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主办的"2025全球供应链及物流峰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圆满举办。峰会以“AI与RWA驱动下的供应链重构”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及政府的众多权威专家与行业领袖,深入探讨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峰会伊始,运输及物流局副局长廖振新发表了欢迎辞。他在致辞中肯定了本次峰会对促进香港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的重要意义,表示将继续支持供应链领域的创新与跨界合作。他强调了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在香港物流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包括协助政府草拟《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内的八项策略和二十四项具体行动。他提到,由政府开发和营运的港口社区系统将於明年初上线,该系统将提供实时货物追踪及多项增值服务,有助加强香港作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枢纽的竞争力。
廖副局长续指出,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数据连接至关重要,并透露已经与广东省电子口岸管理有限公司就促进两地物流数据互联互通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提升贸易和物流的效率。
同時,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教授也在欢迎辞中表示,当前全球供应链面临着贸易路线中断、需求波动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构建一个更智能、更具韧性和透明度的未来供应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不仅进行理论研究,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以支持政府规划和行业发展。
周院长强调,人工智能(AI)和真实世界资产(RWA)在这一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AI帮助企业预见干扰并制定应对策略,而RWA的代币化则提高了透明度和流动性,构建了信任和效率的新基础。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致力于在这一变革中处于前沿,通过严谨的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知识,并培养未来的灵活领导者。他鼓励与会者积极参与讨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今天的理念转化为明天的解决方案。
峰会主办方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所长张惠民教授对峰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欢迎。张教授指出,当前全球供应链正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影响到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及价值创造的逻辑。
张教授进一步强调,在地缘政治重构和数字经济崛起的双重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利用自身在数字基础设施、平台经济和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具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同时,他提到东南亚作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增长区域,中国企业在把握市场机遇的同时,也需有效管理文化、体制及市场服务等挑战。他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信心,期待通过充分合作,在供应链变革中把握先机,创造更大的价值。
学术前瞻:解析全球供应链格局,探索技术驱动解决方案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终身正教授、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副所长、《全球供应链超级趋势》 作者吴靖教授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与真实世界资产(RWA)的影响”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全球供应链已从“被动调整时代”进入“高波动性时代”,并提出以“大数据+AI”为核心的韧性供应链解决方案。面对地缘政治冲突、碳关税壁垒与区域化重构等多重挑战,吴教授强调传统供应链模式亟需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动态优化。
作为峰会焦点,吴教授团队开发的GlobalChain.AI框架首次实现供应链决策从“事后报表” 到 “实时推演” 的跨越。该系统通过实时融合海关、物流、市场等多维数据,实现对突发风险的分钟级响应,并生成替代路线与库存策略。吴教授进一步提出,稳定币与实物资产数字化(RWA)将重构供应链金融体系,成为跨境支付的“数字血液” 。他透露,研究所正联合业界制定RWA应用白皮书,推动香港重塑全球贸易中心地位。同时发布的《2025中国企业出海报告》指出,成功出海的关键已从“产能迁移”转向“AI驱动全球能力配置”。研究所将同步开放GlobalChain.AI试用系统与RWA白皮书通道,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解决方案的快速转化。吴教授进一步强调,中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将为全球供应链重组提供新的机遇。

随后,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邓希炜教授深入剖析了全球供应链新格局下香港的独特机遇。邓教授强调,特朗普-拜登时期的中美贸易战对企业产生了显著影响,促使中国的贸易格局发生转变,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关键时期,香港需要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充分发挥连接全球与内地市场的独特优势。他呼吁香港集中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如高等教育、金融服务及专业服务,以促进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有效整合,利用学术研究成果推动经济增长,使香港成为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包容的经济体。
香港城市大学的乔潇教授随后在峰会上发布了题为《全球资产市场:趋势与机遇》的报告。他指出,过去60年全球化趋势正逐渐逆转,贸易战和资本流动收缩影响全球贸易。新形势下,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将受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影响,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加密货币和黄金等非主权资产成为投资者的避险选择;同时全球股市的高相关性正在减弱,区域投资的吸引力上升,像越南和墨西哥等国家可能会吸引更多外资;另外,尽管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美国股市依然强劲,部分原因在于科技巨头的推动。乔教授未来的投资策略应考虑到这些变化,重点关注区域市场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在午餐会上,云集智造首席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的明旒教授在“全球贸易新范式·供应链金融的系统性重构”主题演讲中,直指全球中小企业面临的
2.5万亿美元融资缺口核心症结在于“信任真空”。他提出了一个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三大技术,推动实物资产代币化从1.0的“静态资产上链”迈向2.0的“动态流程上链”。明旒教授阐释,新模式的核心是生成“可验证流程凭证”,使供应链上每一环节的价值创造都能被实时验证并成为融资依据,从而将信任从依赖抵押担保转向基于技术共识。他总结道:未来最贵的资产,是可被AI验证的信誉;区块链不生产信任,而是生产规模化的共识。这一观点为供应链金融揭示了全新范式,也凸显了香港在大湾区协同下发展数字贸易的独特优势。
在峰会现场,多位来自全球顶尖企业的代表和产业研究专家同样带来了精彩的前沿案例分享。Microsoft企业应用技术专家张浩麟先生探讨了AI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指出AI能够带来显著的价值,尤其是在运输和物流行业。通过与OpenAI的合作,微軟致力于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中,帮助企业解决如技能短缺和资源不足等问题。他提到,AI将改变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方式,提升客户体验,并推动运营效率的提升。他以客户支持为例,说明AI如何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
著名经济学家、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香帅金融学讲义》作者唐涯博士接着在题为“出海2.0:中国数字能力与超级供应链”的演讲中,系统阐述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范式。她指出,中国企业已从以代工制造为主的“出海1.0”阶段,迈入以超级供应链卡位能力和数字能力双轮驱动的“出海2.0”阶段。唐涯博士强调,中国“超级供应链”的形成得益于三大支柱:天时(全球化浪潮)、地利(超大规模市场)与人和(企业家韧性)。她通过跨境电商的“全托管模式”和安克创新、泡泡玛特等“生而全球化”企业的案例,说明了“出海2.0”的核心在于推动中国企业从“制造出海”向“品牌出海”和“生态出海”的跃升。

马士基集团亚洲区投资总监蹇丹先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供应链出海东南亚的机遇与路径。他以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为引,指出可持续的出海模式需以商业效益为核心驱动力。蹇丹指出,东南亚地区凭借经济增长潜力、人口红利、基础设施升级及“中国+1”战略窗口,正成为中企出海的关键区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建议出海企业应注重构建本地化生产体系、加强合规管理,并建立融合开放的产业生态系统,从而在充满机遇的东南亚市场行稳致远。
大洋物流集团副总经理赵强先生在演讲中以“数字化与智能化驱动物流变革”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大洋物流作为国家5A级物流企业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成果。他指出,面对供应链碎片化、需求个性化等行业挑战,数智化已成为物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赵总介绍,大洋物流自2019年起启动数字化战略转型,构建了以NBS数智生态体系为核心的全链路解决方案。该系统整合了一站式订单管理、智能订舱、TMS卡航调度等模块,实现了跨境物流的全流程数字化协同。在服务网络方面,大洋物流依托中欧班列、卡航定日达、海铁联运等多元化产品矩阵,建立了覆盖欧亚400多个城市的物流枢纽网络。大洋物流通过自建集装箱堆场、阿拉山口枢纽等重资产投入,持续夯实“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能力。赵强强调,未来企业将继续以数智化为支点,通过可验证的流程优化与智能化升级,为全球客户提供更高效、透明的端到端供应链服务。
本次峰会的圆桌论坛环节《AI与RWA时代下的创新投资实践》由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龙卓瑜教授主持,为与会者勾勒出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清晰脉络。来自投资界、科技界与产业方的多位嘉宾凝聚了核心共识:AI与实物资产代币化(RWA)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供应链金融从“信用依赖”迈向“资产驱动”的新范式。
讨论认为,RWA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固有瓶颈。它通过将设备收益权、应收账款等“沉睡资产”转化为链上通证,极大地提升了资产流动性和融资效率。这一模式不仅为如欧洲自助终端部署这类项目提供了创新的融资路径,更能将传统漫长的融资周期大幅缩短。同时,AI技术扮演了“智慧大脑”的角色。从物流领域的智能预测、视觉识别到自动化风控,AI为RWA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优化能力,实现了从“看面子”(主体信用)到“看底子”(真实资产数据)的风控逻辑重构。
论坛最终强调,构建未来的智能韧性供应链,有赖于跨界合作与产学研协同。共同推动技术标准、合规框架与应用场景的落地,是释放万亿级资产价值、实现供应链整体效能跃升的关键。本次讨论为行业迈向高效、透明的新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

本次全球供应链及物流峰会通过学界与业界的深度对话,成功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思想交流平台。与会者普遍认为,面对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以学术界的前沿理论为指引,结合产业界的创新实践,共同构建更具智能性和韧性的供应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次峰会的成功举办,必将为供应链及物流领域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开启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供图/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