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专访株洲市长:制造业名城如何转型升级?

赵越  2023-03-10 14:12:38

 

株洲 受访者供图

 

作为长株潭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紧邻湖南省会城市长沙的株洲,常住人口约390万人,2022年GDP为3616.81亿元。但这座中部地级市,先进制造业却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

 

工信部迄今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一集群被业内称为“制造业国家队”,位于湖南东部的株洲,拥有两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工信部公布的前三批共1984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中,株洲上榜25家。按照每1000亿GDP对应的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计算,株洲的单位密度是全国第一。

 

然而,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何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株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时,给予了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包括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以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等。

 

作为制造名城,株洲如何实现“三高四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又如何探索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发展道路?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株洲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株洲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

 

中国新闻周刊:株洲今年确立了怎样的年度发展目标,基于怎样的考虑?


陈恢清:在株洲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我们确立了2023年度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5%左右。除了GDP增长率之外,我们还设定了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20%左右的目标。

 

确定经济增长7.5%左右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宏观环境总体趋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积极信号和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要求,随着中央“五大政策”的协同发力,必将推动各行各业复苏回暖、社会经济整体好转。二是与中长期目标衔接。对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全省稳住经济大盘中挑重担、当主力”的要求,对照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市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元台阶”五年目标,都必须以高质量大发展作为支撑。三是株洲积蓄的发展动能。这些年来,株洲构建起优良的产业生态与营商环境,又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提出的明年预期目标高于疫情三年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是基于对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产业潜力综合研判形成的相对乐观的预测和判断,也是向全市各行各业传递的积极信号和发展信心。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拼经济”成为各个城市的主基调,株洲作出了哪些具体部署?


陈恢清:具体看,株洲在项目、产业、要素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首先是拼项目。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我们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坚持项目第一抓手,服务围绕项目转,工作围绕项目干,大力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狠抓签约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建成投产率“三率攀升”,促进项目投资量、实物量和工作量“三量提升”,重点抓好“四个十大”项目,全力以项目之“进”支撑经济之“稳”。目前,中车双碳产业园、北斗产业园、长株潭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园、三一能源装备以及智慧钢铁等项目正加快推进。

 

其次是拼产业。株洲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一直放在实体经济上,我们持续优化产业链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全面构建“3+3+2”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做强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高分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升级陶瓷、服饰等一批传统产业,布局北斗应用、人工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最后是拼要素。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推进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家综合改革试点,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比如,在人才方面,我们大力推进“双创精英人才计划”系列活动,加强顶尖领军人才引育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九郎山职教科创城提质升级。同时,积极提升高效能资金和土地供给水平。做实和放大200亿元先进产业集群市场化母基金的带动效应,加快设立产业链子基金。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千方百计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做到“宁让土地等项目,不让项目等土地”。

 

中国新闻周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在这些方面株洲采取了哪些举措?有哪些难点和困难需要克服?


陈恢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株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方面,我们重点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这几方面发力。

 

首先是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评数量占据全省“半壁江山”。我们一方面努力让这两个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另一方面打造先进硬质材料、先进陶瓷这两个集群迈向国家级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方面,我们布局功率半导体、永磁动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5G应用、算力基础设施、北斗应用等一批智能化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方面,我们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互联网+”与株洲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加速融合。全市数字经济总量接近700亿元。

 

最后我们还不断推进产业绿色化,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因素增多。株洲发展虽然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但各种超预期因素仍然随时可能发生。目前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然存在生产经营困难情况,下一步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中国新闻周刊:“活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一个城市的活力,蕴藏在产业、人口、消费、生态、人文、创新等方面,在激发城市活力方面贵市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陈恢清:在激发城市活力方面,株洲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是打造制造名城,让产业更具活力。我们推进先进制造业“八大工程”,全市13条新兴产业链产值突破6000亿元,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3.9%,制造业税收占比31.9%,超过房地产业成为拉动财税增长“第一动力”。“工业稳增长”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扬激励。

 

第二是聚力打造幸福株洲,以“消费提振年”为主线,成功承办全省消费促进季(夏季)启动仪式,株洲的烟火气正加速回归,消费市场活力更旺。

 

第三是增强科技活力,株洲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3%以上,在创新型城市排名全国第28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永磁电机、半导体等领域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这让“株洲创造”的动能更加强劲。

 

第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增加市场活力,推出了“制造名城早餐会”“企业办事不求人”“一件事一次办”“六即改革”“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县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制度机制,系统性解决企业诉求。出台“招商引资28条”“人才30条”“民营经济10条”等政策,为广大投资者创业兴业提供便利。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了哪些建议案?为什么聚焦这些议题?


陈恢清:这次全国两会,结合株洲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我提出了7个方面的建议。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加快推动长株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大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将湖南渌水至江西袁河航道纳入国家航道规划并分段支持实施等3个建议;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支持工业大市老工业片区转型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通用航空产业等2个建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建议推进湘赣两省渌水流域系统治理项目建设。围绕民生福祉,建议加快建设长株潭都市圈南片区“第二水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