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火上热搜的霸陵,为何找不到有观赏价值的文物?

孙晓波  2021-12-17 19:59:25

已经确认了墓主 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护

陕西考古又搞了一个大新闻。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汉文帝霸陵所在地,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

 

在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为“江村大墓”。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这就是汉文帝的霸陵。

 

“汉文帝葬在白鹿原是没有疑义的,但此前文献记载是在‘凤凰嘴’,考古人员经过采用考古勘探、地质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厘清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介绍说。

 

霸陵陵区航拍全景。图/中新图片

汉文帝霸陵位置确定的消息,毫不意外地冲上了热搜。当地不少市民驱车赶赴现场“打卡”,其中一位梁先生表示,他开车半个多小时,“能在外面看一圈就满足了”。

 

千古之谜何来?

 

对于这则考古发现,很多媒体冠以“千年谬误被纠正”“千年之谜揭开”……那么,所谓的千年之谜从何而来呢?

 

在中国历史上,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以勤俭爱民著称。《史记》记载:“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也即,在位期间,宫室、园林等都没有增加。在汉文帝的治理下西汉国力不断强盛,府库充盈,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文物。图/中新图片

公元前157年,刘恒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奉行节俭的汉文帝,对自己死后的墓葬也做了安排。他痛斥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提倡“薄葬”。

 

汉文帝陵之所以命名为霸陵,并非字面上“霸气”的意思,这里的“霸”,是指灞河,霸陵因靠近灞河而得名。西汉帝陵命名多直接来自所在地名,汉高祖刘邦长陵以长平阪得名,汉武帝刘彻茂陵以茂乡得名,其他诸如杜陵以杜县得名,渭陵以渭水得名。

 

“他(汉文帝)提倡‘薄葬’,明确表示‘因其山,不起坟’。所以霸陵非常隐蔽,不像其他西汉帝陵有清晰的封土(也就是一个山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说。

 

再加上皇帝陵墓本身就有保密性,不会详细标注,《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中记载的霸陵只是说“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为后人划定了一片区域。马永嬴介绍,就是在这片区域,有一座凤凰嘴,符合“因山而藏”又具备隐蔽性,元人还留下了“白鹿原北凤凰嘴下”的记载,使得误认沿用了下来。

 

江村大墓出土一组印章。图/中新图片

“不治坟”、“山川因其故”,即不大兴土木,不会像其他汉代帝陵一样,有肉眼可见的巨大“土包”。因此,也让后人对霸陵的具体位置形成两个推论:一是“崖墓论”,认为霸陵是在山崖选址;二是“山藏论”,认为霸陵是修在山中,与地势有关,不用另封土,凤凰嘴的高崖和形状恰好验证了此说法。

 

因此,自宋元以来,史载霸陵是在一个叫“凤凰嘴”的地方——距离现在确认的霸陵约2公里。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汉书》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专家表示,可能在宋朝时期,人们对于霸陵位置的认知就已经出现偏差,这一谬误流传千年。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文物。图/中新图片

在凤凰嘴,有10多块明清时期的祭祀碑,另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铭石碑一通,上书“汉文帝霸陵”5字,因而长期以来凤凰嘴也被认为是汉文帝陵,直至此次霸陵准确位置的确认。

 

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霸陵所在“凤凰嘴”地点。“考古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为霸陵的可能。”马永嬴说。


被确认的始末

 

那么,现在的霸陵是怎样被发现,并得到确定的呢?

 

2001年,江村大墓及周边不少文物被盗“出土”,非法流入市场。2002年,6件从江村大墓盗出境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即将被拍卖。

 

曹龙公开表示,自那次拍卖事件后,2006年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霸陵陵区进行抢救性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等,还发现了“亞”字形大墓,为确定霸陵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1年至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员带队对霸陵、南陵陵区展开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大致探明了两座陵区遗存的分布范围与形制布局。

 

江村大墓马骨出土情况。图/中新图片

“2016年江村大墓外藏坑受到盗扰,为确认墓葬保存状态及周边文物分布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和相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并对陵园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马永嬴介绍。

 

江村大墓平面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约72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发现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定名“石围界”),边长约390米,石围界四面正中外侧有门址,推测可能为独立的帝陵陵园。

 

“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都属于西汉最高等级的墓葬规格。”曹龙介绍,江村大墓规模大、外藏坑数量多、与窦皇后陵“同茔异穴”等,都可以作为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的证据。

 

考古发现陵园园墙遗存,证明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共处一个大陵园(大陵园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内,但一人一个墓穴,正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的“同茔异穴”。

 

马永嬴介绍,考古发掘了江村大墓的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印印文有“车府”“器府”“中骑千人”“府印”“仓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

 

“凤凰嘴”无汉代墓葬遗存,江村大墓“亞”字形的墓葬规格,和皇后共处陵园,以及诸多官印的出土,都是确认江村大墓为霸陵的依据。

 

江村大墓外藏坑内藏有大量陶俑。图/中新图片

“有观赏价值的文物都找不到”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三位皇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史料记载,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霸陵目前的发掘出土的文物,与史料有关汉文帝的记载形成了印证。

 

《史记·孝文帝本纪》中还记载,汉文帝曾说,当时天下“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不同意奢靡浪费的风俗,讲求实用主义。这与他对自己陵墓的不以金银等装饰,也是吻合的。

 

专家提到,墓中发现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被确认为汉文帝陵墓的江村大墓,地表确实无封土,没有明显帝王陵墓特征,也印证了史料记载的“治霸陵……因其山,不起坟”说法。

 

“我想找几件能代表霸陵的、有观赏价值的文物我都找不到。”马永嬴无奈“吐槽”。马永嬴介绍说,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除此之外就是陶器,还有铜器、铁器小件。马永嬴甚至直白地表示:“江村大墓出土的文物都不怎么样,体现了汉文帝节葬的这个要求。”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座汉墓——海昏侯墓。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的墓葬中,共计出土了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玉器,以及让人叹为观止的几百枚金器,包括麟趾金、金板、马蹄金、金饼等,创汉代墓葬之最。与崇尚节俭的汉文帝霸陵对比鲜明。

 

关于节俭的形象,史料对汉文帝的记载颇多。有一次,他要造一个露台,但工程人员告知,费用是十个家庭的家产,汉文帝作罢。唐太宗执政早期曾说“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

 

此外,汉文帝还是“二十四孝”主人公中唯一的皇帝。登基后,母亲薄太后因病卧床三年,刘恒每天都去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护。因此,相较霸陵出土的多是陶俑、青铜器和铁器,薄太后南陵中发现如梅花鹿、金丝猴、巨型龟等珍奇异兽的骨骼与大量金银器。

 

江村大墓出土的部分彩绘着衣式陶俑。图/中新图片

“不会再继续发掘”

 

国家文物局专家表示,霸陵双重陵园、帝陵居中、外藏坑环绕的结构布局,与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奠定了西汉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永嬴表示,历经将近20年的付出,找到了真正的汉文帝霸陵。汉文帝所在的文景之治时期,是西汉社会转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帝陵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演变。霸陵的确定,弥补了这个时间段的空缺。

 

同时,由于汉文帝霸陵的位置确定,解决了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名位问题。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负责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文表示。

 

据悉,在霸陵不远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出土了上百件带有异域装饰风格的金、银饰品,薄太后陪葬大量罕见金器有草原风格。

 

考古专家通过对金器的工艺以及外形特征分析推测可能汉文帝早年“代王”出身有关。该批金器来自与草原接壤的代国,可以推测证明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草原已建立交流。“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前述考古研究院表示。

 

在宣布霸陵被发现的同时,考古人员明确表示,此次发掘只是针对霸陵周围的外葬坑。马永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目前汉文帝陵墓不会进行发掘工作,将以保护为主。

 

“我们会把这笔文化遗产留下来,留给后世子孙。等到他们有办法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再去发掘会更好。如今已经确认了墓主,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保护。”马永嬴说。

 

谈到目前的发掘工作,马永嬴表示,现在发掘了几座外藏坑,一是因为陵墓区域被盗墓贼盗扰,需要对个别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确认墓主。这个发掘工作是非常慎重的,已经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对于外藏坑来说,因为其数量非常大,进行全部发掘旷日持久,没有太大意义。“发掘几个,了解到它的内涵就行了,现在外藏坑的发掘已经够了,不会再继续发掘。”马永嬴解释。

 

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发掘了明定陵。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精致的随葬品。

 

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地宫刚一打开就有大批织物因为环境骤变而损坏,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甚至被当做废品丢弃。明定陵的发掘,使考古学界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行规。

 

受制于文物保护技术的限制,对一些脆弱的文物保护目前有很大难度,因此保护性发掘是目前的惯例,如秦始皇陵就是以保护为主。这意味着,汉文帝霸陵里的秘密,如秦始皇陵一样,留待后人来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