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2025中国经济关键看什么?

李枭剑  2025-04-03 15:59:30

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共同构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24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4.5%、25.2%、30.3%,投资与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总和超50% 。然而,传统的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挑战。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加剧,外需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投资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为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需聚焦消费。

 

近期,以“提振消费”为核心的政策脉络日益明晰。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要重点任务,这一决策清晰地反映出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思路。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凸显了提振消费的关键意义。种种迹象表明,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的消费改善,将成为决定2025年中国经济走向的核心要素。

 

具体而言,当前提振消费的政策主要聚焦于四个关键切入点。其一,从居民收入端发力,通过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完善工资增长机制、稳定资本市场等举措,促进居民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增长,从根本上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其二,着眼于居民支出层面,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消费的支持,切实降低居民大宗消费成本。其三,致力于提升消费质量,尤其注重优化生活服务、文旅、冰雪等消费供给,同时大力推动消费环境的持续改善。其四,全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在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保障力度,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在现有基础上,政策仍可从多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与拓展。目前,消费补贴主要集中于商品消费,尤其是大宗耐用品领域,这易导致后续商品消费意愿被提前透支。因此,能带来即时效用的餐饮、文旅、娱乐等服务消费,应得到政策更多关注与支持。再者,鉴于不同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针对低收入群体和特定人群,需出台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的增收计划。此外,相较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居民资产负债表和消费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故而需尽快落实地产收储、降准降息等政策,通过稳定楼市进一步激发财富效应。

 

自2024年以来,财政金融政策在增强消费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下半年,财政政策专门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大幅加大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产品以旧换新的补贴力度,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24年12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回升至3.7%,较2024年8月提升1.6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通信器材、汽车等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显著改善。2025年以来,提振消费的财政金融政策持续扩容,如何提升相关政策的实施效能,成为政策落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提振消费举措要有一定前瞻性,适当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消费领域,如AI电子产品、智能家电等倾斜,形成消费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政策要更加注重精准性,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商品实施差异化补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提振消费“因城施策”,对稳定消费大盘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层级城市在消费倾向上存在巨大差异,这要求政策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精准适配不同城市的特性。其中,一线城市国际化程度高、引领消费潮流能力强,在消费升级进程中能够发挥 “领头羊” 作用。3月26日,《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发布。该政策提出推进首发经济、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更好发挥免税店和离境退税政策作用等八项举措,支持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这五个城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这一政策不仅为上述城市带来全新发展机遇,更从国家层面为提振消费注入强劲动力,有望通过这些核心城市的示范引领,带动全国消费市场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系九方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员 )

 

发于2025.4.7总第118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2025中国经济关键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