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创新药行业,去年是‘活’,今年就是‘熬’。”
中国的创新药何时能真正度过寒冬?一位创新药企负责人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即使创新药商务拓展(BD)出海正热,近几个月又频传政策利好,与我交流的多数创新药企业对回暖仍持谨慎态度。
很少有一个行业像国产创新药这样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但对应的高回报却没有匹配。对于一个极端依赖资本市场的行业,这样的特性是致命的。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里,投资人看重两点,要么卖药可以获得高收益;要么投入的资本可以在二级市场收回。但从现实来看,前者在国内以医保为主的大环境下受到“灵魂砍价”的制约,后者被最多诟病的一点,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能否真的向创新药敞开大门。
图/视觉中国
作为一种面向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上市通道,今年6月底,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迎来重启。不过,多位创新药投资人对此“不敢过于乐观”。自2019年设立以来,真正通过这一渠道上市的创新药企数量很有限。业界普遍推测,考虑到监管风险,开闸以后,第五套标准会更青睐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对创新药企的“过会”仍会控制,“远达不到行业健康发展的资金规模”。
与此同时,创新药行业的最大痛点,并非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准入。看看那些已经或即将迎来盈利拐点的创新药企如通化东宝、百济神州等,依靠的是足够庞大的市场。这类企业通常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医院的销量很牛;二是走差异化道路。
目前,我国创新药的一大问题是同质化。特别是医院准入越来越严的趋势下,靶点扎堆带来的,是过于拥挤的赛道下,多数药物缺乏和医保谈判的筹码,只能咬牙降价。这进一步扭曲了整个创新药市场。多位创新药企负责人认为,资本寒冬下,做“卷王”也是有策略的:所谓“差异化”,虽然靶点相同,但适应证、面向的患者群体及联合用药的方法可以和别人不同。“同靶点的竞争中,只要保证你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就有更大机会进院。”
或许换一个角度,寒冬下,当资本的选择更加谨慎,创新药行业也会经历泡沫出清,走向以临床价值为中心的理性回归过程。当然,真正的源头创新还任重道远。
发于2025.8.4总第119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创新药,寒冬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