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2025年首次出访。
2025年以来,中国元首外交活动精彩纷呈、成果丰硕。2月,习近平出席亚冬会开幕式,拉开了今年主场外交的序幕。此外,习近平预定开展数起重要外访。
这一年里,中方还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与周边国家携手同行、同“全球南方”国家共谋振兴、引领中欧关系发展、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同世界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新篇章正在书写。
4月14日中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河内,开始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摄影/本刊记者 盛佳鹏
“元首外交在国际大变局中的生动实践”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一个朴素的生活道理。”习近平曾这样道出相邻国家的相处之道。
2013年10月,在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强调“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从客观角度看,中国的周边环境在所有大国中最为复杂。陆地邻国多达14个,海上邻国也有8个。周边不仅是中国必争必保必稳之地,也是新形势下运筹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正因如此,中国始终将周边外交视为对外工作的优先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的周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目前,中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同周边25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成为18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进入2025年,中国迎来了周边国家领导人和高层的访华热潮。春节后首次主场外交,就有多位亚洲国家领导人和高层齐聚哈尔滨亚冬会,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泰国总理佩通坦、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等应邀访华并出席开幕式。3月以来,老挝外长通沙万、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斯克利亚尔、泰国公主诗琳通等领导人和高层也到访中国。
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深化发展融合方面“捷报频传”。
3月24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特别联委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东盟十国主管部门和东盟秘书处官员出席会议。双方积极推动解决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剩余事项,同意尽快完成文本法律审核工作,为签署议定书做好准备。
4月10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产业合作大会在天津举行。摄影/本刊记者 佟郁
4月10日,上合组织成员国投资促进工作组第九次会议在天津顺利召开,会上涉及8个国家的18个项目签约,金额总计47.95亿元。
同日,在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磨憨铁路口岸,一列载有1600吨老挝大宗商品的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经此顺利入境。昆明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经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150.8万吨、货值4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17.5%。
4月8日至9日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方银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后不久,习近平主席即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并作为2025年首次出访的目的地,体现出对周边国家高度重视,也再次印证东南亚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优先地位。
周方银特别指出,此次出访发生在特朗普政府推动所谓的“对等关税”,向世界各国普遍施加贸易压力、世界各国的经济环境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加强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战略对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签署,促进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将增强本地区国家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与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的能力,使区域合作继续保持向前推进的动力。
在高飞看来,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实际上给世界带来了经贸关系紧张、地缘政治紧张、人与环境关系紧张的三重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坚持将周边外交置于优先位置,意义尤为重大。一方面,通过外交理念上与周边国家取得共识,可以为地区稳定与发展注入正能量;另一方面,周边的繁荣与稳定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至关重要,也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习近平主席的此次出访,是元首外交在国际大变局中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在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空间,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能。”高飞说。
“全球南方”合作中展现大国担当
从东盟到“全球南方”,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合作的积极效应正不断显现。事实上,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不仅是东盟核心成员国,也是“全球南方”的关键力量。
今年1月,印尼、白俄罗斯、玻利维亚、哈萨克斯坦、泰国、古巴、乌干达、马来西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国家正式成为金砖国家伙伴国。“大金砖合作”范围更广,代表性更足,也意味着未来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将更加响亮。
3月,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媒体、企业、研究机构代表出席。论坛期间发布了《全球南方金融家2025北京共识》,探讨“全球南方”国家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商“全球南方”金融业在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共绘“全球南方”金融合作新蓝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南方贡献”。
周方银认为,“全球南方”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其群体性崛起正在深刻改变国际格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南方”经济体量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改变了国际体系中的力量对比,使其成为国际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全球南方”建立了包括金砖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等在内的一系列合作机制,在全球治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打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全球南方”在全球发展、气候变化、国际安全、区域合作等领域发出自身的声音,打破西方国家对国际规则的垄断,使国际规则体系能够更好地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关切;“全球南方”国家探索多样化的现代化道路,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单一叙事,并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3月19日至21日,以“融金聚智 点亮南方”为主题的2025全球南方金融家论坛在北京举行。图/新华
今年,“全球南方”的团结之声将继续唱响。中国担任上合组织主席国,将在天津主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南非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成为首个担任G20轮值主席国的非洲国家;巴西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将围绕加强“全球南方”合作和推进全球治理改革两大主线开展工作。
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和核心力量,中国作用举足轻重。周方银表示,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中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本身有助于进一步壮大“全球南方”的力量;中国积极构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机制化平台,推动金砖扩员,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等形成“全球南方”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通过南南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在全球治理领域作出重要的贡献;中国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劝和促谈,在动荡变革的国际背景下,发挥着安全稳定器的作用。
高飞则认为,在当前国际格局动荡、“新冷战”思维抬头的背景下,坚持发展导向不仅是“全球南方”的共同诉求,也应成为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追求。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始终把发展作为国家使命和价值导向。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南方”合作,既契合自身国家发展的经验,也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将持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欧“寻求更平衡的关系”
2025年春天,中欧高层交往密集展开。
3月底,意大利参议院议长拉鲁萨、葡萄牙国务部长兼外长兰热尔、法国外交部长巴罗以及欧盟委员会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陆续访华。4月10日至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时隔不到一年再度访问中国。这也是他三年时间内三度访华。
4月1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图/新华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桑切斯时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重风险挑战叠加,各国唯有团结协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
习近平还指出,中国一直视欧盟为多极世界重要一极,是明确支持欧盟团结发展壮大的主要大国。当前形势下,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欧应坚持伙伴定位,坚持开放合作。中方愿同欧方共同庆祝建交50年,推动中欧关系继往开来,向战略稳定和相互成就的方向发展,更好造福中欧人民和国际社会。
桑切斯表示,中国是欧盟重要合作伙伴,西班牙始终支持欧中关系稳定发展。欧方坚持开放自由贸易,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加征关税。贸易战不会有赢家。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西班牙和欧盟愿与中方加强沟通协作,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贫困等挑战,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欧洲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内部面临政治右倾、经济疲软、社会分裂等压力,外部则需应对“特朗普2.0”带来的安全、贸易与价值观的三重冲击。在俄乌冲突、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背刺”和欧盟“去风险”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欧洲战略自主的诉求与现实能力之间存在落差,促使其对华政策逐渐出现反思,对美关系也面临信心动摇。
与此同时,欧盟层面也在释放与中国深化关系的意愿。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对中欧关系的表述明显趋于温和。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她表示与美国新政府接触是欧盟的优先事项,但同时也表示,欧盟要推动贸易伙伴的多元化。冯德莱恩还谈到与中国关系的机遇,称“现在是时候本着公平和互惠的精神,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
尽管中欧在意识形态、发展路径上存在差异,但双方仍是多极世界的重要支柱,经济高度互补,利益紧密交织。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指出,中国和欧盟互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建交初期的24亿美元增长到了现在的780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进出口1.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4%,相当于每分钟都有超过1000万元的贸易往来。
2025年以来,除政界互动外,来自欧洲的企业高管也密集访华。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40余位外资企业全球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和商协会代表参加会见,7位外资企业代表先后发言。此外,多位欧洲企业家出席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体现出对中国市场的持续关注。
丁纯表示,今年5月,中欧迎来建交5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会给中欧加强合作与协调创造良机。首先,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维持这一稳定关系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次,中欧在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方面拥有广泛共识,合作潜力巨大;即使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存在摩擦,双方仍保持谈判沟通,显示出避免“贸易战”的共同意愿。
高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对欧盟政策文件。2014年,中国政府发表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提出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新时代中欧关系指明了方向。当前,欧洲正面临政治、安全、经贸、气候、社会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双方迄今已建立的60余个磋商和对话机制,为中欧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动全球开放合作和发展繁荣
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的增长,在主要大国中仍然“一枝独秀”。4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同比增长5.4%;同时,中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10万亿元。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国家发展和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春节以来,入境游成一大亮点。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冬会开幕式。这场冰雪盛会也让中国冰雪旅游进一步掀起热潮。自2024—2025冰雪季开启以来,从哈尔滨、张家口等北方城市的辽阔雪场,到四川、云南等南方省份的奇幻雪景,中国异彩纷呈的“冰雪世界”吸引着全球各地游客。“到中国玩雪”,成为外国游客在冬季的新选择。
线上平台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80%,入境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六成。
入境游火爆的背后,是中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的务实作为,迄今已对38国单方面免签,对54国过境免签延长至240小时。免签“朋友圈”有望进一步扩容,“打卡中国”将继续成为国际新风尚。
高飞表示,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都是中国积极主动对世界打开大门、开放市场的重要方式,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释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有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联系,推动全球开放合作和发展繁荣。
今年以来,中方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1月1日,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最终双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税目数和进口额占比都超过95%。3月18日至20日,中国—瑞士自贸协定升级第一轮谈判在北京举行。4月15日至18日,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第十一轮谈判也在北京举行。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上,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接地气、惠民生,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根发芽,带动相关产品贸易往来。今年一季度,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5.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占中国外贸比重提升至51.1%。
3月以来,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到第5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批批跨国企业高管来到中国,近距离感受中国经济迸发的新意,更加坚定地选择与中国市场相向而行。
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强调,多边主义是解决世界面临困难挑战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维护世界经济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重要责任。我们要携手同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3月2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摄影/本刊记者 盛佳鹏
丁纯表示,外界曾担心“双循环”战略会削弱中国的对外开放,实际上,中国不仅没有关上大门,反而在持续扩大开放。近期出台的鼓励汽车消费政策,不仅支持国产车,也惠及外资车企,释放出公平、开放的明确信号。面对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中国坚持开放,是对自身发展与全球经济复苏的双重助力。在内需与外需“双轮驱动”下,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稳增长,也将继续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
高飞认为,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中欧班列,再到扩大免签政策,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不断释放互利共赢的信号。这不仅展现出中国对自身经济韧性的高度自信,也体现出制度层面的包容与开放。在国际体系面临冲击的当下,中国以和平发展为外交主张,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实实在在的方式为百年变局中的世界贡献了信心与希望。
发于2025.4.21总第118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大国外交的“2025新篇”
记者:郑立颖
编辑: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