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券商一哥”怎么了?

于盛梅  2024-04-02 15:31:10

作为中国最大券商,中信证券过去一周过得不太顺利。

 

先是因保荐项目的“强硬回复”造成舆论风波,引来深交所的现场督导,但被官方“敲打”只是一个开始。

 

3月27日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有自媒体给中信证券扣上了“带头砸盘”的帽子。舆论漩涡中,3月28日中信证券紧急发布声明,称相关言论与事实相悖,“将一如既往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上周,中信证券还披露了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券商一哥”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

 

业绩发布会上,面对如何落实“严监严管”相关监管要求时,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回应称,将切实落实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职责。

 

然而事实却是,去年经中信证券保荐成功上市的30家公司,目前已有21家破发。

 

 

 

图/视觉中国

 

为何被现场督导?

 

中信证券被现场督导的原因,源自一次引发争议的回复。

 

事件起源于正寻求创业板上市企业联纲光电的问询函回复报告。深交所在第二轮问询函中,对联纲光电实控人家族持股比例较高的问题提出了质疑。毕竟,上市前该公司实控人家族合计控制98%的股份,显然容易造成“一股独大”的局面。

 

但在回复函中,联纲光电在表示自己内控无问题之外,列举了包括鼎龙科技在内的8家已上市公司,上市前持股比例均高于90%的情形作为相似案例。

 

重点在于,作为联纲光电的保荐机构,中信证券的核查意见与其回复内容一致,认为联纲光电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体系,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能发挥必要的作用。

 

虽然引用先例做对比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该回复在股民们看来,是中信证券对深交所的“硬刚”。

 

3月22日晚间,深交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压实保荐人“看门人”责任,从源头上把好上市入口质量关,决定对联纲光电保荐人中信证券启动现场督导。

 

 

 

图/深交所

 

3月25日,被现场督导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中信证券A股股价下跌4.88%,创下自2022年9月16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同日,中信证券港股股价也下跌了3.94%。

 

保荐机构被深交所现场督导,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解读,现场督导是在注册制时代围绕信批环节所采取的一种监管措施。其主要出发点是担心有保荐机构与上市公司申报的信息不够完整准确,所以通过现场检查来进一步核实,以保证信息披露安全真实可靠。

 

3月15日,中国证监会曾连发多份文件,聚焦IPO市场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其中就提到,将对中介机构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的现场监管机制。此次中信证券被启动现场督导,也是上述文件发布之后,首例IPO保荐券商被启动现场检查。

 

基于此,郑志刚还指出,中信证券被现场督导距离IPO“315新政”刚好一周,具有一定警示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督导有一定“威力”,已有保荐机构在被深交所现场督导后遭到处罚。

 

今年1月,深交所对国信证券下发监管函,深交所在现场督导中发现发行人存在推广活动内部控制缺失、部分推广商由发行人实际控制、推广成果文件不规范或大量后补的情形及国信证券存在对发行人经销收入相关事项核查不到位的问题。基于此,国信证券作为机构与保荐代表人一并被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郑志刚补充,监管进行现场督查是对保荐机构履职提出的一种另类“警醒”,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保荐机构的声誉造成影响。

 

“这传递出了一个信号,交易所不仅可以在现场督查中寻找问题,更可以凭此给‘看门人’的角色带来一定挑战,进而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舆论风波背后

 

有趣的是,这次督导引来股民们一片叫好声,甚至喊话要求“彻查”。

 

事实上,股民对中信证券不满“由来已久”。以争议较大的投行业务来说,中信证券近一年的表现并不算好。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20日,中信证券共31家IPO保荐项目,其中主动撤回认养一头牛、大族封测、汉桐集成、中航石油、爱科百发、博纳精密、辉芒微等7家项目,撤否率达到22.58%。

 

这7家企业中,汉桐集成对监管问询“已读不回”;辉芒微科创板转道创业板二次冲刺再折戟,此前“一查就撤”;认养一头牛更是收到了证监会连环48问的1.3万余字问询函;中航石油面对首轮问询迟迟未回复后撤销申请。

 

时间再拉长,中信证券2023年保荐项目撤否率也大幅攀升。据Wind数据,中信证券2022年保荐项目撤否率7.62%,主动撤回家数20家。而2023年撤否率16.67%,主动撤回家数达到41家。

 

即便经中信证券保荐成功上市的公司,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3年,中信证券保荐了30家公司,截至目前其中已经有21家跌破了发行价,破发率为70%。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23年,中信证券承销保荐纯利润28.1亿元。

 

对此中信证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保荐IPO项目破发率处于市场平均水平,破发情况主要受到二级市场整体下行的影响,与保荐人企业自身情况无直接关联。

 

不过上述说法难以服众。

 

比如曾被市场冠以“史上最贵ST股”之称的*ST左江,以及发行价史上最高、并凭借上市迅速“造富”的禾迈股份,股价都经历了过山车式震荡。

 

而今,妖股*ST左江已经被证监会通报,涉嫌重大财务造假;禾迈股份超募后在上市当天即宣布拿出近45亿理财。

 

这也令部分股民怀疑中信证券的执业质量究竟如何,赚取保荐利润的同时,是不是切实践行了“看门人”应尽到的责任?

 

而具体到已经落定的监管处罚,2023年中信证券及其员工多次因业务违规遭监管警示。

 

2023年1月,上交所对中信证券保代肖少春、路明予以监管警示,直指该二人在华大智造的IPO项目中存在履行保荐职责不到位的情形。

 

2023年4月,中信证券保代徐欣、宋永新被西藏证监局取出具警示函,次月又被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原因在于作为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在2017年至2018年6月持续督导工作中存在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现场检查不到位、对销售收入及主要客户异常变化核查不充分等问题。

 

2023年9月,证监会通报关于对中信证券采取监管谈话措施的决定,并对中信证券时任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部门负责人张剑出具警示函,中信证券经办员工袁雄、焦延延也被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措施。原因是监管发现中信证券在担任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过程中,存在多项违规情形。

 

就在2024年1月12日,中信证券因投行业务违规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警示函。其保荐的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可转债项目,在发行上市当年即亏损,同时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同日,中信证券两名保代毛宗玄、朱玮被证监会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

 

营收利润两连降

 

问题虽然不少,但也没耽误中信证券赚钱。

 

3月26日,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中信证券,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600.68亿元,同比减少7.7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97.21亿元,同比减少7.4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81%,同比减少0.8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中信证券营收净利连续两年下降,2022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降幅分别为14.92%和7.72%。

 

分业务板块来看,2023年中信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和证券承销业务分别创收152.01亿元、108.46亿元和62.46亿元,分别同比下滑了7.81%、10.99%、26.61%。

 

引发舆论风波的投行业务,下滑也较为明显。从年报来看,2023年,其投行业务实现净收入62.93亿元,同比下滑27.28%。

 

其中,公司完成IPO项目34单,主承销规模500.33亿元,同比下降66.61%,市场份额由2022年的25.53%下降至14.03%。

 

不过中信证券的龙头地位仍在。以发行日为口径统计,2023年中信证券的A股IPO份额位列行业第一名。

 

对于中信证券在业绩端承受的压力,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下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券商同质化竞争严重,投资者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券商行业竞争激烈。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对券商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政策收紧,中信证券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

 

而对于正在发生的舆论风波,田利辉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联纲光电保荐项目中的表现只是导火索,中信证券应该借助这场舆论风波审视自我、提升竞争力,加强自身的建设和管理。

 

如何尽快走出舆论风波、真正做好“看门人”角色?中国新闻周刊就相关问题联系中信证券,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