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夯实绿色基石,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日前,深圳市福田区委大院碳排放量正式在深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平台上挂牌,参与公开市场交易,成为全国首个参与该平台公开市场交易的公共机构。
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的核心腹地——福田区,以不足80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以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策略,书写着中国超大城市绿色转型的奇迹。
“绿芯驱动”生产方式革新、生活方式迭代、生态价值转化,是福田区构建“新质城区”的发展密码。2024年数据显示,福田单位GDP能耗较五年前下降23%,地均GDP达84亿元/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率98.4%,形成每平方公里“创造万亿价值、承载万人幸福”的可持续发展“福田样本”。
"我们要以‘绿美福田’为抓手,推动城市从空间重构到价值重塑。”深圳市福田区委书记黄伟表示,打造新质城区必须夯实绿色基石、增强绿色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圳市福田区中心区市民中心广场(福田区委宣传部供图)
生产方式革新——
从要素集聚到绿色智造
一直以来,福田区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底色,持续催生科技赋能的低碳产业集群、产业空间的垂直革命、未来经济的场景孵化,从要素集聚到绿色智造,实现生产方式革新。
"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福田区区长周江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作为深圳中心城区,福田区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场景革命,形成产业转型升级新生态,打造出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化都市绿色发展样板。
尤其是近两年来,福田区坚持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引擎,打造了全球首个“负碳实验室”,通过地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技术实现能源自给率超90%。统计显示,福田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绿色技术领域企业占比达38%,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闭环。
例如,华为全液冷超充项目在福田落地,建成全国首个“光储超充、车网互动”停车场,光伏年发电量52万度,储能系统峰谷套利收益超14万元,成为亚太能源监管论坛示范案例 。
面对土地资源紧缺,福田通过“工业上楼”和旧改升级重构空间,推进产业空间的垂直革命。例如,八卦岭零碳产业园将传统厂房改造为垂直生态综合体,集成光伏屋顶、雨水回收、智能微电网系统,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2%。
据悉,福田区产业空间增扩,不是简单的物理扩容,而是绿色产业链的生态重构。例如,深科技城通过立体开发释放234公顷产业空间,打造了超100亿的教育科技产业园等特色集群,形成“研发总部+智能工厂”的垂直产业生态。
福田区还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数字能源等赛道,开足马力为未来经济开展场景孵化。例如,福田区和机场集团的强强联合,以及一系列全国性平台机构的落地,将推动低空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集聚,共同构建低空经济发展生态圈,助力深圳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全国首条城市低空游航线已经开通18条航线,建设20个直升机起降平台,配套建设“空中连廊慢行系统”,日均减少碳排放8.7吨。
深圳市福田区贯通城央地带的新洲河(福田区委宣传部供图)
生活方式迭代——
从空间管理到幸福创造
福田区以场景驱动让绿色细胞填充社区微更新、绿色出行引领低碳生活方式、绿色生活驱动社区数字治理,从空间管理到幸福创造,实现生活方式迭代。
在福田,“绿芯驱动”催生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让市民群众在绿色生活可感知、可参与、可受益。例如,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的多元综合示范站,光伏发电、储能系统与车网互动技术结合,实现新能源消纳率提升至95%。
福田全区320个小区实现绿色细胞填充社区微更新,完成海绵化改造,暴雨内涝发生率下降83% 。景田北社区“垂直森林计划”在28栋住宅外立面打造立体绿化,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再造5公顷森林;福田区华强北甘泉路近零碳社区通过智慧立体车库、光伏地砖、雨水花园改造,释放90%土地建设公园,获联合国人居署认证。
“要让绿色选择成为最便捷的选择。”这是福田区区政府倡导绿色生活对市民群众的承诺。近年来,福田构建了“轨道+慢行+低空”立体交通网,轨道交通出行占比达68%,新能源车桩比1:1.2全国领先。例如,在福田的车公庙片区,AI智能巡航系统实时优化信号灯,使交叉路口通行效率提升30%。
据统计,福田全区已建成5.5万个充电桩,超充站密度达加油站5倍,“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是福田区都市新时尚。
市民群众绿色生活方式驱动了社区数字治理进程。例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携手腾讯公司引入全市首个综合性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粤治美”,依托微信庞大用户基础,实现社区治理多场景用户覆盖,构造社区服务一站式体验,推动社区治理提“智”增效。目前,“粤治美”平台已覆盖街道2个社区、30个小区,入驻人数超过8000人,居民周活跃率达92%,福强社区、荔村社区获评“五星社区”,在全国8667个社区中最佳周期综合得分排第294、359位,全省排第2、11位,红荔村小区深圳市排名第一。
又如,福田区香蜜湖片区试点“碳普惠2.0平台”,居民通过光伏发电、垃圾分类等行为获取碳积分,可兑换旅游奖励。梅林钙钛矿综合能源站实现建筑能耗降低40%,成为全国首个模块化绿色建筑“4S店”。
深圳市福田区遍布着125个不同种类的公园,它们就像一张绿色的网,编织起深圳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福田区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价值转化——
从自然资本到发展动能
福田区以山海连廊的生命共同体、红树林的蓝色经济、公园城市的场景革命为抓手,促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从自然资本到发展动能,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产品看得见、摸得着、能交易!”是福田区委区政府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顶层要求。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副局长许茂煜介绍,福田区以政企协同的创新生态为技术转化提速、以“1+N”应用场景建设(1个示范性标杆场景引领N个高流场景)为核心抓手,通过全域开放“AI+环保”场景,加速绿色低碳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让AI驱动的低碳实践形成“福田样本”,为全国绿色转型提供新质生产力范本。
早在2023年9月26日,经过92轮激烈竞价,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以485元/吨由深圳市家化美容品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深圳蓝碳家化科技有限公司)竞得,标志着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圆满完成,该笔成交价格也成为了全国碳汇市场的最高单价。
为此,福田区以辖区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为核心内容,全面研究、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生态价值市场化转化。例如,福田红树林湿地打造“生态医院”,修复19种珍稀鸟类栖息地,衍生观鸟研学、生态摄影等产业,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深圳市福田区具有“山海湖连城”的生态资源。(福田区委宣传部供图)
此外,福田区在“百园之城 、生态宜居未来之城”建设过程中,也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各种场景有机融合。
在福田遍布着125个不同种类的公园,它们就像一张绿色的网,编织起深圳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利用辖区内所有公园系统打造一个完全开放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在公园发生更多的公共文化与活力交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都市。
例如,福田实施“五园连通”工程(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贯通27.65公里生态水系,建成21.5公里山地越野骑行径;塘朗山-大沙河生态长廊通过“生态银行”整合碎片绿地,鸟类种类从32种增至54种,形成城市“物种基因库”。
在一年一度的莲花山公园草地音乐节期间,草坪碳汇量中和300辆汽车年排放;梅林山-银湖山绿道串联五大公园,形成“500米见绿率91%”的绿色网络。
据了解,福田区出台了《节能减碳实施方案》及8个专项行动计划,全国首创政府投资项目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共建机制,如甘泉路社区引入8家企业投资1.3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占比34%。 开展“绿美福田”全民行动,培育环保社会组织126家。市民通过“碳账户”参与生态治理,2024年累计减排量相当于种植12万棵树木。
近年来,福田荣获“绿美广东竞风华”深圳赛区第一、全省十强;成为深圳市唯一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美县域”的行政区;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殊荣。福田区委大院率先打造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近零碳机关”创新案例,是深圳第一个100%使用绿电的公共机构,获评2024—2026年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入选2024年广东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广东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加快了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带领全社会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福田的实践证明,超大城市绿色转型可通过“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实现动能转换。从“近零碳机关”到“超充之城”,从“五园连通”到“碳普惠平台”,福田正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福田“新质城区”的改革先锋探索,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跨越,其探索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