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一辆载满啤酒的运输车,驶出位于武汉汉阳黄金口工业园的百威工厂。就在20分钟前,这些啤酒还在生产线上。
车辆穿过厂区南侧的“百威路”,再经过宛若飞雁一般,横跨在汉江上方的长丰桥,将一罐罐百威啤酒送往全国25个省份。而这样的画面,每天要在百威武汉工厂上演超过400次。
今年是百威中国武汉工厂成立30周年。
三十年前,中国啤酒行业正处于迅速增量时期,百威集团把握市场机遇,果断在武汉市汉阳区落子。这不仅是百威集团在中国的第一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外资啤酒酿酒厂。三十年来,百威集团以武汉工厂为原点,足迹遍布中华大地,目前在华拥有30家酒厂,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供应链网络。
“作为百威中国的‘第一’工厂,武汉工厂以创新为驱动,成为中国啤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未来,百威中国将持续深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携手产业链伙伴,共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共酿生活的美好明天!”百威亚太首席供应链官庞卫珍在庆典致辞中表示。
一场30年前的相互奔赴
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武汉,自古以“九省通衢”闻名,丰沛的水资源为制造业提供了天然优势。以汉水汉阳段南岸为例,这里曾为近代中国工业发祥地之一,建有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百威武汉工厂就位于这里。
上世纪90年代,在全世界啤酒消费处于低谷的形势下,唯独中国啤酒市场生意兴隆。国际市场普遍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无疑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针对这个新兴市场,世界各大驰名厂家纷纷出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中国。
百威中国武汉工厂是中国第一家外资啤酒酿酒厂。
1995年,百威集团收购武汉中德啤酒厂,建立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主要生产百威啤酒。这个在当时并不为人熟知的品牌,甫一亮相便给武汉啤酒市场带来冲击,迅速占领了武汉高档啤酒市场的半壁江山。
华中理工大学曾于1996年做过一次关于“百威”啤酒市场竞争力分析的报告,其中提到,百威中国“为了达到生产工艺要求,公司明确提出了‘抓质量不计成本’的原则,其产品内部质量标准都大大超过了国家优质品的标准”。
高标准的同时,百威先进的生产工艺也给当时的消费者和啤酒行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1995年以前,中国啤酒行业普遍使用甲醛作为助剂,一来能避免絮状沉淀,提高啤酒的卖相,二来也能提高啤酒的稳定性,延长保质期。但百威从武汉工厂开始,就坚决杜绝啤酒酿造添加甲醛的做法。
此外,百威还率先在中国啤酒行业提出“新鲜度管理”的概念,并将具体做法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中。比如对于氧的管理,氧是啤酒的天敌,为此百威在中国首次引进了“总包装氧含量(TPO)”这一概念,以此来保证啤酒的新鲜度。
百威啤酒的品质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啤酒产业向来都是“三产联动、五业同兴”,其背后是一个由农户、零售商、经销商、供应商等组成的庞大供应链。
作为百威集团亚太区供应链总部所在地,武汉工厂也发挥“链”式效应,助力区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扩链,推动区域化集群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引领中国啤酒产业高质量增长之余,也积极为全方位释放中国新质生产力提供“百威力量”。
以武汉为中心,百威的供应商自发形成聚集,如纸箱厂、易拉罐厂都在武汉周边建厂,麦芽厂也在距离武汉不远的黄石建厂。
2001年,百威已成为中国销售额最高的外资啤酒品牌,占据中国高档啤酒市场50%以上的份额。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啤酒行业年销量达2384万吨(2002年),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
助力中国从啤酒大国向啤酒强国迈进
2011年,百威集团将亚太区研发中心落子武汉,武汉也就此成为百威集团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
该中心具有研发各种类型和风味的啤酒、非啤酒功能性饮料、其它酒类和调制酒等创新产品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百威中国从“制造本土化”到“研发本土化”的战略升级。
百威亚太首席供应链官庞卫珍。
庞卫珍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啤酒市场,面对中国市场快速的发展,消费者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以及中国市场丰富的原材料供应,都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此举颇具前瞻性。2013年,中国啤酒市场迎来拐点——产量在触及5062万吨的历史最高点后开始下滑,到2023年已降至3590万吨,缩水近30%。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人口结构、社会经济与消费文化发展的共同结果。当改革开放持续二十多年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啤酒的需求也逐渐从“喝得多”向“喝得好”转变,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从工业淡啤向精酿、原浆、鲜啤升级。一场啤酒消费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变革迫在眉睫。
之后,在研发中心的加持下,武汉工厂逐渐成为百威集团在华的产品孵化地和技术创新地。“基本上所有百威中国的创新产品、高端产品,都是首先从这里创造生产;所有的先进技术、产品创新,都是从这里孕育而发展的。”庞卫珍说道。
2017年,百威中国的第一条精酿啤酒生产线也落地武汉,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矩阵,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如今的百威武汉工厂,是年产能达80万吨的智能化生产基地,产品线涵盖百威、哈尔滨、鹅岛等品牌的290余个单品。
武汉工厂建成了百威中国第一条精酿啤酒生产线。
时至今日,国产啤酒厂商也开始产品结构的调整,高端化升级取代单纯的市占率指标,成为啤酒行业研究报告中的新逻辑。特别是精酿啤酒,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成为啤酒企业发力的新方向。中国酒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3线上酒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对啤酒关键词的关注度上,“精酿”提及率达59.6%。
同时,武汉也成为百威中国的人才高地。百威武汉工厂挂着两块牌子,分别写着“百威亚太工程技术中心”和“百威亚太大学工程技术学校”。“通过研发中心,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啤酒行业技术人才,从这里走向了全国。”庞卫珍指出。
某种意义上来说,百威集团亚太区研发中心的成立,还代表了中国的声音,更代表了全球对百威中国的认可。
这个研发中心也支持服务百威亚太在其他市场的一些研发工作,比如韩国事业部、印度事业部和越南事业部的产品研发。同时武汉工厂的很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也会分享给百威集团,进而被推广到百威集团的其他市场。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表示:“30年的辉煌历程,是百威武汉工厂与行业共成长的缩影。通过本土化的深耕和创新实践,百威中国为中国啤酒业注入了国际视野与先进经验,同时也带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助力中国从啤酒大国向啤酒强国迈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走进百威武汉工厂的控制中心,一块块大屏幕上跳动着生产与能耗的数据。这是百威集团全球第一个一体式的控制中心,数据采集程度已经达到98%以上,百威武汉工厂也因此成为啤酒产业智能化、现代化和科技化转型的典范。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智能化、现代化的设备、技术,不仅实现高效赋能,还降低工业的环境代价成本。
作为高度依赖水资源的企业,早在2011年,武汉工厂就成为百威中国首个启动中水外送项目工程的工厂,将再生水用于市政绿化、景观补水等领域,如今中水水质更是达到养殖标准。
武汉工厂是百威中国首个启动中水外送项目工程的工厂。
走出工厂,切换到俯瞰视角,百威武汉工厂屋顶上的一排排光伏产生的电能正输送到生产一线,目前百威武汉工厂已实现100%的可再生电力酿造。
对快消品行业来说,包装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一个重大挑战。而在百威武汉工厂,一方面推广使用可回收容器来包装啤酒,比如可回收的瓶子和易拉罐;另一方面确保所使用的包装容器大部分由回收材料制成。以玻璃瓶为例,如今超过50%的玻璃瓶已经使用了回收材料,可谓一举两得。
更为神奇的是,每一罐百威啤酒的“开罐气”,都是啤酒本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回充”进罐的。工厂通过水洗、活性炭吸附和二次冷凝提纯等工艺,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食品级标准,充罐进行再生利用。
工厂物流也是重要的减排环节,截止目前,百威武汉工厂有70%的物流车辆为新能源车。
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及采购副总裁杨凯。
在百威集团有这样一句话:可持续发展是业务本身。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及采购副总裁杨凯对此解释道:“我们坚信,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意味着成本投入,它更能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创造价值。比如我们在屋顶安装太阳能板,这不仅是关于成本的问题,它还能为我们提供更便宜的能源,从而降低电费支出。再比如增加瓶子中的再生材料含量,这也不仅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它能降低瓶子的生产成本,因为生产这种瓶子所需的能源更少。”
2021年,武汉工厂成为百威集团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每年能源系统可节约用电240万度,减少1390吨二氧化碳排放,2023年又获得武汉市首个“无废工厂”认证,为中国乃至全球啤酒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在武汉工厂的示范引领下,百威中国已建成包括武汉、锦州、佳木斯、漳州、四平和资阳在内的六家碳中和工厂。
武汉工厂成为百威集团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
2021年底,百威集团发布了更远大的抱负:到2040年,实现全价值链的净零排放。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碳管理,还要实现上下游协同管理。
碳排放范围共分3类:范围1指的是企业本身运营过程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范围2包含了企业外购的非可再生能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范围3则包含了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量。根据《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在全价值链碳排放中,范围1和范围2的比例分别为1.6%和4.1%,而范围3的占比高达94.2%。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工厂内实现碳中和,但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包括所有供应商在内的净零排放,那将更为理想。百威亚太有超过6000家供应商,我们需要他们与我们共同踏上这一减碳旅程。”杨凯说道。
百威中国实现这一远大抱负的做法是自己率先探索创新,积累先进经验,再通过设备商战略联盟(VSA)、供应商战略联盟(SSA)、“100+创新中心”和“Eclipse日食计划”等资源平台和项目,深度赋能全价值链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帮助他们设立碳基线、规划碳中和路径,提高其减碳能力。
百威中国与武汉工厂将助力中国从啤酒大国向啤酒强国迈进
当前,与啤酒相关的消费场景正展示出巨大潜力,啤酒产业已成为激活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对于百威中国和武汉工厂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作者: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