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宜兴“北大门”万石镇,2000多家石材企业蓬勃发展,这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材商贸重镇。街巷深处,27张细密“治理网格”悄然编织,网格员年均处理2000余件民生诉求,将产业活力与民生温度融合,绘就现代治理图景。
2023年底,江苏省民政厅公布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名单,万石镇成为宜兴首个入选的乡镇板块。
如今,这座兼具工业与田园风情的江南小镇,以“多元社会治理模式”破题,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数字解法”,为全国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样本。
万石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外景。万石镇供图
红色引擎驱动治理资源下沉
万石镇政法委员胡逸君介绍,镇里构建“镇—村(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架构,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末梢集聚。
每周三“网格生活日”,是万石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的“固定动作”。镇领导班子成员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化身“网格服务员”,深入27个综合网格,把司法所政策解读、建生办规划勘查、综应办安全指导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在万石村土地收储腾退工作中,党员干部与网格员组成攻坚小组,逐户走访收集诉求,现场协调政策落地,将“政策指导—矛盾化解—民生服务”嵌入基层治理前线,实现“问题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的闭环管理。
更创新的是“支部建在网格上”的组织布局。全镇9个行政村、2个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治理地标,每个网格设党小组,定期召开由党员、居民代表、企业家代表、乡贤等参与的“议事会”,小到充电桩选址、健身器材维护,大到产业园区规划,都通过民主协商形成解决方案。
万石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内景。万石镇供图
27个“神经细胞”编织精微治理网络
在万石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网格员高雨露的工作机实时跳动巡查数据。万石镇政法和社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翔介绍,当地依据人口密度、产业分布等科学配置网格力量:大村配2名“网格管家”,大型社区组建6人专班,实现“定格、定人、定责”精准覆盖。
高雨露日常工作展现出网格治理的精细化。每日上午,她通过“万事通”APP梳理历史工单,下午携带终端设备走访辖区,2至4周实现居民、企业、商铺全覆盖,每周至少记录25户走访日志,平均每月处理25条民生诉求。
遇到垃圾桶外溢、楼道堆物等小问题,高雨露当场拍照上传并协调解决;发现电线掉落、违建苗头,她通过平台“一键上报”,镇指挥中心立刻调度城管、消防、供电等部门完成处置闭环。
为激活网格“细胞活力”,万石镇建立“四级晋升通道”,优秀网格员可从初级4级晋升至3级,薪资随责任递增,表现突出者可进入村“两委”或镇机关部门。同时,依托党校开设“网格能力提升班”,组织网格员赴浙江枫桥、上海浦东等地实地研学。
网格员走进广场与居民互动。万石镇供图
构建“人人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在苏家小区休闲广场,居民严女士展示在“万事通”小程序上的报事记录。“上周报修楼道灯,第二天就修好;建筑垃圾堆放问题,随手拍照上传,不到两天就清运完。”严女士的体验,正是万石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自治”共治格局的缩影。
万石镇指挥中心整合12个职能部门资源,建立工作机制,破解基层治理“多头管理”难题。今年3月,某小区网格员巡查发现违建苗头,平台通知后,综应办、建生办、社区等部门24小时内联合执法,依法拆除私占墙体。严女士说:“拆的是违建,暖的是民心。”
这种“开门治理”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镇通过“万事通”平台接收群众报事1978件,办结率达95.9%,其中98.3%的问题在网格层面自主解决。
万事通一网统管平台截图。万石镇供图
数字技术重塑基层治理范式
万石镇自主研发的“万事通”平台,历经三次迭代升级,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强大脑”。胡逸君演示平台功能时介绍,此前,镇里3.8万条人口数据经动态校准,已形成精准“数字底座”。
日常监管中,工作人员通过APP接收“表单式”检查任务,企业消防器材过期、餐饮店铺燃气泄漏等隐患一经发现,即触发“自动派单—限时办结—满意度回访”流程,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
面向未来,万石镇谋划更深远数字化场景: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河道水质、燃气管道安全,AI算法自动识别违建、占道经营等高频问题。胡逸君表示,“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治理效能将突破人力瓶颈,科技与治理深度融合,让“预防为先”的“枫桥经验”获得数字化支撑,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从长三角腹地到全国城乡,万石镇的实践引发思考:在城镇化加速、社会结构复杂化的今天,如何让基层治理既有“泥土味”,又有“科技范”?
万石给出答案:以党建引领把握方向,以网格精细夯实底盘,以多元共治汇聚合力,以科技赋能突破瓶颈。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扎根基层土壤,拥抱技术变革,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