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深圳福田:高密度城区的绿色发展密码

王誉瑾  2025-08-19 10:11:31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推动福田从“绿色风景”迈向“金色前景”,为全球高密度城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方案

在深圳,地处深圳湾的福田红树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年上万只候鸟来这里越冬歇脚,万鸟翔集的壮观场面,不仅吸引着观鸟爱好者专程前来“打鸟”,更成为海内外游客和深圳市民观鸟、看海,沉浸式体验自然风情的绝佳去处。

这片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背后不远处便是鳞次栉比的写字楼、车水马龙的CBD商圈和热闹繁华的居民区,自然与城市在此和谐交融,构成了独属于福田区的景色奇观。

2025年7月27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授予全球“湿地中心星级奖单项奖”,福田红树林的生态保护成果获国际认可。

而在这背后,是福田区多年来在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上的持续探索。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区总面积仅78.66平方公里,占深圳市总面积的4%左右,却承载着153万常住人口。2024年,福田区地区生产总值约6000亿元,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均位居全国区县前列。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探索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福田区在多个维度做出了努力。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区——深圳市民中心。本文供图/福田区委宣传部


守护城市腹地的“自然奇迹”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岸线上,因红树树皮中含有丰富的单宁酸,遇到空气氧化变红所以得名“红树”。

它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净化水质、固碳储碳、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重要生态功能,因此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之称,甚至有人将之称作海洋生态系统的“熊猫”。

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文卿表示,目前为止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约占全球2‰,但中国红树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

2023年9月6日,《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福田。

红树林湿地生态教育活动。


福田红树林的保护由来已久。1984年,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正式创建,1988年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香港米埔保护区。2020年,福田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在深圳城市发展和福田区的建设中,保护与发展始终是齐头并进。例如,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红树林,不惜增加建设成本,将原本规划的滨海大道向北移了260米;修建了全国第一条保护鸟类的隔音墙,将红树林保护修复纳入林长制任务等。

福田区在对红树林的保护中,不仅打造湿地修复示范区,还注重建设生态教育基地、珍稀植物抚育基地,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让红树林的生态效益更好反哺城市发展。

紧邻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处专门开辟的,兼具生态保育与湿地教育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占地面积约 38 公顷,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如今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小众打卡点。

在这里,游客和市民可以近距离观察各种红树植物,目睹成群的湿地鸟类振翅高飞,享受喧嚣都市中难得的宁静时光。与此同时,公园内还经常组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进入真正的湿地自然环境体验、探索时,也在心中种下认识红树林和生态保护的种子。

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园自开园以来,由红树林基金会(MCF)运营管理,是全国首个由政府规划建设、委托公益机构管理的自然公园。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对生态公园进行监督,确保其遵守环境政策和标准,并在资金、资源和技术方面提供支持;公益机构则凭借灵活性高效运营,二者结合,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从红树林出发,福田区生态保护已形成全域布局。依托实施“山海连城”战略和公园城市战略,福田区构建起由“湿地+公园+河流+立体绿化”融合的生态空间网络体系。135座公园在福田星罗棋布,公园绿地500米半径全覆盖。

山、水、城完美融合,构成了城区的生态基底。2024年,福田首次实现河流水体全域优良,深圳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土保持率99.29%,居深圳第一,交出了一份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亮眼答卷。

激活绿色经济新动能的“福田实践”

作为深圳的经济核心区,福田区开发早、建成度高,产业空间有限的问题一度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通过模式创新与政策引导,福田区成功探索出一条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其中,“工业上楼”模式是福田区破解空间瓶颈的关键举措之一。在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福田区转变发展思路,向空中要空间,通过立体式开发,将传统厂房转化为垂直生态综合体,实现集聚发展。位于香港北部与深圳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汇聚了1.5万名科研人才、440余家高水平科技企业、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


作为与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并驾齐驱的中国三大金融集聚地之一,福田虽为金融强区,却曾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经济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

为此,福田区系统布局现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圈为核心的 “三大新引擎”,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如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个面积仅3.89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在变成一块科技创新密度极高的热土。合作区快速筹集建设了80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汇聚了1.5万名科研人才、440余家高水平科技企业、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成为福田区的“数字智谷、湾区芯谷、生命药谷、量子硅谷、能源碳谷”。

在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福田区始终坚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政策层面,率先出台支持绿色低碳产业专项政策,每年安排产业扶持资金。市场层面,则是打造了“低碳超市”创新平台,让企业能获得像“逛超市”一样便利的节能降碳全流程、全领域精准服务。

据深圳市福田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福田“低碳超市”将“线上+线下”结合,超市里汇集辖区45家企业,230多种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目前申报的企业越来越多,平台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同时,平台还搭建起了供需双方对接桥梁,链接投资方、绿色金融服务和产业政策等,实现“为企业找市场、为技术找场景、为项目找资金”的闭环。

为了破解绿色产业融资难题,福田区进一步完善气候投融资支持体系,出台《福田区绿色金融风险补偿管理实施办法》,建立“政银企”三方协调机制,举办气候投融资交流会,精准匹配入库项目。截至目前,建立气候投融资企业项目52个,形成276亿融资项目库。福田区已获融资项目14个,融资金额达21亿元。

此外,福田区还创新探索蓝色碳汇交易机制。2023年,成功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通过市场化手段将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保护—碳汇—交易—再保护”的良性循环。2024年8月,福田区政府正式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注册公益会员,成为全市首个自愿参与碳交易的公共机构,以政府示范效应引领辖区企业深化绿色转型。

福田区处处彰显生态、 生产、生活融合样态。


从政策到日常,绿色生活全民共建

在福田,绿色生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常态。

在福田CBD工作的张女士每天驾驶新能源汽车往返于家和公司,“只需15分钟就能充到80%的电量,刚好够我一天通勤和下班接孩子用。更方便的是,公司楼下和小区门口都有超充站,基本不用排队”。

截至目前,福田区已建成全量充电设施5.5万个,建成超充站13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超充站约1.7座,形成了覆盖广泛、布局合理的超充网络。



张女士的便利体验,得益于福田区打造的“一公里超充圈”。自2023年6月深圳市“超充之城”建设启动以来,福田区以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典范城区为目标,着力构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全量充电设施5.5万个,建成超充站13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超充站约1.7座,形成了覆盖广泛、布局合理的超充网络,实现了车主“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便捷体验。

福田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背后,更源于源头治理思维、技术赋能,以及调动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治理创新。

针对梅林街道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且环保投诉集中在“餐饮油烟”“汽修异味”的特点,福田区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实行餐饮“红黄绿分区”和汽修“红绿分区”,将餐饮、汽修项目经营场所禁止选址名录纳入管理清单,并向社会公众发布,引导餐饮、汽修经营主体合理选址、有序进驻,减少油烟、异味扰民现象。这一经验做法获得深圳宣传推广。

此外,为推动污染源的源头管控,福田区通过建立“福田区大气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实现了对扬尘源、工业源等污染源的一网统管,集成了“码上控尘”“码上清洗”“码上换炭”等功能。

在工地扬尘管控方面,“码上控尘”可以向工地负责人实时推送问题工单,推动工地及时整改并反馈整改情况;针对餐饮油烟问题,“码上清洗”引导重点企业开展自主注册、清洗登记等信息采集,上线临期提醒、到期引导、超期预警的智能提醒功能,有效避免油烟净化设施长时间未清洗而导致的污染隐患;“码上换炭”对涉气企业活性炭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的动态跟踪,助力企业合理规划活性炭采购与更换计划,避免因活性炭失活而导致的废气超标排放风险。

福田区还着力打造公众参与的生态共同体,创新“生态哨兵”,“党建引领+生态治理”,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组成“生态哨兵”志愿队。“生态哨兵”志愿者宣传生态环保法规、收集环境信息,以噪声、油烟、异味、废气的排查化解为重点,联动多方资源解决环境问题。

截至目前,“生态哨兵”团队已达736人,“生态哨点”366个。2024年福田区受理环境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53.7%。

福田区以“党建引领+生态治理”为核心,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组成“生态哨兵”志愿队。

 

除了“生态哨兵”模式,福田区还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共建,加快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比如,在节能宣传周期间,通过举办“徒步打卡+低碳集市”等活动,组织广大市民参与,以此提升公众的低碳意识,为绿色发展注入动能。

2025年6月,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六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题对话举办,福田区入选“2025年度低碳案例”。近两年,福田区还蝉联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中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评选第一名。

从生态系统的价值转化,到生产方式的绿色革命,再到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福田区探索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融”模式,用实践证明,绿色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福田区所塑造的可持续发展“福田样本”,也为全球高密度城区发展与治理提供了绿色转型的可持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