工作室,就这样风流云散,化为一声声抱怨、哀号与喟叹。
1月27日,法国巴黎一家视觉效果制作工作室的员工用马海毛制作了一个用于电影和电视的假婴儿。图/视觉中国
未来在哪里
客观说来,人们也不能将视觉特效公司“倒闭潮”背后所有的问题,全都归咎于大集团的操作失误。如今,社交媒体大量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娱乐工业前所未有地卷入新的变化,电影这一支配了整个20世纪娱乐工业的巨人正在被悄然瓦解,人们的观影兴趣在减退,观影习惯从大银幕转向小屏,视觉特效在新一代观众心中早已失去了奇观的光环,所有这一切其实才是这些视效巨头式微的更深层原因。而特效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它需要大量艺术家的人力劳动以及先进设备的支持,也高度依赖现金流,因此,行业才会在电影工业面临考验、经济状况不好时遇到各种问题。
其实,很多优秀的视觉特效公司在被大公司收购之前,也都遭遇过经济危机,关闭过旗下的部门。一个知名的例子是,2001年,还没有被特艺集团收入旗下的The Mill公司,刚刚以电影《角斗士》成为英国特效公司中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公司,到了2002年就形势突变,关闭了旗下的电影部门,只保留精力在广告制作上。当时公司给出的理由就是,当时“美国进入英国的外部电影投资正在放缓”,意思是外部资金紧张,无法继续“烧钱”支持电影制作。
那么,那些为绚丽的视觉效果付出辛劳的艺术家们,是否真的只能这样,在不停关闭的公司之间辗转,无法选择一种有更多保障的、相对安稳的生活?在美国生活的视觉艺术家黄绚对此还算是乐观。在前东家FuseFX关闭后,她已经以自由职业的方式生活了近两年,单独接一些项目,工作状态还可以。她也和身边一些失业的同行交流过,他们大都比较乐观,认为“市场状态还会回来”。而且,一些被裁员的艺术家手中还握有重要的影视项目,他们手中的工作也不会停止。事实上,在很多大型工作室、公司关闭之后,他们遗留的工作也还在继续。美国杂志Variety报道称,特艺集团旗下的The Mill公司关闭后,其未完成的工作和“数字遗产”将通过一家名为Arc Creative的新公司继承,这家新公司,正是The Mill的一些前高管、视觉艺术家与一家名为Dream Machine FX的公司合作建立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暂时不需要面对AI的威胁,所以,技术成熟的视觉艺术家还是有很多工作的机会。比如,一些失去了电影特效工作的视觉艺术家,可以去工作性质类似的游戏等行业寻找机会。另外,在大公司、大型工作室土崩瓦解,远程工作方式兴起之后,那些单干的“个体户”艺术家和中小型工作室,也可能会因为体量更加灵活,更适应现存的“远程外包”工作方式。
“倒闭潮”背后的问题,并不完全来自视觉特效行业本身。想要行业恢复发展,还是要等待全球经济环境的回暖。好莱坞动画特效资深从业者、视频博主“己千坊”的看法大致也是如此。他觉得,从现状来看,视觉特效公司本身承受着甲方的巨大压力,行业工会也无法一天内建成,指望相关机构为劳动者多做一些事情,并不能改变太多现状。经济大环境的逼仄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只要周期恢复,一切就又有希望。“我的结论是,短期内相对悲观一些,大家得熬过去。长期看,这个行业尽管挑战很多,但是工作的需求还是逐年增加的。”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发于2025.4.7总第118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欧美特效公司“倒闭潮”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