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学习机有用吗?这个实验室做了项调查

谨言  2025-10-17 17:00:15

当技术走向教育深处 孩子的独特需求值得关注

云南弥渡县弥城镇第六完全小学(以下简称“弥城六小”)的课间,六年级学生罗明(化名)的课桌前围着几个同学——他正用AI学习机,翻到《汤姆・索亚历险记》。

 弥城六小学生们在尝试使用学习机


“你们看这里,老师说汤姆的调皮捣蛋,本质是对自由的向往和面对危险时的勇敢底色。”这本书一直是他的“枕边书”,但当学习机里的老师逐段拆解,让他有了全新的理解,忍不住第一时间和同学分享。

这一幕,源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发起的一项田野研究。在长达一学年的时间里,他们以弥城六小这所学校为样本,看见了孩子们对智能学习设备的另一种需求。

在一所县城小学,学习机带来了什么?


2024年4月,100台学习机被送进云南弥渡县弥城六小。这批设备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好未来联合捐赠,其中超七成供五年级学生在家里或随身携带使用,其余交由老师在校内使用。

 云南弥渡县弥城镇第六完全小学

为深入评估使用成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团队,根据学生实际使用学习机的时长进行了自然分组:使用学习机频率低于每周105分钟的19名较少使用学习机的学生设为对照组,其余54名学生作为实验组。

此后,研究团队对两组学生展开了为期一学期的跟踪,并结合成绩分析、师生访谈等多方面信息,最终形成《智能学习终端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准实验研究》报告。

研究发现,智能学习终端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促进潜力,尤其在部分学科与特定学生群体中效果突出。使用学习机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道法学业成绩均有所提升,尤其在英语学科方面,效果显著。

弥城六小的杨娜(化名)同学在这学期英语成绩提升显著。她曾表示,上六年级的时候,一度觉得英语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跟着学习机里的视频课程背单词、练习发音,尝试做英语的拓展练习,就这样英语成绩逐步有了进步,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

除了英语学科以外,智能学习终端带来另一个显著影响的学科是数学,不过这种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成绩较好的学生使用终端后成绩提升显著,而基础较弱的学生使用后则进步相对有限。

一位学而思学习机教研老师分析,这或与学习机的使用方式密切相关。学习机的内容资源为不同学生的诉求提供支持,数学分为同步课(基础、偏课本知识)和培优课(拔高拓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学习机得到额外介入,自驱力强则得到更多的内容输入,因此学习提升更快;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在没有人指导,或没有进行自身学情分析的情况下使用,面对多样资源可能会陷入选择困境,可能产生困惑与压力,数学能力提升较为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学习机使用强度与学习效果存在“倒 U 型关系”。如图所示,英语成绩随使用时长先升后降,最优使用时长约为每周22小时。数学学科同样存在类似趋势,每周完成约40道练习题时效果最佳。

这说明,学习机的使用存在“剂量效应”,适度使用有助于成绩提升,过度使用反而削弱学习效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成员聂江毅解释,这可能是因为过度使用会导致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反而影响学习效率。

不过,在研究团队看来,比起成绩的具体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孩子们使用学习机背后的情感需求。

学习机背后的独特需求

在研究过程中,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成员聂江毅、杨文理等人与孩子们进行了大量交流。

 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成员聂江毅、杨文理等人与孩子们进行了大量交流。


“不少孩子拿到学习机后,第一件事是联系在外工作的父母。”聂江毅说,由于爷爷奶奶手机老旧,“和爸爸妈妈视频”成了学习机最受欢迎的功能之一——很多学生开机后会第一时间用于和父母通话。

更意外的发现,藏在孩子们的自主探索里。

有的孩子梦想是当一名厨师,会向小思询问菜谱;也有小女孩询问法律知识,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律师,甚至向小思认真提出建议:“学习机里能不能增加职业体验的功能?”

对于这些自发的行为,当地老师并没有阻止,而是予以了鼓励,“成长为一个很好的人,不一定全靠做题。”

这些细碎的场景,折射出技术产品在学业之外,在情感支持和个性发展上的可能:它不仅是提高成绩的工具,也可能是情感连接的纽带、兴趣萌芽的土壤,是他们踮脚眺望未来的小小窗口。

 每台学习机面前,是兴趣、习惯与需求各异的孩子


然而,面对一百台学习机,背后是一百个兴趣、习惯与需求各异的孩子,如何让每个孩子高效地用对、用好,成为关键问题。

聂江毅不止一次看到孩子们遇到这样的困惑:

他们可以很快地上滑解锁机器,但打开学习界面就不知所措了——他们不知道自己该从哪里开始,学习哪部分知识,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计划。

有一次,他告诉孩子们,在期末考试前可以调整到备考计划模式,这个功能按钮在右上角的隐藏菜单下,孩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个功能?”可随后,他们又继续追问,“该提前一周还是一个月用?”。

作为弥城六小六年级学生的班主任,李翠珍老师在一线教学里面,也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她见过像杨娜这样的学生,最初对英语提不起劲,后来跟着学习机的视频背单词、练发音,慢慢把薄弱学科变成了强项;也有孩子借助它拓宽视野,激发了对科技、艺术的好奇。

 弥城六小六年级学生班主任李翠珍


在李翠珍老师看来,使用学习机的核心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怎么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和成长节奏。读书是必经之路,但不是唯一之路。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将来的某个地方,找到自己该有的位置。”

她认可学习机的价值——能帮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接触新的知识和观念,感受科技的力量;也留意到在没人引导时,孩子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份对兴趣的追随,需要更清晰的方向来承接。

杨文理对此进一步指出,“从用户角度,我们固然可以让学习机有很多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提升元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在她看来,学习机终究只是辅助工具,底层逻辑还是在于“人如何使用”。

人的引导是关键

在调研期间,弥渡县弥城六小的老师们也尝试借助学习机为教学赋能。

聂江毅在培训教师使用25台学习机时发现,一些年近退休的老师虽然对新技术不太熟悉,却依然努力地学习操作、探索功能。

他们主动研究如何调取大理地区的各类试卷,并将其打印成补充练习材料;反复观看内置名师课程,思考怎样借鉴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方法,把知识点讲得更透彻、更生动。

李翠珍老师在乡村从教已有近三十年,她见证过手机等电子设备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最初对学习机既有期待又有疑虑。但很快,她从谨慎尝试转变为真心认可。“如果运用恰当,它就是好工具。”

她教语文多年,却始终觉得自己有些内容讲得不够深入。“现在每次上新课前,我都要先看学习机里的视频课程,获得了许多新的教学灵感,上课也更加得心应手。”

最让她赞赏的是作文批改功能。“农村孩子常常思路打不开、词汇量也有限。学习机里教怎样把句子写生动、如何围绕主题展开段落,对孩子们帮助特别大。”

为了弥补课外书籍阅读量的不足,她曾通过布置阅读任务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充分使用学习机上的电子书资源。令人欣喜的是,渐渐地,即使不再布置任务,孩子们也会主动去阅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明显提升——这是最让我欣慰的变化。”

那么在技术融合教育的路上,家长应当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

两位实验室研究人员建议,家长也可以学习一些有关孩子学习成长内在规律的相关知识,这样既能更科学地为孩子规划学习,也能避免陷入无谓的焦虑或过度施压;此外,购买学习机后,家长不妨也了解其功能,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将机器扔给孩子自己研究。

聂江毅坦言,虽然此次研究样本和时长有限,但依然有其社会价值。在这次关于学习机的使用研究中,他曾在弥城六小发起一项问卷:当遇到难题时,孩子们最先求助的对象是谁?

答案依次是:同学、学习机、老师。家长排在最后。聂江毅分析,其中固然有部分孩子因家长外出工作,没办法直接求助父母,但同学依然是优先级最高的,这折射出孩子们在学习中对情感连接与即时帮助的迫切需求。

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和AI正一步步走入教育的深处,成为孩子们在学习支持、情感陪伴的“伙伴”。但在教育这条路上,在聂江毅看来,教师的专业引导、家长的用心陪伴,始终是孩子成长不可替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