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北京首钢园三高炉40米观景台,石景山上的功碑阁清晰可见,青山碧水尽收眼底。这座曾经的工业巨兽,如今已化作城市更新的新地标。而有关首钢园的故事还在继续更新,只是这次的主角变成了园区内唯一一座还没有被改造和利用的高炉——二高炉。
站在北京首钢园三高炉40米观景台,眺望石景山。
首钢二高炉于1979年12月竣工投产,在生产时期曾经是一座“明星高炉”,是中国第一座无料钟炉顶高炉,也是当时世界上1000m3以上第一座采用顶燃式热风炉的高炉。随着2010年首钢北京主厂区全面停产,高炉正式熄火。作为工业遗产空间,首钢园目前已完成园区内一、三、四高炉的更新改造,分别用于科幻乐园、首钢博物馆及书店、首钢会展中心。
对于二高炉如何实现工业遗存再利用,则将以竞赛的形式展开探讨。
4月10日,以“阳光·城市更新”为主题的2025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启动会暨2024竞赛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其中,“北京首钢园二高炉更新项目”是本届竞赛赛题之一。“当城市功能发生变化,大型工业厂房搬离城市,遗留下的巨大空间如何转型和利用?我们希望借助全球学子的创意来回答这个问题。”台达首席品牌官郭珊珊介绍。
台达首席品牌官郭珊珊
推广绿色建筑,为城市更新寻求解方
台达支持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要从台达创办人郑崇华说起,其在创立台达之初,便设定了“环保 节能 爱地球”的企业经营使命。
“当他了解到建筑节能减碳的巨大潜力后,就开始去探索绿色建筑之路。”郭珊珊表示,自2006年起,台达自建和捐建的绿色建筑,都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打造。也是同年,台达开始支持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以下简称“台达杯竞赛”),至今已经是第20个年头。据悉,首届台达杯竞赛便将赛题选在了北京,彼时聚焦的是高层住宅,20年后再次回到北京,赛题已变成了“城市更新”。
活动现场,众嘉宾共同启动“阳光·城市更新”2025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
其实,这和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不无关系。自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城市更新行动向纵深推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
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从“大拆大建”到下足绣花功夫,城市更新的这一过程,犹如城市的一次新陈代谢。建筑作为城市中的细胞,在更新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广绿色建筑,重构人与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城市新老细胞,使其焕发新活力。在郭珊珊看来,城市发展了这么多年,很多老旧的建筑和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这其中的矛盾需要一个解方。
本届台达杯竞赛除设置“北京首钢园二高炉更新项目”的赛题外,还选取了“北京护国寺街城市更新项目”为赛题,从推动工业遗产更新、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建设两个不同的视角,探讨城市空间活化与生态修复,以及太阳能等低碳技术与城市肌理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城市低碳更新提供可实施的借鉴案例及创意。
不过两个赛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需要更多“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后者更聚焦于在原有业态上,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与空间使用品质,即通过设计手段,更好地整合护国寺街旅游、商业、居住空间,改善游客及居民体验。虽然方向各异,但都给参赛队伍留足了发挥空间。
以赛促学,让人才培养可持续
如今,再次站上台达杯竞赛的舞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低碳建筑技术研究所所长鞠晓磊已从当初的参赛学生,成为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委员。
“因为他了解竞赛的理念,所以现在也在身体力行地推动竞赛的发展。”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磊表示,像鞠晓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今很多带队参赛的老师,都是曾经的参赛学生。而在2025台达杯竞赛启动会同期举办的2024台达杯竞赛颁奖仪式上,就有首届参赛的“学生”,带着他现在的学生而来。
在张磊看来,这是竞赛最大的成果之一。她表示,今年是台达杯竞赛的第20年,组委会正在计划寻找所有的参赛人员,对这些人现在从事的职业进行统计。“我们也想知道,20年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培养了多少人才。”
众嘉宾于2025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启动会暨2024竞赛颁奖仪式现场合影。
作为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题的品牌赛事,台达杯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从最初每两年一届改为每一年一届,先后有全球万余团队参赛,累计提交2,458项有效作品。之所以能够在高校中间形成广泛地持续性影响,是因为台达杯竞赛每届都会选取符合当下真实需求的赛题。对于最终的获奖作品,台达和台达杯竞赛组委会也会尽力促成落成建设,让绿色建筑从图纸创意落地生根。
目前,通过台达杯竞赛,已经有四川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苏州中达低碳住宅、青海日月山下二十四个庄廓等6件作品落实建设,部分作品在落实建设过程中会邀请原作者参与专业设计院的深化设计和实施。此举不仅可以让参赛学生在真实实践中得到锻炼,坚定其绿色建筑理念和从业信念,也让更多人对落成后的绿色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直接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台达杯竞赛于2023年开始还要求参赛队伍就设计方案进行碳排放模拟计算,让学生从建筑的前期选材到后期运行等综合考虑方案设计,以对建筑减碳的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路线。到目前,台达杯竞赛赛题已覆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城市住宅、既有建筑改造、阳光小学、适老建筑、幼儿园、科学考察站等多种类型。
推己及人,做好绿色建筑宣传大使
“台达杯竞赛一直担任着绿色建筑宣传大使的角色。”郭珊珊表示。
以2015台达杯竞赛赛题——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尔干村的建设项目为例。该项目缘起于2012年兔尔干村的农牧民异地搬迁规划。为了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台达杯竞赛以此为赛题,收获了多个具备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设计方案,“二十四个庄廓”的概念也是在此时提出。
日月山下“二十四个庄廓”
庄廓是青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二十四个庄廓”将当地传统庄廓的建筑特色和绿色生态元素融入建设,并通过采用太阳能主被动技术和智能微电网系统等,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最初计划建24座,实际建成28座并投入使用。目前,该项目作为民宿运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作为台达杯竞赛的落地实践成果,“二十四个庄廓”良好地诠释了该竞赛的初衷和愿景,即推广绿色建筑,培育绿色设计人才,让更多人体会绿色建筑的好处。
“今年是台达杯竞赛20周年,同时也是台达推己及人、用行动打造绿色建筑的第20年。”郭珊珊说道。除了以竞赛为平台,将推广绿色建筑从学生开始抓起外,台达还将自身积累的绿色建筑经验应用于商业。
目前,台达已在全球打造了35栋绿色建筑和2个绿色数据中心。其中,不乏是既有建筑改造出来的绿色建筑。比如,对1999年启用的台达台北瑞光大楼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进行升级;再如,于2023年获评“五星零碳工厂”的台达吴江五厂,自2009年起便开始积极有序推动厂区节能改造,目前该厂区温室气体排放结合碳抵消措施,已达成100%碳中和。
这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取经。2023年,台达襄助蒙牛集团进行对其宁夏工厂的绿色建筑认证,提供一站式的顾问服务和设计规划,使其成为乳品行业首家获得LEED金级认证的企业,能源消耗整体降低43%。
如果说20年前,对于绿色建筑的推广还处于摸索阶段,那么时至今日,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应用正成为当下必然趋势。尤其是随着“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等政策目标临近时间节点,未来对于绿色建筑也将提出更高要求。在郭珊珊看来,今后,会呼吸、能发电、更节能的绿色低碳建筑将越来越多。
作者:刘蕾
编辑: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