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

微信迟迟不开“已读”功能,究竟是为什么?

敏敏 张艺  2025-04-22 12:36:29

微信推出已读功能了?

 

最近,微信是否会推出消息已读以及访客记录功能的话题引起讨论。有网友表示:“微信团队你记着,已读显示和访客记录这两个功能你一辈子都不许动。”

 

腾讯公司公关总监张军随后发微博称,关于微信的已读功能,其实在2023年7月就进行过回复:“已读”会增加信息接收者的心理负担和社交压力,从一开始微信就坚定不移地不提供这个功能,以后也不会。

 

图源:微博@腾讯张军

 

此番回复算是给广大网友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国外的一些社交软件如Whatsapp、Facebook、LINE等已经推出了已读功能,小红书上,也有不少网友搜索“微信是否有已读功能”“微信已读不回别人能看到吗”等。

 

图源:小红书截图

 

社交软件中的“已读”功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人们为什么这么抵触“已读”?

 

社交软件的“已读”功能

 

“已读”指的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接收者查看到信息后,依托于技术给予信息发送者的一种反馈。简单说就是,你能知道对方是否查看了自己发的信息。

 

“已读”功能由来已久。

 

2005 年,加拿大黑莓公司正式推出了“BlackBerry Messenger(BBM)”,这款信息交流软件可显示用户接收和阅读信息的具体时间,“已读”自此诞生。

 

后来“已读”被应用到了电子邮件上。

 

写信人使用电子邮件写信时,在发送前可以选择“已读回执”功能,收件人查看邮件时就会收到来自写信人的“已读回执”请求,如果收件人点击同意选项,回执信息便会发送到写信人的邮箱,写信人就能以此判断收件人是否阅读该邮件。

 

现在,电子邮件依然保留着“已读”功能,不过不同的邮箱“已读”说法略有不同。QQ邮箱叫做“需要回执”,网易163邮箱则叫“邮件追踪”,不同之处在于网易的“已读”仅写信人可见,收件人不会收到任何提醒,而QQ邮箱的“已读”需要收件人确认,写信人才能看到。

 

图源:QQ邮箱截图;网易163邮箱截图

 

渐进地,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也引入“已读”功能。办公、恋爱交友、公开化社交、电子商务、私密化社交等平台都陆续推出“已读”,不同的平台“已读”用途也不一样。

 

图源:参考资料[2]

 

有的社交软件“已读”设计之初是为了确认人身安全。

 

韩国互联网集团NHN旗下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LINE就有“已读”,该功能的开发与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有关。当时LINE还处在开发阶段,鉴于灾难过后人们急于确认亲友是否安全,该公司便立刻追加了一个新功能:已读。

 

LINE官方曾表示,希望“已读”功能能够成为紧急关头联系亲友的“Hot Line(热线)”。

 

同时,“已读”还能提高消息传达的效率,节省等待回复所浪费的时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钉钉。

 

“已读”一直以来都是钉钉的特色功能之一。光有“已读”还不够,同步推出的还有“未读”。

 

图源:微博@钉钉

 

现在钉钉的“已读”功能更加细化,比如在群里消息框右下角会提示全员信息已读情况,发送者能看到谁“已读”,谁“未读”,同时列表还会按“已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就算是在群里专门@某一位成员,发送者也能通过姓名右上角的圆点及时了解对方是否“已读”。

 

 

图源:参考资料[4]

 

有时,“已读”是某些群体一种特殊的互动交流形式。

 

微博私信的“已读”功能就为粉丝和偶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契机。有的粉丝会通过微博私信向偶像发送信息,如果偶像点开消息,粉丝看到“已读”后,某种程度上,这就变成了双向交流,于粉丝而言这就属于一次“成功”的互动。

 

但在2018年11月,微博客服的工作人员发微博称,目前私信“已读”功能已下线。直到现在,微博私信依旧没有恢复这个功能。

 

微博私信取消“已读”后,部分粉丝心声|图源:微博截图

 

对于一些电商软件来说,“已读”能够促进买卖双方的交流。

 

像淘宝、闲鱼等购物软件,买家和卖家是陌生人,“已读”能够促使卖家主动加快信息回复速度,同时卖家也可通过买家的“已读”来推测其购买意向,及时调整沟通策略。同时买家也能通过卖家的“已读”减少等待的不确定性。

 

 

图源:淘宝截图

 

需要说明的是,“已读”看似优点多多,但在社交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买它的账。

 

为什么“已读”功能不受待见?

 

2023年,央广网曾发起一个“最不喜欢的社交媒体功能”投票,其中“显示消息已读”票数最多,占比达43.56%。中国新闻网针对“你希望微信显示消息已读吗”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八成的网友持反对意见。

 

图源:微博@中国新闻网

 

人们为什么如此反对“已读”?

 

“微信公开课”在2018年就指出,微信之所以没有已读功能,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感受到没有负担的用户体验。腾讯公司公关总监张军也表示,“已读”会增加信息接收者的心理负担和社交压力。

 

图源:公众号@微信公开课

 

为什么“已读”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协调好“前台”和“后台”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理想形象。“前台”是人们想要呈现给他人的理想化的形象,而在“后台”,人们可以暂时摘下“前台”的面具做自己。

 

可“已读”却将原本隐秘的“后台”推到“前台”的聚光灯下,出现“后台前置”的情况,此时无形的社交压力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信息接收者在“前台”可能扮演的是认真负责、会积极回应所有人的角色,但在“后台”,他或许想时不时偷个懒,对那些消息也不想积极回复。如果没有“已读”功能,那么在离开现实中的社交场所后,他可以借由“没看到消息”等,在“看到了消息,但不想理或不想按照消息的指示行动”的情况下,依然维护好自己的“前台”形象。

 

但如果有了“已读”,要想维护好“前台”形象,一旦看到消息,对方接收到了“已读”反馈,他就最好积极回应、快速行动,否则就可能被视为“玩冷暴力”或“不负责任”。

 

而且男女感受到的压力也有一定区别。

 

一项研究发现,44%的女性在信息被标记为“已读”时会感到压力,对应到男性身上,这一数字只有24%。

 

图源:参考资料[7]

 

所以,为了减少负担和压力,信息接收者会刻意逃避“已读”。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压力并不完全施加在信息接收者一方。信息发送者也会因信息接收者的“已读不回”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

 

《黑暗荣耀2》中妍珍问老公河道英为什么“已读不回”,结果收到的回复是“回了沉默”|图源:《黑暗荣耀2》截图

 

2022年9月,腾讯全媒体智库全媒派发起了社交网络中“已读不回”现象的调研,根据回收到的190份有效问卷,对已读不回“特别在意”“比较在意”以及“有点在意”的受访者占比约为 95%,说明大部分受访者的情绪会受到“已读不回”的影响。

 

《传媒》期刊的一篇论文指出,信息接收者的“已读不回”会让信息发送者感到失望、沮丧、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成为信息发送者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引发自我价值的怀疑与否定,比如会猜测“是不是我哪句话说得不对,让对方不高兴了,所以才不回复我”,把对方已读不回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

 

除了带来社交压力之外,“已读”还体现出信息发送者对时间的“剥夺”,对信息接收者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在办公类软件上尤为明显。

 

一篇发表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聚焦钉钉工作群的“已读”功能,提出这就像一场“时间狩猎”,在流动空间里——人们并不总是面对面办公、交流,使劳动者甘愿贡献休闲时间,致其休闲时间“合法”工作化。

 

“已读”就像一个实时监视装置,或是倒计时按钮,人们的自我时间被压缩,精神压力也增大了。

 

回到微信的“已读”上,也不必过分担心,一来相关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开通,二来,只要开了,那将来一定会有一款没有“已读”的社交软件面世。

 

参考资料:

[1]石川结贵.手机废人(译文纪实)[M].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

[2]王丽娜.接受与拒绝:“已读回执”功能在社交媒体中的双面性[J].新闻知识,2021,(08):37-42.

[3]申玉山,赵微,贾宗普.束缚与主导:“已读”功能影响下信息接收者行为分析——基于技术可供性视角[J].传媒,2024,(23):91-93.

[4]吕梓剑.流动猎场与时间狩猎:钉钉工作群中的资本权力实践[D].浙江传媒学院,2023.

[5]王宇豪.从反连接到数字沟通的“无奈”——对社交媒体“已读不回”现象的再思考[J].新闻前哨,2024,(18):41-44.

[6]吕梓剑,戴颖洁.时间争夺战:“已读”背后的时间政治与异化感知——以钉钉App为例[J].新闻记者,2022,(10):60-71.

[7] Lynden, James, and Teis Rasmussen. "Exploring the impact of'read receipts' in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Tidsskrift for Medier, Erkendelse Og Formidling 5.1 (2017).

[8]全媒派:网络社交新迷思:人人讨厌已读不回,人人都在已读不回,2022.

[9]吕梓剑, & 戴颖洁. (2023). 时间狩猎术:钉钉工作群中"已读"装置的权力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6), 142-153.

 

作者:敏敏 张艺

编辑:陈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