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奎文的归属感,藏在美好社区·幸福家园里

历沙  2024-09-14 14:26:58

过去的这个夏天,China Travel彻底火了,众多外国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他们被中国“硬控”的144小时,眼神中除了满满的震惊还有受宠若惊。

 

是什么“硬控”了外国友人?是美景美食、先进便利,是来自中国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是谁掌握了“硬控”国际友人的密码?答案显而易见,是我们中国城市城区的管理者、建设者和服务者。

 

近日,笔者在国际风筝都城市调研时发现,比起国际友人,作为城市管理者和运营者,潍坊市奎文区从区委到基层,更用心想要服务的,是自己的居民和老百姓。

 

宜居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丰富的商业态、完善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成为一个宜居市区拉满“情绪价值”的新标配。

 

北海路(图为笔者拍摄)

 

近年来,潍坊市奎文区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照“一统四化八场景”总体架构,创新开展“美好社区·幸福家园”建设,强化党建统领,突出人本化、生态化、特色化、未来化,系统搭建润心、亲邻、服务、善治、教育、康养、宜居、微业等八大场景,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单元。厚植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底色。

 

多重场景,满足居民不同需求

 

周四下午,年近70但精神矍铄的胥阿姨正和她的“同事们”在苇湾社区议事厅召开议事会,商讨如何提升社区物业服务的举措。胥阿姨是一名“楼长”,是社区386名“红三长”队伍中的一员。听邻里诉求、解邻里纠纷,监督反馈物业环境问题,都是他们的义务职责。

 

奎文区东关街道苇湾社区辖区内多是八九十年代的老式楼房,基础设施陈旧、物理管理难、人心涣散这些老旧小区的“通病”,也是社区干部的“心病”。经过几年不断地调研摸索,探索“三长听四邻”治理模式,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会人”变“组织人”。单元长、楼长、网格长组成“红三长”队伍,搭建小区、楼栋、单元三级网格治理体系,通过“四级协商,五事工作法”,居民提事、四级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实现社的区精细化管理,发挥了居民的能动性、解决了顽疾,还提升了为民服务的精准度。

 

“居民心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1月到今年6月,社区居民热线投诉下降81.6%,物业投诉下降85.3%,诈骗(含电信诈骗)下降84.7%,非警务类警情下降38.2%。”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马丽丽说。

 

早上九点,外卖小哥们在位于胜利街的骑手友好公园结束了晨会,整装待发,准备开启一天的工作。这个“口袋公园”不仅是他们可以休憩娱乐的地方,也补充了公司没有会议场地的不足。

 

去年以来,奎文区结合城市更新,做好既有公园绿地、拆除腾退地、闲置地等存量空间的盘活利用,不断加大公园游园、道路绿地、路口渠化岛等微景观建设力度,开展梳绿透美、增花添彩行动,将灰色低效空间转变为绿色潜力空间,为市民打造有特色的“微景观”,让市民可以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不仅是骑手友好公园,遛娃必去的儿童友好公园、大爷大妈喜欢的生态园、学生的“据点”科普园......每一个口袋公园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特色。在市民王先生的心目中,“口袋公园”的功能可不止这么简单,它们是“可休憩、可社交、可健身多功能园”,是全龄友好型“绿色会客厅”“小型游乐场”和“入门健身房”,可谓是“小公园、大功能”。

 

仅去年,奎文区投入1000余万元打造星河、南湖等口袋公园8处,更换渠化岛时令花卉30余万株,扎实营造“四季有花”的理想人居环境。

 

付海燕校长迎接新生(图为受访者提供)

 

“上个学期,我们疏导了80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些是孩子们的心理档案,但是你们不能看啊。”被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没有被关注到时,潍坊市第十中学的付海燕校长抱出了厚厚的一叠档案记录,但为了保护学生们的隐私,她只是远远又速速地翻阅了一下,然后就不肯松手了。那些密密麻麻的手写字迹,是她和孩子们的秘密。“绝对保密”是她和心理老师们对孩子们的承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她的学生们更重要了。

 

了解到导致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最大原因是来自原生家庭之后,付海燕校长便带领学校老师们开始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探究校-家-社共育问题的破题密码。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创新学校的育心工作。联动班主任和家委会,开设家长夜校,推出50余个主题课程,目前已举办30余期,受益家长达到2万人次。

 

“这是在我们家长节上,学生家长们给孩子们表演的节目。”付校长指着照片上那些敬业的“演员”们介绍到。作为付校长心里第二重要的人群,在24小时心理直通车、心灵驿站、家长夜校、家长节的加持之下,家长们越来越认可学校、配合学校。

 

这只是奎文创新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一个案例。针对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分散,家长教育理念滞后、方法不当等问题,探索创新家庭教育模式,在山东省率先设立县级家长学校,发挥统筹资源和指导服务职能,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奎文路径”。

 

围绕不同年龄段居民不同层面的需求,因地制宜搭建“亲邻”“善治”“教育”“宜居”等服务场景,为所有社区居民提供触手可及、可感可知又可心的温暖体验。

 

强大内驱,赋能居民共同进阶

 

迪士尼粉红豹钥匙扣、太空狼人杀手办摆件......因意外事故造成高位截瘫的武法新在社区的“天使助残创业手工坊”内,认真地学习和制作着他的串珠手工艺品,他干得起劲儿,这是他的生计。

 

“天使助残创业手工坊”是苇湾社区开展“社区微业”的重要内容。由社区负责提供培训场地,由残联、街道和天使公益服务中心等提供培训并对接相关资源,帮助残障人士学习技能,实现在“家门口”的就业。

 

在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的过程中,“社区微业”的工作人员不断带领残障从业者们提升审美和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从成品的样式形态确定,到销售方式手段的掌握,以先进成熟的商业思维赋能残障从业者,使其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的销量还可以,下一步我们准备开启直播带货了。”武法新自豪的介绍。

 

截止目前,奎文区推广“社区微业”,开设能工巧匠手工坊等“微业”项目61个,成功带动3300余人实现“家门口”的创业就业。

 

手工坊(图为笔者拍摄)

 

在各类就业群体中,零工人员也是服务群众、建设城区的重要力量。过去,零工人员找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每天到“马路市场”等活,客观上存在影响环境秩序、找工作成功率低、出现劳动纠纷难维权等问题。

 

聚焦零工群体就业难题,奎文区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零工客栈”,按照规范,设置待工洽谈区、技能培训区、权益保障区、生活配套区等区域。搭建零工经济发展平台,免费为零工人员提供用工指导、订单供岗、技能培训、劳动权益保障等服务,实现域内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全覆盖,上下衔接、一纵到底。

 

零工客栈(图为笔者拍摄)

 

在奎文区打零工的周女士说,“零工客栈”不仅给推荐工作,在那里等信、休息、喝水也不要钱,赚的钱也都是自己的,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给中介抽成”。细心的周女士还发现,“零工客栈”为他们配备了理发间和淋浴间,“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保持形象清爽整洁,也是获得雇主认可的一个重要要素。”除此之外,零工客栈通过财务支持为上工零工购买保险,倒逼用工及零工提升安全意识;定期举办的技能大赛,赋能零工人员技能与收入的双进阶......

 

日前,围绕“零工客栈”完整就业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累计提供用工岗位5.4万个,服务零工38万人次,零工找活成功率达到90%以上,人均月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结语

 

居民,是一个城市的根本,也是一个城市的缔造者和享有者。让居民们安居乐业,被听见、被重视,被需要,拥有自豪感、归属感,才能真正留得住人、留得住产业。这一点,作为非一二线城市中人口净流入的城区,奎文的管理者、建设者和服务们深以为然,并以此为内在驱动力。毕竟,带动居民的提升进阶,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