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瓣膜疾病已成为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为进一步洞悉患者真实心声、聚焦临床关键需求、推动行业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指导,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支持的“医患携手守护心脏瓣膜健康呼吁行动”近日在京举办,齐聚协会代表、权威专家、患者组织、企业代表等多方嘉宾,围绕我国瓣膜疾病现状及患者未尽之需,深入探讨促进患者了解并积极参与瓣膜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路径,更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作为全球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医学创新领导者,爱德华生命科学以公益支持方的身份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爱德华生命科学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钟顺和介绍:“心脏瓣膜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其患病群体庞大,治疗需求迫切。爱德华始终秉持患者为先的理念,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技术革新,减轻瓣膜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听到更多来自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真实声音和核心诉求,并通过多方对话和交流,共同应对瓣膜疾病所带来的健康挑战。”
爱德华生命科学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钟顺和先生致辞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勇在致辞中表示:“我们长期关注社会老龄化与老龄事业发展,并致力通过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切实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脏瓣膜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群一大常见疾病,且发病率还将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公众尤其是中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健康科普,来帮助他们提升对瓣膜疾病和诊疗理念的认知,从而促进强化患者的主动健康意识,助力健康老龄化。”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勇先生致辞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副总编辑王君平提到:“随着全民健康水平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患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医疗产品和服务的对象,而是健康管理的主体。提高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参与度不仅需要患者对疾病治疗有充分的认知,还需要医疗专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希望借助此次活动,不仅可以为各方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更可以充分发挥央媒作用,向患者及公众普及瓣膜疾病诊疗理念,携手各方共同助力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
创新疗法持续迭代,患者参与或成获益关键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和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心脏瓣膜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微创和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人工瓣膜材料的更新与迭代,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因此,进一步强化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理念的科学认知,提升其自身在诊疗全过程的参与程度则成为提高临床获益的又一关键。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复杂病变日益增多,瓣膜疾病的治疗也将朝着更微创、更耐久、更个体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微创、介入等创新治疗手段在全国的覆盖率逐年提升,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治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治疗手段的进步,更需要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患者参与”在治疗中的作用,在医患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核心,帮助医生做出更具价值的决策,并真正惠及患者,在场专家均表示。
提升患者主动意识,护航全生命周期管理
当下,“以患者为中心”已成为全球医疗领域的共识,并且贯穿于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而“患者参与”正是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瓣膜领域的飞速发展,以及瓣膜疾病患者对于远期寿命、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临床对心脏瓣膜病的治疗策略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参与也成为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活动现场,由中国新闻周刊摄制、爱德华生命科学支持的《当心外科医生得了心脏病》患者视频也迎来线下首映。该视频在真实反映瓣膜疾病患者负担的同时,展现了一位心外科医生在面对罹患瓣膜病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努力,以及如何结合自身疾病知识和主治医生专业建议,积极参与治疗及医疗决策的过程,也讲述了他在医生和患者双重身份下的感悟与思考。
视频的主人公,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执行主任周庆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结合自身经历就瓣膜疾病的诊疗提出了个人看法:“随着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未来心脏瓣膜病的发病人群一定会越来越多。对于瓣膜患者来说,一个成功的手术,第一是让患者手术后即刻能够下台,损伤小,第二是能够尽快康复出院,第三,患者能活得久,活得好,更重要的是能够没有负担地活着,尤其是年轻的瓣膜疾病患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考虑患者的情况,更需要患者以对自我健康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自身意愿,共同确定最终治疗方案。”
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执行主任周庆教授分享
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郭应强教授补充道:“作为临床医师,我们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从全局出发,与患者充分交流与讨论,对患者的预期寿命、个体情况、生存质量等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治疗方案,实现患者最大获益。例如,对于年轻瓣膜疾病患者来说,首次植入生物瓣10~15年后,尽管不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但有可能面临瓣膜衰败问题,需再次植入新的瓣膜,因此第一枚瓣膜的选择还需考虑短期效果及长期预后,确保患者未来仍有机会接受治疗,实现更长生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郭应强教授分享
医患多方协同发力,多措并举赋能患者长期福祉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和理念被更为广泛快速地应用于临床,瓣膜疾病患者预后也有了显著改善。不过,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瓣膜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仍是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圆桌环节中,郭应强、周庆、钟顺和等与会嘉宾立足于自身经验和思考,就“心脏瓣膜病治疗的创新与挑战”“提升患者长期疾病管理能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场圆桌讨论环节
周庆教授表示:“医患是战友,共同面对的是疾病。医生有技术,患者有意愿并积极参与诊疗过程,家属有理解和信任,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也是战胜疾病、取得更好预后的关键。”
作为患者组织代表,全球心脏中心·中国瓣膜病患者分会负责人,瓣膜网创始人张庆也参与了此次讨论,她表示:“心脏瓣膜病是一个长周期疾病,患者从得知患病到手术,再到术后康复,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来分享心情、消除恐惧、解除疑虑,并相互鼓励。我们也希望通过搭建一个集科普、交流与支持于一体的平台,帮助更多受瓣膜病威胁的患者深入了解疾病,远离困惑与恐惧,并正确评估治疗选择,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迈向幸福人生。而这也是我们建立瓣膜网的初衷。”
郭应强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提出:“只有患者对疾病有认知和治疗意愿,才能提高诊疗参与度,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方案的获益。不过,当下瓣膜疾病越来越复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患者的参与,还需要多学科团队、特别是心脏内外科医生团结协作,才能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钟顺和表示:“自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爱德华始终秉持以患者为先的理念,持续引进全球领先的突破性创新技术产品,并积极携手中国临床医师、研究学者以及行业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提升患者长期治疗获益、临床治疗体验和创新治疗可及。面对大量未被满足的心脏瓣膜病患者需求,我们希望在将更多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带到中国的同时,持续联动多方力量和资源,鼓励与引导更多患者主动参与诊疗过程的同时,提升行业诊疗能力,以造福更多中国患者,共同推进中国健康事业发展。”
(爱德华生命科学供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