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管乐教育:从深圳到世界的“软外交”​​

吕雪良  2025-10-17 16:43:08

【深圳南山区在“艺体教育”中渗透“五育”,充分挖掘教育、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综合价值。】

2025年10月15日,在深圳大学城体育馆内,来自中美两国的2400名青少年以行进管乐为媒,共同奏响文化交流的乐章。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中美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成果,更是管乐教育成为从深圳到世界“软外交”的生动注脚。

 

15日,来自中美两国的2400名青少年53支管乐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图为西丽小学开场展演。(摄影吕雪良)

据深圳市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0月9至18日,2025中美青少年行进乐中国巡回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和深圳成功举行。在深圳期间,先后在深圳大学城体育中心和深圳人才公园举行了两场大型行进乐交流展演和巡演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青少年还走进深圳教育强区——南山区的育才中学、南外高级中学等6所具有艺术、科技特色的学校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并参访了深圳优必选、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比亚迪学院、深圳科技馆(光明)等高科技园区,以及“大潮起珠江”、南头古城等地,全面感受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蓬勃发展的现代科技魅力。


据了解,中美青少年这一系列活动是由教育部主导的第六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活动中的一环,也是对“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倡议的落实,还是南山乃至深圳基础教育国际化展示的缩影。

 16日下午,中美青少年在深圳人才公园举行了行进乐交流展演。(深圳市教育局供图)

在15日的行进管乐展演中,中美青少年共53支团队参演,其中深圳派出43所学校2400人50支队伍(包含武术、咏春、舞狮、礼乐弦歌等17支队伍),美国派出了300人3支队伍。展演中,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管乐团的身影尤为瞩目——一所建校90余年的小学,如何通过管乐教育“一育”渗透“五育”,最终实现“五育并举”,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其22年的持续探索实践或许能给出答案。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管乐团(西丽小学供图)

管乐教育中的“五育”融合实践​​


“扛着乐器在行进中演奏,本身就是‘五育融合’的充分展示!”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党总支书记张光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西丽小学将管乐教育定义为“积极生长”教育的核心载体,通过课程设计、团队管理与评价机制,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在艺术实践中深度融合,形成在“一育”中渗透“五育”的育人新生态。


西丽小学通过管乐教育实现“五育”有机融合,学生自主管理培育团队品格,跨学科联动启发批判思维,行进训练强化体能素质,乐器维护锻造工匠精神。这种以美育为纽带的实践,使艺术不再是孤立技能,而是成为承载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综合载体。


​​以美育“德”,艺术活动中的品格塑造​​。据悉,西丽小学管乐团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学生通过竞选担任团长、声部长等职务,负责纪律维护、乐谱管理等任务。在原创作品《童年的旋律》排演中,学生通过演绎一名内向孩子融入乐团的故事,理解团队协作与包容的价值。


​​以美启“智”,跨学科学习的创新路径​​。西丽小学探索构建的管乐课程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联动。例如,在排练《罗马的松树》时,美术社团学生根据音乐即兴绘画;创作《深圳印象》时,学生需调研特区发展史,将地域文化转化为艺术语言。这种跨学科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以美健“体”,行进管乐中的体能训练​​。行进管乐要求学生在演奏中完成复杂队形变换,对体能和协调性提出极高要求。西丽小学将室外巡演训练与体育课程结合,学生需在保持演奏稳定性的同时完成高强度位移。


​​以美促“劳”,实践中的工匠精神​​。西丽小学管乐团实行“双师制”与学生自主管理,从乐器维护到演出策划均由师生共同完成。例如,旗舞道具的反复调试,要求学生亲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南山区西丽小学管乐团,外籍指挥教练在指导演出。(西丽小学供图)


管乐教育成为中西交流“软外交”​​


张光富表示,管乐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艺术语言,是中西文化对话的天然媒介。西丽小学通过国际赛事、原创作品与交流活动,实现了从“技艺展示”到“价值共鸣”的跨越。


​​据了解,西丽小学在吸收国际行进管乐规范的同时,坚持融入中国元素。例如,原创作品《水》以江南水乡为意象,结合西方演奏技法,曾在2015年DCI行进乐团国际比赛中获金奖;《新的世界》则通过队形设计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早在2017年的赴美交流中,西丽小学学生与洛杉矶Masuda学校乐团联合排练,双方通过音乐协作克服语言障碍。已经上大学的张琴同学回忆:“我们靠手势和眼神调整节奏,最后拥抱时,突然理解了‘音乐无国界’。”


​​在本次中美青少年交流活动中,西丽小学还承担了室外巡游表演任务。其社区快闪、深马助演等经验,使学生在非正式场合展现中国青少年的活力,管乐团也逐渐成为南山区公共外中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团队。


“这是‘软外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动落地!”西丽小学校长赵莹表示,西丽小学管乐教育正在通过原创作品和国际交流成为文化“软外交”的实践窗口。本次在大湾区让世界见证“深圳奇迹”,在大学城奏响最美的“西小和声”,这不仅是西丽小学育人目标的具体践行——“培养有中国心国际力有特长的健全人”,更是一次充满温度的“软外交”实践——西小的孩子们用管乐与笑容,用真诚和才华传递跨越国界的善意、表达着中华文化的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16日下午,中美青少年在深圳人才公园举行了室外行进乐交流展演。图为西丽小学管乐团在展演。(西丽小学供图)


​​管乐教育助推教育体系“高质量​​”


西丽小学“五育互育”的管乐教育模式,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其成功源于课程设计的系统性、资源整合的开放性以及评价机制的激励性。


​​例如,在课程体系的科学建构​​方面。管乐团分设C、B、A三级梯队,课程涵盖合奏、声部、单技等模块,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保障学习连续性。“这种梯级目标与弹性安排,兼顾了普及性与专业性。”张光富如是说。


​​“专家引领+校本创新”的资源整合​​是西丽小学推进教育高质量的显著特点。自2008年起,西丽小学聘请管乐教育专家长期指导,同时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例如在旗舞创作中,教师需破解音乐结构难题,这种“破壁”过程反哺了教师专业成长。


​​统计显示,在西丽小学管乐团近千名毕业生中,20余人考入伯克利音乐学院等国际名校,数百人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成为中小学乐团教育骨干。


正因西丽小学构建起了艺体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成效显著,学校获评“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其实践经验被全国各地学校借鉴,形成了“优秀学生—品牌课程—区域标杆”的教育高质量示范样板。

 西丽小学京剧社团在演出(西丽小学供图)


“管乐教育的价值,远超越艺术本身!”张光富表示,管乐教育通过美的浸润,让“五育”在真实场景中交融,使文化交流从宏观倡议落地为微观实践,实现“艺”起积极生长、“乐”管健康悦心。


西丽小学的学生在中美交流舞台上奏响《春天的故事》时,他们不仅是在完成一次演出,更是在回应“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这一时代命题,也是使艺术教育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