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苏州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研讨活动举行 共绘“低空之城”新风景

方昶  2025-08-08 12:30:19

8月5日,苏州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研讨活动在苏州工业园区新盛里·低空经济产业园举行。本次活动由新华日报社苏州分社主办、贝壳找房(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汇聚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时代飞鹏和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等的百余名嘉宾,呈现了一场融合应用、通信、安全、监管于一体的高水平行业交流盛会,推动苏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专家把脉锚定发展方向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迎来产业密集创新与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成为各地争相布局的新赛道。苏州凭借在该领域的深厚积淀与独特优势,率先吹响冲锋号,坚持“规则先行、场景牵引、市场导向、技术保障、安全第一”发展方针,锚定“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目标,着力推动自主创新、高端制造、能级提升,形成了产业端、应用端、服务端齐头并进的良好生态。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立足区域定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力争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先导区”。目前,该区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134家,其中60家入选全市航空航天产业优选企业培育库,10家进入中国商飞供应商名册。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低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与苏州工业园区一道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并肩深耕这片“发展蓝海”,助力园区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低空经济要看得见、飞得起,更要落得下、管得住。活动现场,主办方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学军,带来《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及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主题演讲。他系统梳理了低空智能网联体系总体建设思路,深入剖析了风险管理中的合规边界、技术防控等核心问题,为业界拥抱“低空新赛道”指明了方向。

“构建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应遵循科学实践路径。”张学军表示,发展低空经济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运行场景、运行模式、可接受安全水平、所需能力、技术实现、场景验证等多个维度。报告中,张学军详细解读了低空智能网联体系总体建设思路。他说,要以“云、网、端”三个核心层次作为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确定运行模式、安全目标,再进行技术选取和系统验证,构建循环迭代发展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架构。

“无安全,不低空。”在张学军看来,无人机应用场景众多,初始运行风险差异大,要构建基于风险的分级建设思路,制定近期、中期、远期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规划,为不同无人机类型常态化应用场景设计分级建设方案。在方式方法上稳步推进,注重低空智能网联体系的开放性、可迭代性、兼容性,深度完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建设。

项目路演展示应用场景

助力低空经济腾飞,离不开众多创新载体和创新主体的共同实践与探索。在项目路演环节,苏州工业园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贝壳找房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度风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艺涂登高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路演企业,围绕载体孵化、技术赋能、场景落地展开分享,生动展现了低空经济的蓬勃脉动。

其中,新盛里·低空经济产业园作为苏州工业园区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聚焦低空制造、服务、场景、保障4个方面,结合园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低空经济领域核心产业项目。该产业园重点打造“1+4”产业体系,在基金引导、平台引领、人才引育、场景牵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促进低空经济在园区扎根生长,全力推动“空中园区”加速起飞。

贝壳找房则将低空经济与房产服务相融合,为行业装上“数字之眼”。在路演中,贝壳小区MR产品正式发布。这一产品是贝壳探索低空经济在民用消费领域创新应用的重要成果,通过融合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与全景漫游技术,重构传统看房模式,系统性解决用户决策效率低、信息不对称、时空限制强等痛点。“在选房阶段使用贝壳小区MR产品,单小区的决策周期可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不仅节省成本,更能带来身临其境的看房体验,避免被‘照骗’房源误导。”贝壳找房东部区域平台运营总经理高久融介绍。

观光游览、通勤出行、物流配送、光伏巡检、医疗救援、农林植保……当天,《苏州工业园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研究》同步发布。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委产业一处王新宇介绍,低空经济目前已在园区生产作业、公众服务、航空消费等多个领域开通23个应用场景。同时,结合政务服务、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明确了未来分级分阶段的场景培育方向,包括推动城市治理从“地面为主”向“空天地一体”升级、实现“仓到仓”货物短途速通、打造长三角“跨域联动线”等,为低空经济持续发展勾勒出清晰路径。

圆桌对话共谋发展路径

在圆桌对话环节,学界与业界代表同台共议,为苏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马涛表示,苏州凭借经济领先、制造业底盘、多元场景资源以及创新生态等优势,已跻身低空经济“第一梯队”。不过,他也坦言,苏州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空域碎片化管理矛盾突出、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存在冲突、安全管控挑战较大等制约因素。要破解这些瓶颈,需推进系统性的顶层规划,从空域管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安全管控、应用成本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将制造业长板转化为低空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全链条低空产业布局,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苏州样本”。

低空经济“起飞”,人才是核心支撑。东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陈扬介绍,学院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项目制”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团队、学科交叉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等举措,为低空经济领域输送专业人才。在对接苏州低空经济产业、精准输送人才方面,可推进“苏州卓工专项”,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搭建实训平台,让学生参与真实实操,助力其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岗位;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实现深度合作与精准培养。

结合自身经历,上海高而远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鸾从运营实践角度提出,苏州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可借助低空经济的独特视角,打造古镇俯瞰线路、生态空中走廊等特色低空航线,让人们深度领略城市肌理,彰显苏州独特魅力。​

在云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市场生态合作专家周全看来,依托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等实现降本增效,是推动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所在。他以输电线路巡检为例,像跨长江的385米高的全球第一高输电塔,过去巡检工人往往需要跋山涉水,需要动用多人多车,耗时一个月才能完成巡检;如今借助无人机,半个多小时就能完成。

“未来3—5年,苏州低空经济发展有3个重点方向更值得期待。”高久融认为,在智慧物流领域,苏州可依托雄厚的制造业优势,推动无人机在医疗急救、社区配送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城市交通范畴,苏州坐拥丰富的水乡景观,具备发展低空观光业务的天然优势;在城市治理方面,无人机巡查已展现出巨大潜力。“贝壳始终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居住服务体验,愿意开放技术能力,与各方共同推进这些创新应用落地。”

当前,苏州正全力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到2026年,苏州目标聚集产业链相关企业1000家,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建成1—2个通用机场,开通100条以上无人机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