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凯瑞·布朗:了解中国是一种刚需

刘萃  2022-06-10 14:59:41

一旦在务实有效的问题上取得丰硕成果后,中国与欧美或许才能谈论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

 

凯瑞·布朗是英国著名的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刘氏中国研究院主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太项目副研究员。近期,布朗教授在伦敦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就全球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及中国可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凯瑞·布朗。

 

凯瑞·布朗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每一个省份和自治区,并著有二十本关于当代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著作。在其今年出版的新书《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800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中他这样写道:“无论愿不愿意接受,中国已经具备了通过投资、商贸、旅游、抗疫等多种途径对其周围的世界施加深刻影响的能力”,对21世纪的人们来说,了解和接触中国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

 

习惯于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

是一种心态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国际形势导致了关于对“全球化的发展前景”的新一轮预测。有人甚至认为随着中美关系恶化,全球区域冲突不断升级,以及新冠疫情下全球产业链的转变,全球化时代大幕正在徐徐落下,你对此有什么观察?

 

凯瑞·布朗:我认为在过去近150年里,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确很强大且占据了世界的主导地位。如今,我们正在见证经济增长的引擎逐步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亚太地区在制造、市场、金融和供应等方面已成为了一个全球经济的枢纽。尽管美国和欧洲依然很重要,但是世界经济已经有了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三个中心。我觉得在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中,有一点就是全球总中心已不是继续在西方了,而从西方逐渐向东方转移。我认为我们应该习惯于这种转移,这更像是关于人们的一种心态问题。全球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一件和谐统一的事,它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要说的是,亚洲已经和美国及欧洲一样全球化了。而亚洲的全球化需要更多的平台和空间。

 

中国新闻周刊:过去50年里,中美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中有高峰也有低谷,特别是近来中美关系遭遇自两国建交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你对中美关系和其发展前景有怎样的观察?这种发展会对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凯瑞·布朗:很清楚的一点是,中美两国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段简单的关系。过去,中美两国的关系也许比现在更好,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和美国相比起来还弱很多,这对美国而言,它会感觉获得了更多的掌控感。也许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如今的崛起让美国感到不安。所以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有效地来处理这段关系。这段关系虽无法避免,但可以长期管理并且进行持续对话。这是一个艰难时刻。这段关系并不容易,另外还有两种选择都没有实施并持续的可能性:一种选择是两者完全脱离所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另一种是双方通过展开对立和冲突来企图制约另一方,这也是无法维持下去的。所以中美两国必须互相合作,因为别无他法,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继续为这段关系努力的原因。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我们面对人类共同挑战,比如应对全球疫情和气候变化等问题,都让全球对话和合作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不同政治和社会系统的国家团结一致来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否是各个国家 “求同存异”的契机呢? 

 

凯瑞·布朗:这是我们别无选择的,当我们这几年见证了全球疫情和气候变化时,我们发现相互合作的必要。因为至少,这和我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就算我们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我们也必须相互合作来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国际合作总是大大多于国际冲突的。其实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在见证不同形式下、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冲突是历史的少数而并非历史的主流。很明显的是,冲突会以其戏剧化的方式为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但我们最后却还是会有如此多的合作与共识。

 

当我们在观察中国与美国和欧洲在政治上的相关对话时,我们会发现这种对话往往非常困难。可是当我们再看他们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对话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对话则是非常务实有效的,充满专注并很有建设性。我认为在未来,我们需要将注意力放在更加务实有效的问题上,而不要总是去谈论文化和价值观这些问题。一旦我们在这些务实有效的问题上取得丰硕成果之后,我们或许才能谈论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

 

2021年11月4日,英国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企业馆的会场。图/新华

 

忘记“中国是学生”的说法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由于世界局势的改变和新冠疫情的持续,使得中国与西方间充满误解和误判,这是不是中国崛起必须付出的代价?

 

凯瑞·布朗:我认为这是中国无法避免的问题,中国的国际声望在很多方面发展极为迅速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始料未及的,这会带来一些困惑。面对这个新形势,中国也许还并不太习惯于向世界宣传自己或者找到一种方式去进行表达。但西方对中国的学习和认知其实也早已有之。中国确实在经历这种角色转变,变得更加具有国际声望和世界影响力。

 

中国新闻周刊:鉴于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在世界舞台的迅速崛起,以往那种传统的中国作为学生应该向西方学习的模式是否已经过时?如果你认为中国和西方的学习应该是双向的,那么中国有哪些具体的经验和优点值得世界学习? 

 

凯瑞·布朗:我想在我的这本新书里也特别表达了一层意思,那就是其实我们也一直都是中国的学生。长期以来,中国教会了欧洲许多东西并带来了诸多影响。中国教会了欧洲一些重要的技术,例如陶瓷技术和工艺。中国的园林艺术和诸多设计当时某些治理方式也都给欧洲带来了深刻影响。所以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说法了,而是一个很早就有的认识——中国也是老师。

 

但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进行表达和沟通的意愿。作为西方,肯定有不少中国可以学习的地方,我们也愿意去让中国学习。但是我们也能向中国学习,由此建立一种更紧密的相互合作关系。我们已经在很多领域有了合作,但是我们必须要忘记“中国是学生”这样的说法,我认为中国绝对早已不是学生了,因为中国早已“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