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身劣势,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探索农业现代化
陕西榆林,古称上郡,又名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黄河中游“几”字弯中心的区位,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在这里交会,茫茫大漠与连绵黄土在这里交融。
这是一方寸土寸金的“宝藏之城”,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熙熙九边重镇,煌煌文化名城,泱泱能源大市。”榆林资源富集,世界少有,但其北部是毛乌素沙地,南部则是黄土高坡,不仅生态环境极为独特,还因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严重受到水资源制约。
如何克服自身劣势,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榆林,这座地处西北,气候干旱的内陆城市,正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现代化农业时代答卷。
榆林定边县堆子梁镇庙湾村旱作节水农业玉米示范区 摄影:丁树平
深耕旱作节水农业
和不少水热条件较好的城市不同的是,在榆林这样干旱的西北城市,要想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更多付出,生态保护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可怕的寂寥,可怕的荒旱。没有树,没有水,没有人烟,一声咳嗽都传出好远。”20世纪30年代,作家老舍这样描述“驼城”榆林。如今,榆林的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沙区植被覆盖度平均达到60%。这些成就,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榆林,生态保护与发展现代农业,从来都不是割裂的。
“在长期的治沙实践过程中,榆林探索出‘窄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的模式。”榆林市造林绿化服务中心主任白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鱼河农场是榆林榆阳区一家重要的国营农场,在这里,农田防护林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鱼河农场党委书记米海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防护林网的建设,既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又可以防止农作物倒伏,同时美化了环境。
保护生态只是第一步。榆林地处黄河流域上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严重受到水资源制约。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让农田不再“饥渴”,是榆林农业生产的必答题。
以鱼河农场为例,其生产基地位于榆林无定河与榆溪河交汇处的平头山上,属于旱源缺水地区,虽1998年改造为二级取水漫灌水浇地,但产出效益低,部分耕地处于常年撂荒的状态。
“眼前这3500亩耕地,曾经试验过多种农作物,比如药材、苹果树等,但受制于水源,试种都以失败告终。”米海新说,当时的灌溉模式是“大水漫灌”,尽管农场距离水源地无定河和榆溪河都不远,但依然不能让这些耕地“解渴”。
近年来,鱼河农场投资1380万元,将3500亩耕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引进国际领先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配套建设蓄水池、加压泵房、供水管网,成为自动化控制的精准滴灌高产田。
米海新介绍,这套滴灌系统效益显著,灌溉施肥,由传统灌溉的“浇地”变为“浇作物”,使水肥管理更加精准。他说:“这3500亩智能滴灌生产区比普通滴灌节水37%,其滴灌的水分利用率达85%以上。”
鱼河农场是榆林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一个缩影。2022年起,榆林市县两级累计投入17.3亿元旱作节水资金,建成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85万亩,项目区实现“三节两增”(亩均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增产20%、增收20%)。
在旱作农业技术方面,榆林同样在不断发力,比如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支撑的“旱地绿色智慧集雨补灌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
2023年11月,榆林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的“榆林旱区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国内农学领域名列前茅的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与榆林一起,探索高效、精细化的旱作农业新技术。
紧抓规模化生产机遇
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是榆林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重要契机。
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大纪汗村,滴灌输水管有序分布,地头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源源不断为庄稼输送养分。在这里,一场由漫灌改滴灌引发、加速的农业生产变革,正悄然发生。
“2022年开始,榆阳区对农户实施节水滴灌设备补助,自从安装了滴灌设备,配合我们合作社的托管服务,现在种地非常容易,即使家中没有青壮年劳动力也能轻松完成。”榆阳区强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贺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强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至今,在农业生产托管等惠农政策的带动扶持下,投资近1200万购入自走割草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玉米精量播种机、大型液压翻转犁等各类农业机械120余台。
“安装节水滴灌设备不只节水,更是对劳动力的解放。”贺强说,不论浇水还是施肥,农户都可以自动化操控。而耕种的其他关键环节,比如播种、收割、脱粒等,都可以交给农业合作社全流程托管,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这样的托管服务,每亩收费在150元左右。
据了解,强发农机合作社以榆阳区小纪汗镇为中心,为周边马合镇、岔河则乡等8个乡镇35个村近4200户农民提供托管服务,服务面积累计达15万亩次,通过几年发展,已逐步成为玉米和饲草领域内全区最大的服务提供方。
“过去,村里种地不仅累,收入还低,远不如外出打工,部分耕地甚至出现撂荒。托管服务出现后,大家都‘抢’着种地。”贺强透露,随着大量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对农户的专业指导,从整体上规划作物的种植。以托管的玉米地为例,合作社整体采用了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密植技术,每亩玉米的植株由3800株提升到7200株,亩产量也提升至2200~2300斤。
目前,榆林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814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95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
在规模化生产和农业合作社助力下,2023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总产量253.9万吨,较上年分别增加6.2万亩、1.4万吨,增量居全省第一。
延伸产业链“上下游”
发力现代农业,需要的不仅是规模化,在育种、育苗等整条产业链条上游发力,同样不可或缺。在榆林,一批优质的农业龙头企业,正朝这一方向不断发力。
定边县位于榆林市最西端,在这里,沃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野农业”),正通过其独特的育苗技术,服务周边乡民。
“现在公司有效服务农田6万多亩,周边农户已经很少直接买种子种植蔬菜,而是直接从我们这里购买已经培育好的苗子。”沃野农业董事长刘彩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由于地处西北,气候干旱,不少在水热条件较好区域顺利生长的蔬菜种子,在定边以及周边区域,生长得并不顺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地居民刘彩霞和爱人李林军,共同投身育苗产业,他们于2008年3月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起了27座育苗棚。2010年,合作社转设成沃野农业。目前,沃野农业占地2000亩,包括1460亩种植示范区和540亩核心功能区,年生产种苗大约1.5亿株。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种植品种,沃野农业每年在引进的300多个瓜菜品种中筛选出约20个,并通过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商品销售,为周边乡镇48个行政村4000多户农民提供相关服务。
随着技术积累,沃野农业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育苗工作,开始向育种方向延伸。“今年终于培育出新的辣椒良种,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刘彩霞说。
除了种植业,在畜牧业方面,榆林部分龙头企业同样开启“全链条”式探索。
定边县八福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福农业”)作为大型农牧产业链企业,正加速推进全县“羊”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为全县“羊”产业全链条发展蓄势赋能。
“在肉羊的选育上,我们以湖羊为母本,以澳洲白、萨福克、杜泊等为父本进行杂交,最终选育出了耐寒、抗病能力强,脂肪含量低,肌肉弹性好,生长发育快的澳湖羊。”八福农业总经理贺宏文介绍。
据了解,八福农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长期合作,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助推定边县肉羊“良种选育+示范推广”高质量发展。
沃野农业和八福农业正是榆林农业“强链”的缩影。近年来,榆林在陕西省率先开展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马铃薯、山地苹果、蔬菜等8支技术体系,覆盖主要粮食作物和主导特色产业。在海南省建成占地228亩的南繁育种基地,成为全国唯一在南繁核心区建立基地的地级市。全市累计选育出玉米、马铃薯、谷子等作物新品种33个。
塑造地域特色品牌
除了规模化生产和农业“强链”,塑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聚焦地域农业品牌,正成为榆林农业现代化新的发力方向,榆林靖边县就是其中的代表。
2024年9月9日,长沙市红星全球农批中心见证了属于榆林农产品的“高光时刻”。在这里,“靖边胡萝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吸引了近350家农产品采购商参与。
有农业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种什么”和“怎么种”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很多农业大市、大县都是“自己能种什么就种什么”,或者“什么好卖就种什么”。但现在,越来越多地方开始意识到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
靖边县位于榆林西南部,拥有独特的光热条件和土壤环境,有利于胡萝卜营养物质的积累和优良品质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多年的品种选优,靖边胡萝卜品质优良,肉质细密,口感脆甜。然而,由于没有形成区域公用品牌,靖边胡萝卜的“名号”,并不响亮。
“我们的胡萝卜由于品质非常优质,长期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很多客商都会将其打上自己的品牌,但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些优质的胡萝卜来自靖边。”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建宏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他看来,单纯成为供货商,而没有自己的地域品牌,影响了靖边胡萝卜的产品竞争力和溢价。而发布区域公用品牌,是靖边胡萝卜发展的重要契机。
近年来,靖边先后登记认证靖边马铃薯、靖边羊肉、靖边苦荞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成功创建了“阜美靖边”区域品牌和“靖原康”农业母品牌,被确认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除了靖边胡萝卜,榆林米脂县的小米同样是“金豆豆”变成“金品牌”的典型,是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的代表。近年来,米脂县深挖“米脂小米”品牌文化,制定《米脂小米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2021年,米脂小米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在2022年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榜上,米脂小米位列小米行业第一位。
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部负责人马强鹏介绍,该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两毛钱的价格从农户手里收小米,对其进行专业加工,再通过网络电商等渠道销售,从而打开更广的市场、打响更高的知名度,与村集体、村民共赢。
目前,米脂县已建成国家级小米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红枣、挂面等产业也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而以米脂县为代表的榆林“南六县”,是榆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为此榆林设立了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的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共安排专项资金9.42亿元,共支持南部县28个(含63个子项目)全产业链项目,项目总投资58.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