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日本,熊灾

胡克非  2025-11-05 18:02:03

听说过水灾、火灾、蝗灾,有人听说过熊灾吗?

 

这是最近发生在日本的真事,截至上月底,日本今年因熊袭击致死人数已达13人,比之前的数据增加了一倍还要多。11月3日,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发布消息,提醒领区内的中国公民注意防范熊袭击。

 

部分地区在三天记录了近900起熊类目击事件,当地人开玩笑地说,出门碰见熊的概率比碰见初恋女友的概率还大。

 

一位82岁的老年女性在家门口遭遇了熊袭击,甚至有专家判断,这是“从一开始就以吃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这样的案例在此前130年日本记录的相关案例中从未出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政府确实对于突如其来的“熊灾”显得有些迷茫。

 

哪来的熊,就往城里进?

 

数万年前,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相连,熊类通过陆桥迁徙至日本。熊类被困在岛上独立进化,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适应了日本多山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策略。

 

熊不仅是日本本国的,还分成不同品种,靠北方在北海道地区的熊为日本棕熊,站起来能有2.3米,体重最大能有250公斤;靠南方的熊为日本黑熊,站起来和成年男性差不多高,体重也比北方的兄弟轻一些,能到120公斤左右。

 

无论是棕熊还是黑熊,站起来给人一个大嘴巴,人也是扛不住的。

 

此前,日本环境省发布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过去的50年间,熊类栖息地不断增加,熊类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每年全日本各地几乎都有熊类目击事件发生。

 

与很多国家相似,熊这种本土动物在日本也经历过从敬畏到冲突再到保护的三重变化。

 

在历史上,日本将熊视为神圣的动物,至今部分宗教与祭祀活动仍然与熊有关,但随着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加速,熊类与人类之间的冲突便开始频繁爆发。

 

在20世纪初期的一段时间,日本将熊视作威胁,采取了积极的围剿策略,甚至在1966年还专门设立了“春季野熊驱除制度”,说白了就是“一年一度宰熊大会”。

 

就这么宰了好几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突然发现宰得有点狠了,熊的数量锐减,随之对熊的态度从根除转为了保护。从那时候起,日本熊的好日子算是来了。

 

各地熊的数量开始变多,入侵人类居住地的情况也就随之增加了,但从数据上看,虽然每年日本各地都有熊类目击事件发生,但都没有今年明显。

 

热得睡不着觉

 

对于熊类今年大面积进城并出现伤人的情况,日本本国研究人员表示,其核心原因或许与气温升高,熊类冬眠时间减少有关。

 

根据日本气象厅报告,北海道等地的气温较30年前上升约2.4摄氏度,这就导致熊类冬眠的时间缩短了。与此同时,日本熊类主要食物为山毛榉与白橡木果实,而今年出现了大面积山毛榉与白橡木歉收的情况,这直接影响了熊的食物来源,也间接导致它们与人类活动的冲突加剧。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熊面对的问题便是,热得睡不着觉,饿得吃不上饭。

 

对此,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炎林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熊类动物的冬眠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睡一个冬天,更像是“假冬眠”。倘若气温较高,能吃的东西较多,受到外界干扰,它们可以随时从“冬眠”中醒来。

 

而且作为机会主义的杂食性动物,熊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想方设法去寻找食物。并且夏季刚刚度过繁殖季节的母熊,也会因为入冬前食物短缺而带着孩子寻找食物。

 

热得睡不着觉,饿得吃不上饭,再加上娃在一边嗷嗷喊,能够想象母熊在这样的时间有多么暴躁。

 

日本北海道的棕熊,被指控袭击66头奶牛 图/视觉中国

 

这就非常值得警惕了,如果说今年熊频繁出没的情况来自气候变化,熊一旦通过下山进入人类居住地,找到食物后,没人能保证它们明年不会再来。如果这样的觅食方式变成了一种习惯,那未来将更难收场。

 

在刘炎林看来,日本专家所称“从一开始就以吃人为目的”的说法有待商榷,在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情况下,不好武断进行推测。

 

猎人终会老去,但总有熊正年轻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由于日本的熊患日益严重,驱熊铃铛、防熊喷雾等产品出现了大量的缺口,完全供不应求,价格飞涨,部分我国的生产厂家最近的订单成倍增加。

 

谁能想到日本熊灾,间接盘活好几个濒临破产的工厂。

 

虽然日本当地媒体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都在不断提醒市民“熊出没,请小心”,但事实上,日本政府对于日益增加的人熊冲突,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日本政府一直在试图解决熊患的问题,相关方式包括设立熊类缓冲区,安装定位装置,一旦熊类越界至缓冲区,就放狗赶熊。

 

这个方式类似于“训狗”,熊一过界,狗就嚷嚷,连追带撵,久而久之让熊产生记忆,一旦越界就得跟狗赛跑。

 

这个方式亲测有效,但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少城市表示有心无力,既没钱管,也花不起钱雇人养狗。

 

随后有电气公司出了主意,在山地和平原间打造“电气围栏”,熊一过来就放电,但后来一算账,里外里要花十几亿日元,这方案也没进行下去。

 

不愿意花钱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寻求猎杀解决问题,部分地区组建了猎人队,每年按照统计有步骤地杀死一部分熊,来平衡野外的数量。

 

但这个计划受到了来自日本国内环保人士的大力反对,认为当年政府保护熊的初衷就是因为宰太多了,现在数量恢复了需要采用更温和的手段,而非粗暴捕杀。

 

事实上,除了环保人士反对以外,猎人队也干不动了,首先日本多年的少子化导致猎人队的组成大部分为留守在乡村的老人。资料显示,日本持证猎人的平均年龄高于65岁,这些年迈的猎人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毕竟已经是上山采蘑菇摔个跟头都可能瘫痪的年纪,让他们成天跟熊拼命,属实有点不合适了。猎人岁数越来越大,熊是每年都有新的。

 

目前来看,熊逐年逼近,伤人事件频发,或许是未来多年日本政府需要持续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