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如何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合肥市包河区给出答卷

蒋米  2024-08-02 15:16:52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今年2月起,合肥市在部分小学试点进行“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拉开了“大体育”改革的大幕。

 

6月18日,合肥市召开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场会,决定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且不得以大课间活动、课后延时服务等替代体育课,严禁削减体育课时,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

 

 

图为:合肥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场会场景

 

严格落实“双减”工作要求,推进“体教融合”,可以说合肥走在了全国前列,如今距离秋季学期开学仅有约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一节体育课”能否如约兑现?合肥准备好了吗?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实地走访了解相关情况。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地不够、课程内容不新是加强体育课时要直面的‘三座大山’,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首先要解决好在哪上、谁来上、上什么的问题。”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磊坦言,“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背后,涉及师资、课程、场地、器材等教学关键要素,困难肯定存在,但改革不能坐等条件全部具备了才启动,必须创新思维,主动创造条件,树立“开源”思维,盘活师资、课程,同时借助科技手段加持,才能 “破局”。

 

让体育课从“周周见”变为“天天见”,从“边缘课”变为“必修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谈及近期为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做了哪些准备?李磊用上课“有场地”、课程“有内涵”、教学“有智慧”进行了概括。

 

 

图为:孩子们上体育课场景

 

一方面,加强区域内学校体育场地规划,对校内已有体育场地和空间重新进行使用编排,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优化时间、项目和流量管理,实现错时、错峰、互补使用,让有限场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最优化。指导学校挖潜扩容,增加楼间通道、功能教室、走廊连廊等作为室内外体育课教学场地,扩大体育场地面积。鼓励学校加强与周边学校、社区体育场馆、公共文体设施的合作共享,拓展学校体育活动空间,更好满足学校体育活动需求,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有场地”。

 

此外,注重体育课程量质并重,细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根据学段特点制定体育课程教学计划,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掌握系统科学的体育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学会1至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让体育课更“有内涵”。

 

更值得一提的是,包河区还成功实现了科技赋能体育教学,创新开展了数字体育的探索,并且创新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教学场景的探索。早在2021年,区教体局就牵头落实教育部科信司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合肥市智慧体育应用与研究》,现已顺利结项。2024年初还专门成立了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的区智慧教育建设与应用工作专班,定期召开数字赋能体育工作座谈会,向智能化设备平台反馈一线教学应用中的建议和数据,为课程扩容,为提质献策,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体育的新途径。

 

 

图为:数字体育教室内孩子们通过“魔镜”上课

 

目前包河全区56所中小学已建设数字体育教室,智慧体育的场景应用在包河全面开花。通过引进“数字运动一体机”等体育数字智能化设备,借助先进的智能测评和体感交互模式,提供动感的CG画面和逼真的声音效果,数字与教学融合的趣味性运动场景、智能化训练指导和交互式测评反馈,让体育教学“更智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一台“数字运动一体机”就好像一位“体育老师”,一体机不但能示范体育教学,还能实时识别学生动作并给出评价和改正提示信息,有了这样一位AI体育老师,学生们运动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会保存下来,为实现分层教学提供了海量真实的数据。针对每天上好一节体育课实施过程中的场地、师资以及教学资源三个难点,数字一体机都较好的解决了相关难点,现在甚至能够实现语文老师等其他学科老师都可以在AI体育老师的配合下高质量的上好一节体育课。

 

据悉,在2023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中,包河区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优良率达70.27%,位居全省第6、合肥第1,优秀率达到32.77%,位居全省第3、合肥第1,优秀率、优良率均较2021年上升超过9个百分点,较2020年上升超过11个百分点。

 

“接下来,我们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体育课的实施情况检查评估,确保改革能够稳步推进、取得实效。”李磊说,这个秋季学期开始,我们将让孩子们与体育老师“天天见”、快乐“天天不重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