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道路维修时,智驾变“杀手”?

陈惟杉、王诗涵  2025-04-11 14:24:40

道路维修场景已成为智能驾驶系统的高风险区,以往大量的智驾事故都发生在这一场景。智驾行业既往发生的事故,出现过锥形桶漏检、渐变限速误判、临时标线误识别、动态障碍物误判等情形。

 

2025年,行业普遍认为高阶智驾商业化将迎来关键拐点,技术飞速进展的同时,智驾方案也下放到更多平价车型。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安全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底线。

 

“下一阶段,安全将成为车企宣传最重要的主题,而不再是炫技。”日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建议,除了要强调智能驾驶的“辅助”标签,也需敦促车企规范对DMS(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的管理;在人机接管方面,行业也需开放“有提醒的监管”方式。

 

图/视觉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在道路维修场景下,从碰撞到接管的2—3秒窗口期前,智驾系统对工况的识别是如何一步步失效的?

 

朱西产:道路维修是智能驾驶最主要的边缘场景(Corner case)之一,而大部分车企可能都尚未认真对待过这一工况。事故到最后2—3秒,几乎已经没有可回旋的余地了。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高速公路一路挂上了减速标牌,此前为什么没有进行减速呢?答案在于,被算法过滤掉了。

 

人类司机看到限速标志,便会意识到具体是怎么回事,记忆是连续的。但大多数车企当前采用基于Transformer的神经网络结构,前后只能关联几帧的信息,这好比“鱼的7秒记忆”,无法像人一样能够把驾驶过程前后事件进行完全的关联。对于当前阶段的AI而言,还无法识别出沿途每一个标牌上数字之间的关联性。

 

《中国新闻周刊》:为降低安全风险,当前的人机接管模式是否有可调整之处?

 

朱西产:目前车企为了“炫技”,非常注重接管率这个指标,为了减少接管率,算法过滤掉了很多风险事件。媒体测评时也是关注接管率,所以车企开发时不太愿意做接管的提醒。例如,只要构成高速公路维修路段的一个特征,智驾系统就把驾驶员喊回来,让驾驶员接管驾驶是更合理的。当一个功能没有充分进行测试,没有十足把握,车企应设计合理的风险触发条件,通过驾驶员接管确保安全,同时收集数据、改进算法,等智驾系统具备处理这些复杂场景的能力后再OTA更新,让智驾系统去处理复杂的道路维修场景。

 

另外,对于NOA车型的FCW报警问题也值得商榷,FCW是危险程度TTC接近2—2.5秒时才激发“嘟嘟”叫的,对于一个专心驾驶的驾驶员,2秒左右还是具备接管能力的,但是使用NOA智能驾驶时,驾驶员很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心驾驶现象,处于分心状态的驾驶员,在高速行驶的车辆内2.5秒很难完成正确的紧急接管操作,甚至可能在“嘟嘟嘟”报警声中做出错误操作,典型的是急打方向盘造成车辆失控而导致事故。

 

对于紧急接管的难题目前还是无解的,为了规避事故责任,全球所有车企在NOA设计时都采用“甩锅”算法——只要由驾驶员操作,智驾系统就退出,而不管驾驶员能不能处理高速行驶车辆的危险。

 

对于车速高达100km/h的车辆,如果TTC只有2秒左右的话,最合理的方式,是让车的智驾系统的紧急控制软件来处理,在一些事故分析中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危险面前如果能够把车辆控制在车道内并紧急制动,即便无法避免碰撞发生,至少也能做到“车毁人不亡”。

 

当遇到极端情况,在最后的TTC(碰撞时间)、读秒阶段,建议能有相应的法律文件或标准出台,当大量的数据表明人类司机做紧急接管处理的危害可能更大,将这一场景授权车企去处理,通过智驾系统的紧急控制处理风险,以阻止驾驶员的错误接管操作。

 

朱西产。图/受访者提供

 

《中国新闻周刊》:还有哪些能够增强安全性的措施建议?

 

朱西产:首先,要规范模糊化的表述,“智能驾驶”的本意是“智能辅助驾驶”,标注“辅助”这一属性,而不能丢弃产品功能的本意。

 

其次,应强化NOA智驾系统的培训和敦促车企规范对DMS(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的管理。例如,目前国内车企对NOA系统的激活是需要完成培训课程后才能激活,但是国内借车现象普遍,一旦激活后没有任何培训的驾驶员也能使用NOA智驾。不同车企的车型安全边界不同,如何区分不同驾驶员是否能够安全驾驶相应的智驾车型,是一个难题,需采取措施堵上账号共享、代激活等当前NOA培训留下的漏洞。也应该建立驾驶行为的积分制,对不正确的驾驶行为进行扣分,按驾驶员对智驾系统安全边界的掌握程度优化驾驶员的DMS监管。

 

当前,在驾驶员的培训、DMS监管、放开有提醒的接管方面,相关行业规范仍然是空白,也没能形成行业共识。

 

《中国新闻周刊》:在“智驾平权”、高阶智驾下放的新阶段,车企需怎样把握功能宣传和安全底线之间的关系?

 

朱西产:以往的事故也反映出,车企的“秀技式”营销可能会带来致命风险。车企在宣传时,往往会使用最高配的版本进行宣传,功能宣传与硬件配置的匹配差异,或会引发购买其较低配置版本的车主的误解。

 

因而,当监管力度不足时,车企为了控制MPI(每次人工干预平均行驶里程),降低接管率,往往也会更加追求“秀技”。

 

车企的产品定价可以与其功能有关,但也应与MPI相挂钩,车企和行业需要意识到,每一次没有提醒的接管,都存在事故隐患,低价的智驾车型,有提醒的接管率可以高一些,但是没有提醒的接管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无论价格高低都是要严格控制的。无论整车的价格如何降低,安全底线是不能突破的。

 

《中国新闻周刊》:强调安全性后,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可能会暂时“降温”吗?

 

朱西产:并不然,行业的发展仍然会继续增速。不过,随着汽车行业对安全问题的重视,预计车企宣传智驾的侧重一定会发生改变,接下来将更加偏重于“安全”,而不是强调“无人驾驶能力”。

 

随着智驾车型整车OTA开发方式的变化,车企的产品开发、快速迭代已经加速,“小步快跑”成为常态。在强调DMS监管、管住的安全后,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的购买意愿也会增强。技术快速发展推进是必然的,在智驾平权的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强化智驾系统的安全监管,智能驾驶行业已迎来强调安全性规范的分水岭。

 

发于2025.4.14总第118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如何守住智驾的安全底线?

记者:陈惟杉、王诗涵

编辑: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