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人才密码”解锁苏州科创未来

周建琳  2025-07-14 15:55:08

 

7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举办,苏州致力打造集人才招引、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城市推介于一体的国际盛会。

 

青年创客在大赛上碰撞火花,科学家们探讨着“无人区”技术,跨界团队向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赛道竞速奔来,每一份才智都能找到发光坐标,苏州这座人才友好型城市,因全球人才的加盟,匹配着科技创新、科创的版图正不断扩大。

                 

全球创客背包而来

 

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一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经济繁荣与人文发展交相辉映。这座誉为“人间天堂”的江南名城正在进阶“科创天堂”,人才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突破口。

 

吕喆,机器人3D视觉领域专家,2022年由国际精英创业周引进落户苏州。现在,他是苏州英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苏州科技大学教授。“5年内可以将英视智能的3D智能测量设备做到行业标品,让高速高精度测量成为趋势,助力‘中国智造’。”这是他的愿景。

 

吕喆的成功不是个例。16年来,创业周累计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名高层次人才来苏州对接,落户项目发展态势良好,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材料、新兴数字等产业领域,培育上市企业7家,入选专精特新企业40家。亚盛医药的杨大俊、贝康医疗的梁波、迈为股份的周剑等都是创业周舞台上的佼佼者。

 

今年,创业周公共平台累计征集人才项目2000多个,同时加强项目对接,经初审项目由全市300余家载体先线上对接,人才项目代表来苏后,深入市县两级与科招部门实地对接。十七年的实践,创业周已成为苏州招才引智的综合性平台。

 

通过大赛引才,是苏州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苏州以赛为桥,让技术扎根产业沃土,思凯莱特愿做一束‘光’,点亮未来。”薛珏君是2023年“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全球总决赛一等奖获得者。他所创办的苏州思凯莱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基于钙钛矿 MicroLED技术的显示材料初创公司。15年来,国际创客大赛覆盖40余国,累计超1.3万项目参赛。

 

新赛道还在不断开辟,“赢在苏州”2025第二届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七大科技行业赛道,覆盖12个国外城市赛区,吸引超3200个项目报名,其中海外项目近50%

 

“苏州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是苏州厚植青年人才培养的一个创新之举。2025年新入选“苏州青年科学家”,直接认定为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享受相关待遇,推动研究成果项目快速落地。去年发布的首届苏州青年科学家,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位列其中。他透露,自己当年就是背了个包来苏州创业的。20249月,芯宿科技发布自主研发、全球唯一在售的芯片基因合成仪。

 

近年来,苏州积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还在全国率先建设苏州科技商学院,联合北大、清华等顶尖院校,构建起“科学家-创业者-管理者-企业家”的培养链条,三年来让2600名科创人才扎根苏州。技术经理人能有效破解实验室成果与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难题,苏州已累计培养4440名。

 

人才,始终是苏州“最想留住的幸运”。在去年第十六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上,苏州集成推出“1+8”人才政策,其中发布的顶尖人才计划向全球英才发出了求贤令,引起海内外人才广泛关注,政策聚才效应持续释放。10日,大会发布2025年苏州市顶尖人才,今年共有4名顶尖人才入选。苏州将给予顶尖人才“顶级支持”,分别给予每人不低于3000万元项目资助,同时按项目资助额10%叠加给予人才乐居补贴

 

展阵丰富是本届大会的一大特色。在科技成果超市展区,重点展示科技成果和苏创荟平台,科技成果墙聚焦苏州市六大重点产业领域,集中展示1300项科技成果。从背包里的项目策划书,变成展洽会上的产品、货架上的商品,苏州一直在做的就是支持创新。大会上,152025年苏州重大创新团队亮相。

 

在琳琅满目的硬科技展示中,优秀青年设计师设计展给大会增添了一份“文艺范”。该展集中展出约200件获奖作品,涵盖交通出行、智慧城市、健康医疗等多个领域。此展也传递一个信息,除了科创人才,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欲吸引更多的文创人才来此就业创业。

 

为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资本动能,大会发布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同步设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青年创业等子基金,重点投向领军人才、赛事选手、初创企业和硬科技,为人才发展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                                   

校企成果“更快转化”

 

3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殳凹教授、王亚星教授研究成果“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入选。

 

近年来,苏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持续扩大与国内外一流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得益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60多所高校院所的赋能助力,苏州产业创新整体效能大幅提升,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50亿元。近5年,苏州累计实施产学研项目超1万个。

 

如何让高校的“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去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省携手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苏州作为核心承载区之一,其中先进材料分中心落户苏州相城区,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据悉,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以机制创新破除转化壁垒。推出 “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让企业零门槛试用专利技术并分阶段付费,降低成果转化初期风险,已成功完成南京医科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多个项目技术转移转化,约定的“后付费”金额累计超1亿元。

 

从实验室的“孤勇者”到产业的“破壁者”,范国华见证着国内材料表征领域从破土新芽到聚势生长的蜕变。“先进材料分中心不但以‘拨投结合’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孵化资金,更通过一流的孵化平台及伴随式全过程赋能,解决了团队自身难以解决的工程、装备、企业管理及市场推广等问题,大大加快了实验室技术走进市场的步伐。”范国华创立的微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先进材料分中心孵化成功的公司之一。

 

“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短短八个字,凝聚着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以及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全过程。“沿途”意味着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一条贯通的链条。苏州工业园区若水路398号,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简称“苏州纳米所”)所在地。这里也是苏州纳米产业发展的第一颗“种子”。

 

19年后的今天,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苏州工业园区聚集纳米产业相关企业约1400家,产值突破1700亿元,已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列。苏州纳米所已吸引29个院士团队入驻,超300名国家级、省级各类高层次产业人才加盟。

 

产才融合一直是江苏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经验,近期,江苏省委人才办围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同频共振。大会上,围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验区建设,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体,设立“江苏省纳米新材料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这也是江苏省首批授牌的人才集聚区,将全面助力苏州市纳米新材料产业人才发展。

 

在苏州“东纳米、西光子”的产业布局已形成。作为“西光子”的承载地,苏州高新区围绕光芯片及关键材料、光器件及模组、光子终端设备等细分领域,打造光子产业创新集群,集聚以长光华芯为代表的相关企业70多家,拥有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

 

长光华芯是光子产业“领头羊”,大会上,长光华芯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入围“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此次,同入围的还有沙钢钢铁无取向硅钢、清陶能源高性能固态动力电池等。

 

2024年,苏州提出加快构建由10个产业集群和30条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大会上,苏州市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发布,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专注于重大产业领域的“链主级”项目,全方位助力苏州“1030”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科创水平全球跃升

 

16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与礼来、罗氏、赛诺菲等国际合作方达成30多项战略合作,在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赛道上,信达生物一路疾驰,让世界看到了国产创新药的巨大潜能。此次,信达生物减重药物玛仕度肽入围“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

 

入围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的还有博众仪器200kV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思必驰人机智能交互语音系统、英诺赛科氮化镓芯片、协鑫光电钙钛矿光伏组件、迈为科技异质结电池PECVD设备,多项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开放是苏州的创新基因。今天的苏州已吸引了超1.9万家外资企业落户。苏州拥有中新、中日、中荷、中德以及海峡两岸等高层次开放平台,同时依托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就近研发、就地孵化,源源不断导入高端人才项目。苏州成立全国首个市级科技招商中心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每年新增科技项目1万个。

 

近年来,苏州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鼓励外资企业提能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27家外企获得江苏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认定。值得一提的是,

苏州支持外资企业创新转型,设立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科技创新专项,支持其建设研究院、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是中国科协主管、总部在北京的全球青年科学家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以促进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进一步加强国际青年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更多高层次人才项目来苏州转化落地,近日,苏州市政府与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国际人才交流、项目引进落地、青年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建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推动设立“国际青年科学家苏州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从区域协同创新到全球顶尖合作,从校企联合攻关到国际人才引育,苏州不断开拓面向未来的合作。通过本次活动,苏州推动与德国JP集团等国际猎头机构项目合作,提升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大会上,苏州还面向全球发布“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榜单,共发布需求45项,榜单总投入金额达54.12亿元,涉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兴数字产业等产业领域。

 

如何让苏州商品“走向世界”?苏州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跨境电商促进措施,走出一条跨境电商发展的“苏州之路”。目前,全市已经形成机械设备、智能家电、纺织服装等数条“苏州特色”的跨境电商出口十亿级产业带,跨境电商品牌超5400个,DTC品牌121个。为支持电商人才发展,苏州在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中设立电商专项,符合条件的电商人才给予薪酬补贴最高30万元。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时间会给长期主义者以回响。今天,苏州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万家,均居全国第一;潜在独角兽企业108家、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4万家、全国第四;“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全球第五;独角兽企业18家、全国第六。

 

作为制造业大市,苏州持续推进103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7万亿新台阶。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40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近4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过6.7万人。苏州连续13年入选“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和“最佳促进就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