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深圳:“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改革的“光明样板”

吕雪良  2024-10-29 16:43:36

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改革,“科教协同”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圳市光明区是一个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新城,是高端科研、高等院校、高尚社区、高新产业 、高端人才集聚的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现已集中布局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及2所研究型高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由此,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基层党委政府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光明教育正依托光明科学城众多科学载体探索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联动创新的“科教协同”发展模式。

 

“大中小幼全链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创新改革!”光明区教育局局长黄汉波表示,光明区已经建立起了大中小幼全链条教育体系,依托国家级光明科学城的独特优势,全员全程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名校联动融合,将光明科学城的创新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科教协同”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了高质量教育体系,从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变革,引领教师和学生深度参与科技创新与知识传播,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实践能力。

光明学子参加科创联动育人课程(光明区教育局供图)

 

统计显示,在教育、科技、人才联动创新的“科教协同”发展模式运行下,截止2024年9月,光明区累计引进22所高校、科研机构、名校名园合作办学,深圳大学附属光明学校、南方科技大学荔园学校等25个优质教育项目已全部落地。

 

科教协同“建校”

 

光明区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探索实践“科教协同”教育发展模式,推动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围绕“顶层设计、统筹机制、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品牌打造、活动组织、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大科学教育体系,实现科学、科研、科普、科幻“四科联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提供支撑。

 

在顶层战略规划上,光明区政府印发了《光明区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围绕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品牌打造、活动组织、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从中小学科学教育主阵地、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科技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科技创新教育品牌项目六个方面着手,充分调动科学城优质科技资源服务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家庭微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的立体化科技创新教育育人机制。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响应国家和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部署,打造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区,光明区教育局发布《深化科技创新教育实施方案》,让科学资源成为推动光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所有中小学校聘请了一名院士或科学家担任科学校长,这支科学校长队伍组成了光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智囊团。

 

光明区积极引进全国知名学者、科研人员及优质教育资源,加强科技人才与本地教师的合作,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项目,助力教师与学生融入光明科学城的创新生态中。

 

例如,“科学+基础教育创新融合”新路径,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资源,打造“一生六导师”模式(即学校导师、同伴导师、医生导师、大学导师、学长导师和社会导师)、培育“脑科学进校园”“博士课堂”“科学家论坛”等一系列科创教育品牌,让学生接触顶尖科学家、科学创新课程,共享光明科学城专属福利。

 

在打造大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工作方面,光明区在深圳市率先探索实施中小学科技创新教师专项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创新思维、人工智能等专项培训。并搭建科创教育名师培养体系,组建由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行业领军人才及一线教育专家组成的智库,建立了培养对象-种子教师-骨干教授-名师的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培养路径。同时积极培育校外基地科普讲师,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教学模拟、实践演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基地科普讲师,目前已经培育了60人名科普讲师。

 

光明区东周小学组织了专家组研讨后,确定了“向远教育”办学特色和科学•人文”课程体系,其办学成效显著,光明区向全区推广了其“五育并举:指向学生有意义的学校生活”的高品质学校建设经验,还得到了教育学家顾明远高度肯定,并提词“向远教育”。

 

“弘扬科学家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东周小学校长何维泉说道,人才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关键,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东周小学坚持开展科技教育有近20年的历程,全力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光明学子的科普课堂(光明区教育局供图)

 

科研融合“建课”

 

光明区各个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科学类课程之外,教育局还统筹开发了丰富的科学类教育课程,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式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统计显示,光明区已经开发了创新发明课程、人工智能课程《AI创客0到1》、《创新思维训练手册》等区域科技创新教育通识读本,打造校外科普实践基地课程共102门(重点优化提升45门),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现有区级精品课程8门,优秀课程12门。

 

截止2024年1月,全区超过60%的学校都开设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人工智能课程,《AI创客0到1》在全区各中小学校推广。15所中小学已分别与英特尔、腾讯、科大讯飞、中国科学院大学光电信息实验室等单位达成人工智能共建协议,人工智能赋能的课程、社团已经在各中小学校逐步开展。

 

例如,光明区实验学校打造出“三课两翼”特色科创课程体系,“三课”是指国家课程、项目式课程、社团课程,“两翼”是指全员科普和科技竞赛。在科学教育课程融入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理念、跨学科融合理念、项目式学习理念,开发工程创新思维课程《拆解中学创新》《创新思维与发明》,项目式劳动科创课程《小智小雅智慧劳动中学发明》,开发《人工智能与发明》课程;光明区高级中学实施三层级课程体系:全校科普教育、科创兴趣课程及竞赛培训。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发明类、机器人类、无人机类等20多门科创类校本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创比赛,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等比赛,获全国最高奖项创新潜力奖。

 

深圳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宋如郊表示,学校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原则,实行科学家引领、教师指导、学伴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高本联培,贯通培养”的实施路径,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壁垒,探索实践大中小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实践“五育融合,科学先行”课程内容,呈现出“多元发展,协同育人”的课程样态,形成了“科学+”课程体系,已经建构指向探究能力培养的科研课程和面向部分特别有潜质学生的“定制式”和“先修式”课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据了解,深圳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在深化科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融合科研院所、大学和光明科学城办学资源,在授课方式上采取“导师+讲师”双师结构,在课程建设上采取“基础课程+发展课程+先修课程”三级发展模式,通过科教融合,实现高本联培,贯通培养的育人目标。国家基础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着力突出科学教育,构建起了一套“普惠—筛选—深化—定制”的进阶式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并充分开展学科实践,统筹社团、综合实践和劳动等课程,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中科先进院、深圳理工大学的科学教育资源优势,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打造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与特色活动结合的K12全链条贯通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深圳市光明区将科创素养融入课堂(光明区教育局供图)

 

科创联动“育人”

 

在科创联动育人方面,光明区走在了全国前列,如科普学分制试点工作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第一批典型案例。

 

仅2023年,光明区20所试点学校共开展了40次集中式校外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参与人数超过3.6万。利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和深圳科普月等活动契机,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科学快车进校园、科普趣味体验活动等科普活动。充分利用科学城资源,每年暑假开展“走进科学城”系列研学活动。

 

据光明区教育局资料显示,2024年开展“走近科学城”夏令营研学活动,设计了三条研学路线,分别是:走进光明自然、走进中山大学、走进大科学装置,组织1600多名光明学子体验最前沿、最尖端的光明科学城风貌。联合科创、文体、城管等部门,打造26家中小学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包括深圳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

 

“光明少年科学院”是光明区科创联动“育人”的典型案例,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了新路。光明区聘请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担任名誉院长,聘请多位研究员担任专家委员,由区内优秀科技辅导教师担任科创导师。分批建设光明少年科学院分院12个,研究所43个,培养小院士79人。每年开展选题指导、开题答辩、中期汇报、结题答辩等小院士小课题培养活动,相关成果纳入光明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探究性小课题优秀作品选集。持续推进小院士探究性小课题和科学考察研学活动,如:赴贵州天眼科考、赴北京开展国防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赴深圳大鹏开展“观天探海”研学实践活动等。

 

深圳市光明区6所试点学校开展“每周半天计划”,构建校内与校外科研融合建课,夯实科技、教育、人才之间的“强链接”。(光明区教育局供图)

 

在科技生态上,光明各中小学已将科创教育纳入学校育人的重要一环。长圳学校把科技节作为校园重要节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科技特色建设有机结合,探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的新型路径;凤凰城实验学校“以健康为基,人文科技为翼”的顶层设计,实现科教有机融合,打造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和科技创新教育品牌;南科大附属光明凤凰学校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小学时期就渗透高中、大学阶段的科创研究方向、内容与环境……全区其他学校也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类社团、个性化课程和科普活动,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科技创新课程生态。

 

为了推动科创教育内涵发展,光明区已开展试点“每周半天计划”,教育局局长为该计划领导小组组长,充分挖掘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构建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的“强链接”,推进形成全社会办教育的格局,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例如,凤凰城实验学校聚焦科学,利用“世界一流科学城”区域资源,结合五年级国家课程内容,构建以项目式方式开展的“科学+”跨学科课程体系。推行“1+1”方案,“1+1”中第一个“1”为一周半天“科学+”跨学科融合项目式主题阅读;第二个“1”为一周半天“科学+”实践拓展课。同时,该校拟结合“科学+”课程体系,开展“问题导向-主题选择-校内阅读探索-校外实践探究-创造学习成果-多元成果展示-评价反馈”“科学+主题引领‘读写研创展’七步学习模式”的探索,以校外基地跨学科+校内主题阅读+双师上课模式形式开展。

 

光明区“每周半天计划”试点的实践经验,推动光明科创教育名片愈发闪亮。在育人成果上,光明学子在国际国内各种科创赛事活动屡创佳绩,一大批光明拔尖创新青少年在各大赛事上崭露头角。在第十八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活动中,光明师生荣获两个“全省唯一”荣誉称号;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广东省赛决赛中,光明区高级中学两个项目荣获金奖;在2022—2023年度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全国总决赛中,光明区共获得金奖3项、银奖8项、铜奖13项。

 

在2023年举办的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大奖”中,光明区凭借科普教育学分制试点改革成果,成功斩获“最受欢迎教育实事年度奖”。

 

据统计,光明学子累计斩获在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中获21金20银,在国内主流赛事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429个、省级2233个、市级3316个,位列深圳市及至广东省前茅。

 

正因如此,光明区也承接了各级各类科创赛事,搭建科技创新教育交流平台,如承办世界机器人大赛“脑科学”人工智能挑战赛、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总决赛、“中国芯”广东省赛事等国内外知名中小学科创大赛。

 

光明区还是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试验区,工信部、教育部“5G+智慧教育”试点区。2023年末,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公布第二批“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名单,光明区成功获批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区内7所学校获批试点校。到2025年,光明区将培育5—8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成30个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光明区还以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圳科普月、区域科技节等常态化科普教育活动为依托,将“光明少年好问题”“家庭趣味科技秀优秀科普微视频评选”“与科学家面对面”“光明世界科学城嘉年华”等赛事和活动打造成国内科普品牌。

 

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改革的“光明样板”,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