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的“强制交通管控”升华为“城市文明共建”工程。
电动自行车管理是当前中国城市治理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其背后交织着民生需求、公共安全、市容秩序等多重复杂诉求。传统的单一化、强制性的管控模式往往陷入“整治-反弹”的循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0月11日,深圳市龙华区通过一场主题鲜明、多方参与的“公共文明大家谈”活动,生动演绎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电动车治理“骑心共治新”路径,它标志着城市电动车治理治理思维从对立管控向协同共生、从硬件约束向文明引领的深刻转变,为超大城市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这一城市痼疾提供了“龙华方案”。
据了解,龙华区推出的“骑心共治”这一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将"骑心"这一具体行为与"齐心"谐音双关,强调治理需要各方同心协力;二是将治理重心从单纯的车辆管理转向对骑行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三是构建政府、社会、市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共同体。"骑心共治"的本质是以价值共识为前提、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综合性治理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从被动管控到主动共建的治理范式转变。

从“管理对象”到“治理共同体”
“骑心共治”新路径的基石,在于对治理价值理念的根本性重塑。
龙华区的实践首先实现了视角的转换:不再将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简单视为需要被规训和惩罚的“管理对象”,而是将其视为共建共享文明交通的“治理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一转换集中体现在其标志性口号从“管住一辆车”升华为“滋养一座城”。前者着眼于对物的控制,隐含的是一种对抗性、压制性的管理哲学;后者则着眼于对人的涵养、对城市文明的滋养,追求的是一种包容性、生长性的治理哲学。
此次“公共文明大家谈”活动,本身就是这一价值重塑的典范实践。活动的设计并非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发布,而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平等对话场域。龙华区委宣传部、城管、交警等政府部门,社会治理专家,媒体代表,志愿者,以及作为使用者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学生等关键利益相关方齐聚一堂。在这个场域中,各方得以坦诚表达其立场与困境:交警部门从安全角度剖析事故数据,城管部门从秩序角度陈述管理难题,志愿者倾诉日常整理车辆的辛劳,而使用者则表达了其出行的刚性需求。
这种结构化的沟通,其首要目的不是即时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充分的意见表达和情感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寻求价值共识。它试图让规则的产生过程由“他律”的强制,转向“自律”的认同基础。
例如,媒体代表提出的“规则先行,平衡民生需求与公共秩序”,正是希望通过公共讨论,让规则的正当性得以确立,从而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而新就业者、学生代表则表示需要更加宽松、畅顺的骑行环境。
最终,各方代表共同宣读《文明出行倡议书》的仪式,更是一种集体承诺的象征,强化了“我们”是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种价值层面的“同心”,是“共治”能够启动并持续下去的情感与伦理基础,它旨在将市民从被动遵守规则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维护秩序的“我愿做”,从而为治理奠定最深厚的社会根基。

从“人海战术”到“数智融合”
在龙华,“骑心共治”理念的落地,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
龙华区城市民动自行车治理方案表明,有效的共治并非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弱化,而是要求政府运用更智慧、更高效的工具来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率,从而为多元共治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其治理模式正经历着从依赖“人海战术”的粗放式管理,向依托“数智融合”的精细化治理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和智能技术的应用。
例如,在10日的活动中被专家点赞的“AI建模精准识别”与“分级管理”,是智慧赋能的典型体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视频监控数据,可以自动、精准地识别闯红灯、逆行、不戴头盔等高风险违法行为,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执法效率,实现了从“在场查处”到“非现场执法”的跨越,更能通过对违法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对交通事故风险点的精准预测与预警。
这种智慧化的“分级管理”,管理者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风险等级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将有限的管理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精准打击和常态维护,摆脱了以往“一刀切”和“运动式”管理的弊端。
在面对乱停乱放这一静态秩序难题时,龙华区城管部门介绍的“柔性引导与物理隔离相结合”的经验,则是智慧赋能在线下空间的巧妙应用。
据龙华区城管部门介绍,“物理隔离”是通过设置停车框、阻车桩等硬件设施,清晰界定停车空间与通行空间,为秩序划定了刚性底线;而“柔性引导”则可能综合运用清晰的地面标识、鲜明的色彩分区、便捷的App导航提示等人性化措施,降低骑行者的合规成本,引导其自觉规范停放。
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正是技术服务于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在当天的活动中,主办方还提出 “深化数智监管”方向,预示着龙华区有意构建一个覆盖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出行-停放”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监管生态系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技术,实现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为“骑心共治”提供更为坚实、透明的技术底座。
10月11日,深圳市龙华区开展“公共文明大家谈”活动,交警、城管、社区以及新就业者、学生等代表共谈城市电动自行车文明骑行各方观点。(龙华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单方主导”到“多元协同”
“骑心共治”最具革命性的体现,在于其对城市治理体系的机制性创新。
现场专家表示,“骑心共治”模式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作为单一管理主体的“单方主导”模式,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设计,构建了一个权责清晰、优势互补、有机联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新格局。这一新格局将各方力量整合成一个有序且富有活力的行动网络,共同应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复杂性。
本次“公共文明大家谈”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微缩的、仪式化的协同机制演示。它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其意义在于为持续性的协同治理提供了初始的动能和基本的规则。
在这个平台上,不同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得到了清晰的界定与激活:政府部门(宣传部、城管、交警)扮演着规则制定者、资源协调者和终极责任人的角色;专家学者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确保治理举措的科学性;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和公共监督的功能,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放大器;志愿者队伍则成为延伸的“手臂”,在街头巷尾进行文明劝导和辅助管理,弥补行政力量的不足;而最为关键的骑行者群体,从被管理的客体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其诉求得到倾听,其责任被明确唤醒。
龙华区探索的这种有组织的分工协作,使得社会力量能够被有序地吸纳并高效地整合到治理过程中,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值得一提的,本次活动提出的“推动居民共治”指向了治理重心的进一步下沉,旨在将协同机制扎根于基层社区。这意味着未来可能探索建立社区议事会、业主共治小组等微治理载体,让居民参与到身边停车区域的规划、管理规则的商议以及邻里之间的文明劝导中。
实践中,龙华区这种基于地缘和熟人社会的社区自治,能够形成更为持久、更具韧性的道德约束和舆论监督网络,从而培育出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的升华,最终让文明出行成为一种社区文化和生活自觉。
龙华区探索的“骑心共治”新路径,是一条系统性的治理范式创新之路。它以价值重塑凝聚“同心”共识,以智慧赋能提升“共治”效能,以机制创新构建“协同”格局,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推动电动自行车治理从简单的交通管控升华为复杂的城市文明共建工程。
龙华区的实践不仅为破解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而且推动了基层党委政府从管理思维到治理思维的转变,更从尊重人、赋能人、联结人的角度表达了“滋养一座城”的治理追求,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治理贡献了宝贵的“龙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