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穿上这款内衣,你的冬天比别人高8℃

里里  2025-10-17 13:00:58

解决老问题,创造新体验

全国大范围降温袭来,北方多地“一秒入冬”。

小林从衣柜翻出去年跟风买的网红保暖衣,却发现穿完一季后的衣服,领口袖口已显松弛变形、保暖性骤降还起球。更尴尬的是,搭修身外套显臃肿,单穿又像秋衣外穿般随意。“又该买新的了”,他无奈地再次划开购物软件。

这种尝鲜易、满意难的体验,戳中了很多人对新消费的顾虑。如今中国内衣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800亿元,被业内视作服装行业最后一块黄金地。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升级。

《2025科技内衣趋势洞察白皮书》指出,77%的消费者青睐多元复合功能内衣,71%将舒适性作为首要考量因素。消费者对温暖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基础的御寒,转而追求一种“暖而自在”的全身体验。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件能保暖的内衣,更是一套系统解决方案:必须轻薄贴肤、透气不闷,最好还能外穿无痕,从容应对室内外频繁切换的场景。这种需求的升级,直接推动了保暖内衣行业从“保暖”到“体感”的转变。

当网红款的热度褪去,真正能突破“松、肿、闷、丑”等传统痛点的产品,却依然稀缺。究竟谁能给出更新、更好体验的长期承诺?蕉内带着做了九年的“热皮”系列,正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钻研一件热皮

2016 年,蕉内靠一条无标签内裤打开市场,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衣服标签刺痒”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可以被解决的“小不舒服”。这份对体感的较真,成了品牌往后九年不变的底色。次年,这一逻辑延伸至保暖衣领域。蕉内推出热皮系列,以“有温度的人造皮肤”为核心定义,打破了传统保暖衣厚即暖的刻板印象,让暖与舒服第一次绑定。

 

“以前买保暖衣就像做选择题。”在上海工作的李雯已经连续四年购入热皮系列,她发现,“现在的保暖衣更像是一道综合题,可以暖,暖得舒服、暖得好看。”

蕉内502++保暖套装


这正是蕉内九年来持续迭代的方向。经过9次产品升级,今年主推的裸感保暖套装不再只是单一产品的改进,而是针对中国南北迥异的过冬需求,构建了“抗风、湿、雪冷” 三款厚度的产品矩阵。

从南方的湿冷初冬到北方的极寒深冬,适用场景细分化背后,是对当代消费者对保暖衣需求的精准回应。

在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张哲对此深有体会:“每天通勤要在室外低温与室内暖气间切换,传统保暖衣要么室外不够暖,要么室内闷出汗。蕉内的这件热皮衣能根据环境‘调节’体温,进出大楼时不再经历汗湿又发冷的尴尬。”

他所指的,正是热皮系列打造的“会呼吸”的保暖系统——通过纤维内部的中空结构锁住温暖空气,再借助科学的纤维管道实现单向导湿,让面料懂得何时该保温、何时该排湿。

而对于注重穿搭的消费者来说,保暖衣的“隐形”同样重要。“再也不用在修身西装和保暖之间二选一了,”李雯补充道,“面料柔滑透气抗静电抗起球,更耐穿。蕉内既能单穿无痕,也能完美隐藏在外套里,从办公室到咖啡馆,一套应对全天场合。”

蕉内703+++保暖套装


“裸感保暖”的技术路径在产品端被验证后,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其稳定地实现于每一件衣物之中,这就需要扎实的制造能力与供应链全链路的精准执行。

持续消灭“不舒服”

走进蕉内供应链工厂,12条生产线正同时运行。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纱线选材开始,就锚定亲肤、弹性等标准,天然可再生的天丝莫代尔材质,确保面料从根源上柔软透气。

工厂吊挂流水线


织造环节,空气锁温技术的落地,依赖于对纤维中空比例的精确控制,误差需控制在±1%以内,才能保证锁温效果的稳定。

而小腿肚放量设计、无缝贴合等工艺,更是对版型舒适度的严格执行,每一块面料的拼接角度、每一处缝线的隐藏处理,都要经过反复试穿调整,确保活动时不卡不勒。

即便到了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卡,验针机仍会逐件扫描,排除哪怕0.1毫米的断针残留风险,杜绝贴身穿着的物理不适。

正是这种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执行的全链路把关,让蕉内跳出了保暖衣只谈暖的单一维度,转而构建起一套让用户“整个冬天都暖得安心、穿得自在”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也是它区别于网红款尝鲜即弃,能穿越周期的核心底气。

工厂吊挂流水线


回归“人”的温度


2024 年天猫平台数据显示,蕉内旗舰店热皮系列在保暖类目销售金额稳居行业第一。不久前,蕉内副总裁藏蕾也在采访中透露,品牌近两年仍保持着30%的年增长。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产品力与供应链的双重支撑,也藏着用户看不见的响应力与不可替代性。

降温天买保暖衣,最怕“衣服没到,寒流先到”。蕉内供应商、江苏泰慕士针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敏谈到,以大促为例,若通过共享数据发现某款中热皮加购增速是其他款的3倍,工厂会立即备好纱线与面料;一旦爆单,生产线通过智能吊挂系统调整优先级,48小时就完成补货,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上全程只需3天,而行业平均补单周期要1个月。

“我们能承接 ±30% 的订单波动,靠的就是全链条数字化和弹性产能,确保‘冷空气到,衣服到’。”杨敏说。

光送得及时还不够,用户更在意暖得值。面对白牌保暖衣“99 元 3 件”的价格围剿,用户仍愿复购,这是因为蕉内打的从来不是价格战,而是走“长期值得”的路线。

在她看来,蕉内的不可替代性有三点。科技上可验证,无感标签、Airwarm®空气锁温技术等专利技术均有公开检测报告,保温率、透气量等指标不是噱头,而是可验证的性能;生产上可溯源,生产线透明可追溯,环保举措实实在在,如以可降解水洗标替代化纤标,既解决刺痒,又将单标成本从0.3元降至0.1元;价值上可感知,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将技术升级的投入回馈到用户体验,实现“好而不贵”。

这些积累,逐步沉淀为品牌无形的信任资产,吸引新用户尝试,推动老客复购。

事实上,蕉内真正的不可替代性,远不止于此。白牌卖的是能穿的保暖衣,而蕉内给的是“懂你的冬天”,始终把人的需求放在最前面。那些关于纤维、工艺、供应链的较真,最终都化为领先一步的安心与自在。

在保暖内衣这个看似传统的赛道中,蕉内用九年时间走出一条将科技融入体感的独特路径。真正的品牌竞争力,源于对“人的温度”的深度理解与执着追求,将严谨的技术参数,转化为有温度的穿着体验。例如,在今年联合中国气象局开展的实验中,蕉内502++保暖套装在湿冷环境中展现出卓越性能,它不仅能在湿冷条件下显著提升衣内舒适度,平均升温达6.5℃,更在运动后迅速吸湿排汗,衣内湿度回降速率最高达3.1%/分钟,帮助用户在10分钟以内恢复干爽体感。 而针对北方更极端的干冷与雪冷环境,702++保暖套装则表现出全面锁温实力,在干冷条件下,其衣内舒适度等级可提升达3–4级,整体平均升温达9.8℃;即便在湿冷环境中,抗风与升温效果同样出色,平均升温达8.1℃。 这些精准回应不同地域寒冷痛点的科技表现,让“暖”不再停留在概念,成为可感知、可验证的穿戴现实。

创新未必是创造多少新概念,而在于把那些被习惯的“小不舒服”,一一解决到底。这份执着于用户体验的诚意,或许正是蕉内能够穿越周期、持续传递温暖的答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