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大省河南,不断发力汽车产业。
近日,开封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其中特别提到——加快郑开300万辆汽车产业带。
在今年4月,河南省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打造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几乎同一时间,河南公布“郑州都市圈8条重点产业带(链)”,郑开汽车产业带正是其中之一。根据当地的规划,预计到2030年,郑开地区的汽车产量将达到300万辆。
据了解,郑开汽车产业带,以郑州、开封之间已有的汽车产业带为核心,在河南全省汽车产量中占比九成。尽管2023年河南全省的整车产量同比增长超50%,但仅仅是首次突破100万辆。
放眼全国,汽车年产量能达到300万辆的城市,仅仅有广州。2023年,广州汽车产量318万辆,位居全国第一;重庆汽车产量230万辆,位居全国第二。同年,上海汽车产量为215.6万辆。
想要达到年产量300万辆汽车这一目标,郑州和开封,该怎么努力?
机遇来了?
以去年的数据观察,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产量才能刚刚超过300万辆,郑州和开封,提出年产量300万辆这一目标的底气何在?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当下的国内汽车市场和整个汽车产业,正面临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
从产量和销量看,最近几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
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博看来,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此外,随着市场的发展,合资车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减少,自主车企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也让整个行业的市场格局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趋势给予了郑州、开封这类城市巨大的发展机遇。
尽管目前合资品牌已被逼至40%市场份额红线,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去年8月的一场活动上表示,2025年,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望提高到70%。
中信证券一份研报中指出,由于响应市场需求变化迟缓、战略决策落后,合资品牌普遍错过了国内2020—2022年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高的红利期。长期来看,合资车企出清趋势很难逆转,原因在于当车型周期阶段性走弱且难以快速迭代车型矩阵从而扭转颓势的情况下,主机厂很容易进入到一个量价齐跌的“死亡螺旋”,叠加国内新能源企业正处于洗牌期,市场决策相对较慢的合资车企更难突围。
目前国内部分汽车强市,产量的一大部分来源于合资品牌。而郑州和开封,在汽车领域,最近几年则押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品牌。
作为比亚迪布局在中部地区的重要生产基地,郑州比亚迪于2021年9月与郑州航空港区签约,37天内实现项目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
比亚迪郑州基地厂区航拍 图/图虫创意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4月,郑州比亚迪工厂正式投产,当年完成产值334.7亿元,生产整车超20万辆,生产动力电池及储能7GWh。不过,目前比亚迪郑州工厂还仅仅是建设好一部分,郑州的三期工厂还在建设中。
比亚迪王朝网总经理路天对媒体表示,郑州基地是比亚迪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可进行全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生产制造,如整车、核心零部件、电池等。
此外,总部位于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早在2010年的时候,就在开封设立了生产基地。该基地主要生产“开瑞”“捷途”等品牌的多款车型,涵盖了SUV、面包车、轻卡等细分市场。目前奇瑞汽车已成为开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开封。
同城化与产业分工
值得注意的是,与不少省份规划重点某一城市的汽车产业不同的是,河南省更强调郑开汽车产业带。这与郑开同城化发展的战略息息相关。
两城“牵手”发展的故事,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当年,河南提出了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并写入省“十一五”规划。2011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郑汴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中财委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一体化”升级为“同城化”,郑开两地发展迈入新阶段。
“比亚迪郑州工厂,就建在郑州和开封的交界处。”袁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看来这一选择不仅考虑了土地价格和方方面面的建厂成本,更对两城的汽车产业发展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在国内其他城市,由于汽车产业的工业链条非常长,临近城市之间相互协作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去年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广州,与同省城市佛山有着“广佛一体化”区域的战略,而在汽车产业方面,广州更倾向于整车生产,佛山则更关注于零部件生产。
而郑开汽车产业带,除了“共享”比亚迪郑州工厂发展成果,开封也在大力兴建产业的相关配套。
据了解,开封逐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为龙头的开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依托比亚迪建设的尉氏县6个零部件产业园、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上汽零部件产业园等中心点,吸引了住成电装、亚普汽车等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去年完成产值近200亿元,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此外,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对于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的产业布局而言,多年来,再造一个“富士康”一直是其重要的愿望。
“再造一个‘富士康’可以是汽车产业、生物制药产业,也可以是精密仪器或先进装备产业等。以当前河南的比较优势,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最具有成为比肩甚至超越富士康贡献度的产业,因此,汽车产业必将成为河南人再造一个‘富士康’的理想产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表示。
郑州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郑州汽车产量43.07万辆,增长77%,其中新能源汽车21.87万辆,增长10.42倍。除了2030年郑开汽车产业带年产量300万辆的远景目标,最近郑州还提出,力争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的近期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富士康同河南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河南省政府将支持富士康在郑州建设新事业总部,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储能电池等项目落地实施。这一总部选址位于郑东新区。
如何扬长避短
在宋向清看来,郑开汽车产业带建设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年产300万辆汽车的雄大抱负,瞄准的不仅仅是擦亮河南省高科技、新能源和国际性产业经济发展的王牌,而且旨在形成以汽车制造、研发、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质量、可持续的产业集群。因此郑开汽车产业带的规划布局是河南产业经济版图中可以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河南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中可以寄予厚望的一环。
在他看来,郑开汽车带的优势在于汽车产业体系相对健全,产业链比较完整,产业集群及集群效应已经凸现,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汽车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四大件”均具备。
“郑开汽车带受益于整个河南汽车产业链。河南有不少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比如焦作的多氟多是生产六氟磷酸锂的龙头企业,新乡的豫北转向专攻汽车转向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许昌的许继电气生产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配套设备,郑州的气凝胶生产商泛锐熠辉为动力电池提供安全保障。河南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已达600余家,在河南基本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配套设备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袁博说。
但从长远发展,目前这些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在袁博看来,本地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和本地产学研一体化不足,可能是郑开汽车带未来需要直面的问题。
“汽车的新能源化伴随的另外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智能化,包括自动驾驶等,都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些需要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紧密的合作。但不论郑州还是开封,本地都相对缺乏在智能网联方面科研能力在全国位居领先的合作单位,这是郑开汽车带需要直面并解决的。”袁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