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黄永玉说过:“人只要笑,就没有输。”所以,一切快乐的来源都值得珍视,一切产生快乐的创作,都值得致敬。2025年6月27日,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最佳综艺节目奖项颁给了米未传媒的《喜人奇妙夜》,这是网络综艺第一次正式跻身主流奖项。经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和第二季(以下称《一喜》《二喜》)的培育和沉淀,Sketch这种新的喜剧形式,终于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身份标识”。
但米未传媒创始人CEO马东不认为喜剧有新旧之分,甚至自己的父亲马季当年说的相声和今天备受年轻人喜爱的脱口秀也没有本质区别,重要的事情是笑本身,只要大家笑了,形式根本不重要。
以下为《中国新闻周刊》对马东的专访:
“喜剧是时代的回声”
中国新闻周刊:在小品、相声的生命力大不如前的今天,Sketch、脱口秀、漫才为首的新喜剧却受到观众喜爱,你认为新旧喜剧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马东: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我觉得就喜剧内容来说,每个时代的喜剧内容呈现的都是时代回声,他们的频率是一样的——好哭好笑,优秀喜剧满足的都是观众的这个需求。
20世纪90年代,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现在山东快书快要没有了”。父亲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曲艺形式,有些也许能传承,有些就是不能。我的观点也是这样的,真正重要的是观众笑了没有,而不是你用什么方式让他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父亲每说一段相声,全国观众可能都听过无数遍,那时候还评选十大笑星,这真的是好事吗?不见得。现在怎么可能评出十大笑星啊?能逗笑观众的人太多了,大家能广泛地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更多快乐,这才是好事。这些笑声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完全没有。它们都是时代的回声,我们这个时代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回声了。
中国新闻周刊:当年米未做《一喜》的时候,还没人知道Sketch是什么,而那时米未已经做出了《奇葩说》和《乐队的夏天》这种成熟节目,为什么要转向做喜剧,而且是没被市场检验过的Sketch?
马东:米未想做喜剧这事已经很多年了,本质上在我们心里,《奇葩说》也是喜剧,《乐队的夏天》同样有非常强的喜剧成分。从我们选人、真人秀剪辑到对选手的包装、描述方式,都有很强的喜剧因素,喜剧一直是贯穿米未的全部创作过程。这是我们沉淀、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在这个基础上,米未是个厨子,要做什么菜,取决于今天在早市上买到了哪种新鲜的、应季的蔬菜。
做《乐队的夏天》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觉得整个乐队生态是应季的,中国摇滚乐30年的积累,让我们可以清洗、下油、爆炒、添佐料,让它变成一个观众爱吃的菜了。《一喜》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并不是说,我们发现大家不认识Sketch这种艺术形式,要把它介绍给大家,真没这想法。而是发现有这么一批喜剧人,不管腰部也好,还是腿部、脚后跟吧,他们都有才华,都等待着一个舞台。
其实是米未的导演组通过智力投入,在某一个领域内发现了更多可被看到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在米未的综艺舞台上得到了释放。时代需要这样的节目了,就算米未不做,它也会出现,只是不叫这个名字了而已,我们恰好踩中了时代的步点。
中国新闻周刊:所以获得了白玉兰奖?
马东:这完全是一个意外之喜!对于我们整个团队过去若干年在综艺上的努力都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和肯定。但是这个结果重要吗?不重要,因为人应该“畏因”而不是“畏果”。米未,不做互撕,不做狗血剧情,不做猎奇,这些我们不想也不会,米未想做的只有“好哭好笑”。我觉得这个正向的起心动念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发心会结什么果,其实和我们已经没有关系了。
“米未有自己的内容生产公式”
中国新闻周刊:从《一喜》开始到《喜人奇妙夜》,米未要求编剧、演员共同驻扎创作长达9个月,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
马东:在过去,所有喜剧都是明星的艺术,是“角儿”的艺术,但是面临一个问题,一个“角儿”哪怕有天大的本事、极好的天赋,他也面临着枯竭,因为他一旦万众瞩目了,就很难回到生活里。
我们学习海外的喜剧市场结构后,发现他们的金字塔结构非常清晰,底座是众多喜剧学校培养人才,他们去讲脱口秀,去live house演即兴喜剧、Sketch喜剧历练,成熟了去做电视台综艺,在电视台出名以后再做喜剧电视剧,最后做电影,整个链条特别清楚。他们的整个喜剧市场和架构经过这么多年市场检验,肯定是有道理的。现在很多做脱口秀、Sketch的俱乐部学习的也是这套东西。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共创这个方式本身是有效的,任何四五个人通过学习和培训都可以做出一个Sketch。当然,这个Sketch的质量跟人的天赋、训练、经验等各方面因素都有关。但不管怎么说,只要经过长期磨合,找到气场合适的搭档,建立好配对机制,时间到了,就能产生化学反应,就能熬出一碗好粥来。
中国新闻周刊:这种高强度的协作模式,能产生某种生产公式吗?
马东:米未有一个内容生产公式,叫作足够多的聪明大脑——这里面包含演员、编剧、综艺导演和我们的创作组,所有人都得是聪明的,还得足够多,乘以足够长的时间——它就不是一个三五天能干出来的事,还得除以集中度——如果整个上面这一坨乘积除以三,得出来那个商也不会很高,除以二也不行,只能除以一,才能得出一个最大数。
“一”的意思是米未一年只干一个,我们的产量上不去,因为我们希望所有精力投入在一件事上,较劲发酵,让这个东西最大化,这就是我们的内容生产公式——足够多聪明的大脑乘以足够长的时间除以一。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公司运作上好像也提倡共创,不喜欢搞“意见领袖”。
马东:我总说,马东只是米未的一个招牌,一个幌子,一点没有夸张,就是客观陈述。米未是所有“米未er”共同的米未,马东怎么想,一点不重要。如果一个创业者沉迷于在自己的企业里一呼百应,那这个公司死,是早晚的事。我们的决策都是共同决策,如果意见不一致,那就聚在一块儿,互相争论,最后总能讨论出一个结果来。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在一起熬了10年,我们三观是一致的。
中国新闻周刊:米未的一些Sketch作品有“埋伏期”,例如《笑吧,皮奥莱维奇!》,在《一喜》中播出时知名度不高,但是后来突然刷屏出圈了,这和传统小品的走红路径似乎不太一样?
马东:以前一个小品一天晚上就火遍大江南北,那个时代就过去了。那是一个集中传播的时代,今天的分布式传播讲究的是二创和共创,观众对一个作品可以有无限的解读和延伸,再创造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时间,是一个作品未必在出现那一刻就多么绚烂,但是之后有一天观众觉得,哇,它真好。可能是在那个时间点,社会环境也好,人的心理状态也好,让这个作品产生了特定的时代回声,而这个回声穿越了时间,又在各种不同时空里,击中了观众的心,这叫经典,只有能穿越时间的才叫经典。
所以,一个创作者只要完成了创作,把作品扔出去就好了,它自然有它的命,有它的运。也不必过分强调创作者的想法,他当时是那个意思吗,其实不一定,但是也不重要了。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脱口秀演员和Sketch演员、编剧都开始参与喜剧电影,米未有计划做喜剧电影吗?
马东:到目前为止,还力所不能及。我们确实试图往这个方向去发展,以前也有尝试,想做情景喜剧,各种形式都尝试过,不行。建组多少次,就解散多少次,教训多于收益。这都5年前的事了,折腾很多次,最后还是决定先做一个喜剧综艺吧,驾轻就熟。
米未一直有个价值观,叫平庸等于白干,所以,如果要做就得做出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作品来。现在时候还没到,还得学习,还得积累,我们某种程度上也挺懒的,《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也已经在筹备了,还是先把喜剧综艺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