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灯光旖旎的黄河路走来,胡歌脱下剪裁得体的西装,换上冲锋衣,素面朝天地出现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一块农地里。他和好友陈龙正开着拖拉机除草,隔空向导演王家卫展示:“这就是阿宝和陶陶的归宿。”
这是《一路前行》中的场景。节目里,胡歌和演员刘涛、陈龙从城市出发,走向草场、冰川、田野和海洋,捡垃圾、测雪线、关注野生动物,直面环保现实。
“它其实更像是一个纪实片。”胡歌是节目嘉宾,也是发起人之一。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节目发起背后是一场长达三四年的酝酿,这期间,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更加真实有效地传播环保理念。
直到2022年11月,一次好友聚会上,陈龙无意间分享了自己通过直播帮助山区农户卖货的经历,给了胡歌灵感:可以通过节目的方式来实现。
胡歌作决定总伴随很多考量。作为娱乐圈里有名的“流动人口”,他每次大红之后,似乎都要离开一段时间,想清楚接下来走向哪里。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步伐,不拍戏的日子里,去读书、演话剧、做公益⋯⋯这些都是他认为需要进修的人生功课。
“就像做公益,当然是为环境作贡献。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进化。”胡歌说。
胡歌在沙漠种树。图/微博@东方卫视一路前行
“I”人胡歌
过去一年,胡歌的行程安排得很满。
1月的一个下午,连线胡歌的时间快到了,聊天室里开着静音,气氛有些沉闷。
“我来啦!”几分钟后,胡歌突然出现,打破了安静,没有多余的场面话,访谈很自然地开始了。
这很符合大家印象中的他,率性、阳光,像李逍遥,也像阿宝。但胡歌认为,自己最像的是闻善。那是他在电影《不虚此行》中扮演的角色,一个悼词撰写者。闻善在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接触和理解不同的人,在寻找人生意义与方向的旅程中,慰藉他人、同时获得内心的温暖。
“生活中我是个‘I’人(MBTI性格测试中,指性格内向的人)。”胡歌说,如果不拍戏,理想的状态是过最普通的生活,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里。
事实上,胡歌从小就不善言辞。父母担心他性格过于内向,就送他去少儿艺术团,还参加小主持人选拔。14岁那年,胡歌亮相上海教育电视台,成为了一名小主持人,也为他后来走向演艺之路打下基础。高三的时候,胡歌一度努力把成绩赶到了班级前三名,最终选择报考艺术类院校,演员胡歌的生涯由此开启。
二十岁出头的他,意气风发,在第一部戏《蒲公英》里就饰演男主角。后来的《仙剑奇侠传》,更让他年少成名,李逍遥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而今,不惑之年的胡歌,把曾经的幸运与厄运转化为向前的动力,在时间的沉淀中也生发出更多思考,面对媒体采访时,总是侃侃而谈、稳定输出。可他坦承,“大家看到的我,通常是积极正面的状态,其实有时候,我也会有一些特别感性的表达”。
在百度词条中,“早F(Fighting)晚E(Emo)”成为一条流行语,被网友们用来调侃胡歌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表自己感想的行为。“正式确诊为胡歌”一度攀升至热搜高位。
胡歌评价自己是个天马行空、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但在多年的好友刘涛眼中,他是一个感受力很强的人。在野外的时候,他会关心一株草的名字,一种海洋生物是否该被定义为“有害”。
人到底是什么?人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胡歌说,我时常从不同的维度来思考这些问题。至于答案,除了在生活和角色中感受,他也在多年的公益实践中追问。
“我变得特别快乐”
2013年,应公益组织“绿色江河”的邀请,胡歌成为了长江源环保公益行的志愿者,他第一次来到了沱沱河。
站在当曲和沱沱河汇合而成的通天河畔,放眼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涓涓细流静谧流淌,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因此繁衍和延续。那一刻,胡歌心里的“母亲河”有了具象的表达,敬畏之余,他一下就跪下来,磕了三个头。
胡歌和陈龙在牧区铺牛粪。图/微博@东方卫视一路前行
在绿色江河鸟类栖息地观测站的镜头里,看到母斑头雁为了保护它将要破壳而出的小雁,和黑颈鹤殊死搏斗,满身是血却依然不离不弃,胡歌感动到落泪;而在另一个镜头里,延迟出生的小黑颈鹤正与寒流抗争,它必须赶在天气变冷之前学会飞翔,才能前往温暖的地方顺利过冬,胡歌又陷入了担心。
第一次与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接触让胡歌深受触动,“公益志愿者”这个名号对他来说不是一个人设,而是一种使命。
之后每年他都会利用自己的假期,去西北地区参与公益活动。在沱沱河捡拾垃圾、挑水洒扫,维持当地保护站的正常运行。就是做些简单的琐事,也让胡歌很有成就感。
“每次从沱沱河回来,我都变得特别快乐。”胡歌说,演员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是兴奋的、积极的、外向的,但这也是消耗的。参与公益成了他汲取能量的一种方式。在他看来,做公益从来不是大事,而是生活中一件件具体的小事。
在胡歌的家中,窗户玻璃上印着儿童环保颜料留下的标识,这是为了给鸟类在视觉上起到提醒作用,防止反光玻璃造成鸟撞。“有些人会用一些防撞贴,但是我在尝试一种更环保的方式。”他说,“我现在也会把网购中精美的、材质可以反复使用的包装盒留下来,减少浪费。”
一路前行,行有所止
从生活走到镜头前,明星的身份,让胡歌更加懂得以身作则的分量。所以,即便确定了要去发起一档环保公益节目,他还是会再三忖度,“我不希望公益是娱乐向的,真实很重要”。
《一路前行》节目筹备之初,胡歌和刘涛、陈龙三位发起人共同参加了连续三天的专家研讨会。胡歌说,传播的公益内容和理念需要专业的把关,为此团队专门邀请了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等专家做风险评估。在节目中,他也会时常与科研学者、当地环保实践者以及土著居民进行深度交流。
胡歌在可可西里。图/微博@东方卫视一路前行
当一行人来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大家有机会见证藏羚羊种群恢复的现状。出发前,胡歌却犹豫了。他担心拍摄行为会打扰藏羚羊原本的迁徙活动,播出后形成不好的效仿,让更多无关的人来到这里。他提出顾虑,同大家发起讨论,最终选择了“止步不前”。
在青海玉树昂赛乡,牧民的家畜时常成为野生动物的食物,胡歌会问当地人“心疼吗?”当地人摇摇头。这种朴素的生态观,一度超出了胡歌的认知。
对于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事情,胡歌总是非常审慎。《道德经》有言: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说的是,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
在胡歌看来,人在大自然中和其他生物平等存在,并不像“自诩”中只有人类在改变世界,创造更好的明天。事实上,“我们对地球和对其他物种的伤害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和生存的空间”。
他始终记得可可西里的一位巡山队队长写过的诗,“如果未来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类一个物种,其实我们离末日也不遥远了”。
聊天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重,我们同时沉默了几秒,或许此时,不响最大。
“要保护和改善环境,首先要先改变人心。如果观念不改变,环境是无法变好的。”他又补充道:“我其实更愿意跟大家分享‘环境友好’的概念。哪怕我们只是在选择日常生活用品这种小事上做出改变,也会形成对环境友好的意识。”
所有的说教都是苍白的,在胡歌看来,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公益中来,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一起工作的刘涛经常看到,胡歌总随身挂着一双环保便携筷子,同样的筷子也出现在好友陈龙以及更多人的身上。
节目收官后,胡歌在微博上写道:希望触及地球众生生存底线的倒计时能被看见,爱这趟永无止境的旅行。于他而言,“环保公益是一场围圈式马拉松,没有终点,只有一路坚持”。
发于2024.2.5总第112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胡歌:行有所止
作者:吴利婷
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