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为什么是5%?

张馨予  2023-03-08 14:35:15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这份换届之年的报告既对过去一年进行回顾,也对过去五年的工作作了总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今年的报告与近些年相似,用数字说话,回顾全面、系统。因为是换届年,报告提出了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八项建议,而非具体任务。汪玉凯认为这八项建议基本提到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整个报告具有务实的特点”。

 

报告指出,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设在5%左右。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一些人士可能认为5%的经济增速目标较为保守,但中国经济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该目标仍需通过一番努力才能实现。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 新华

 

“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与以往换届年的报告相比,今年的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回顾的篇幅更长,并强调了我国发展取得新成就极为不易。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五年,中国经济面对的形势比2018年前的五年要严峻得多,尤其疫情三年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2020年受疫情冲击,经济增长率只有2.3%,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增速。2021年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后,当年GDP增长8.1%,而在去年疫情出现反弹后,GDP增速又下降到3%。”他说。

 

张立群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完成了多项重大工作,包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是殊为不易的,因此有必要用更大的篇幅去回顾,“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展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超预期的冲击和重大风险时的强大能力”。

 

报告从十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其中多个方面围绕“稳增长”展开。“创新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被放在了总结五年十项工作的首项。汪玉凯指出,创新实施宏观调控不搞“大水漫灌”、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是过去十年宏观调控的亮点。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汪玉凯说,过去五年,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改革上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包括进一步简放政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及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等,取得重要成效。

 

“保民生”是报告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的另一个关键词。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中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根据报告,为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五年来,中国在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四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等。

 

“这些年施政非常关注民生,取得了很多成效,这也是很大的亮点。”汪玉凯说。

 

稳健的GDP增速目标

 

2023年,中国的GDP增速目标将定在多少?各方对此都十分关心。报告给出了答案,5%左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曾在去年年底表示,5%是明年GDP增长的底线。姚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之所以这样说,既是因为根据他的测算,中国当前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5.5%,也是因为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测算,2021年至2035年的15年里,中国的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不能低于4.73%,“如果今年GDP增速达不到5%的增长,未来更难实现这个目标”。

 

对于报告提出的增速目标,刘元春认为它比市场预期的目标更稳健,“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更具有底线指导的意味”。

 

在张立群看来,这个目标体现出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相比去年3%的GDP增速,它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符合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充分考虑了我们今年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比如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这三重压力,当前仍是比较突出的。外部环境方面,今年全球经济全面衰退的迹象很明显”。张立群指出,中国经济全面恢复生机和活力将面对的困难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要坚持底线思维。

 

另外,刘元春指出,过去一直存在地方GDP增速“层层加码”现象,今年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果设定过高的目标,可能导致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只要量不要质”。今年年初,地方两会给出的今年GDP增速目标在4%~9.5%之间。刘元春认为,5%左右的增速目标能够对地方政府设定的一些过高的目标起到平衡作用。

 

事实上,大家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速普遍更为乐观。张立群认为,今年的经济实际增速不会低于6%。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后,各方都能放开手脚抓经济,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增长潜力能够较好地迸发出来。另外,应对三重压力的政策从去年年底以来显现出一定成效,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这些都会支持今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有力的增长态势”。

 

姚洋也认为,5%左右的目标不难实现,他担心的是物价指数目标的设定,如果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5%,“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年定的CPI目标可能太低了。”姚洋认为,全力拼经济,经济就有可能过热,增长速度超过潜在增长速度,“我觉得今年要容忍一定的经济过热,不要看到经济过热就马上收紧货币政策,要让经济跑起来”。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在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再出发?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建议的第一项,报告还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也符合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

 

刘元春指出,出台消费刺激政策、恢复消费场景是促进消费恢复的重点,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目前还需要寻找一些消费政策可实施的载体。

 

去年,各地纷纷出台刺激汽车消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促进车市回暖。“但是任何消费刺激政策都会存在效力递减的规律”,刘元春认为,今年对于城市居民装修的补贴会是合适的消费政策载体,“现在刚好处于第二轮装修周期释放点,很多家庭买的房子都超过20年房龄了,需要重新装修”。

 

对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报告提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刘元春说,要完成这项工作,还需要在保就业方面下功夫。而保就业的基础是保住市场主体,张立群认为,要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活跃起来,需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并且要通过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

 

“在企业面临市场需求收缩,不敢扩大生产、增加投资的背景下,要通过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企业订单的增加,带动企业生产的恢复。”张立群说,在投资方面,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报告指出,今年拟安排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今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并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张立群说,今年应该会延续去年的方针,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相比去年预计会明显增加。

 

另外,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今年的报告中被特别关切,“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单列一节,与往年不同。

 

这项工作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了部署,包括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等。

 

姚洋认为,近几年一直在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但到了基层,民营企业感受不一,“这是因为中间出问题了”。姚洋说,银行有强烈的国企偏好,许多民营企业贷款困难,此外地方政府在采购时也有国企偏好,“造成很多国企拿了政府采购的订单再分包给民企,国企当二道贩子,民企越来越艰难”。姚洋认为,中央应下决心治理,让民营企业真正得到公平的对待。

 

汪玉凯指出,今年仍需聚焦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凡是影响民营企业家预期的,在政策上说一套做一套的,也应该改,要让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这样民营经济才能真正起来”。

 

记者: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