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亚太地区应当成为持续和平发展的榜样

崔洪建  2022-04-18 17:15:25

亚太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文/崔洪建

发于2022.4.11总第1039期《中国新闻周刊》

 

亚太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主要是由于正在出现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亚太正成为世界经济、投资、产业和创新中心。地区GDP总量占全球GDP总和的比例已超过60%,而且还会继续增加,更多的地区国家正成长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全球贸易、投资和产业将继续向亚太聚集。这是过去40多年全球化发展的显著成果。

 

二是与此同时,亚太地区也正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中心。随着成为经济中心,亚太地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行为体,也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地缘政治压力。其中既有地区国家间实力对比变化产生的压力,也有域外国家将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压力向亚太转移的效应。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亚太国家利用自身优势抓住了发展机遇,但在全球化陷入低潮而地缘政治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亚太地区能否经受住地缘政治博弈的考验并能继续保持增长和繁荣,地区国家需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应。

 

第一,如何在亚太地缘格局变化中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亚太国家通过经贸合作与市场扩张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地缘矛盾,但在地缘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能否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将决定未来亚太地区能否延续和平与繁荣。

 

第二,政治包容性、安全机制化与集团化之间的矛盾。亚太地区在地缘和政治上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原有的政治及安全机制也体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想在亚太推行集团化的政治和安全安排,与原生态的地区机制之间出现两种方向、两种趋势之间的较量。我们现在看到在欧洲发生的变化足以给亚太国家提供警醒:这种较量不能朝着对立甚至对抗的方向发展。尽管AUKUS(澳英美联盟)这样的集团化趋势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它们的扩张或升级会给亚太地缘政治带来何种影响,亚太国家需要现在就进行认真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回应。

 

无论如何,中国对世界大势判断仍然是和平发展时代,目前正在欧洲发生的事情应当让亚太国家更加珍惜和平发展的价值。亚太地区应当努力成为一个榜样:不仅能够持续发展还能够维持和平,做到不战、不乱,这对亚太地区的未来而言是最大的考验和挑战。

 

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并为地缘政治变化提供足够的韧性,亚太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克服发展进程中的“拉美化”倾向。亚太地区的既往发展以中国、印度等大型经济体的崛起为主要特征,但中小经济体需要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支持和帮助。亚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均衡的高水平发展态势,将是对亚太和平繁荣前景的主要支撑。


3月中下旬,日本静冈县,日本陆上自卫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举行两栖作战演习。图/人民视觉

 

从正在发生的俄乌冲突对亚太的影响来看,首先,这一冲突对亚太地区正在产生多重复杂影响。冲突在安全层面的溢出效应在亚太表现得最为充分,军备竞赛加剧、核扩散、反导和中导系统扩散的问题都很突出。这一方面说明世界格局已经被全球化改造为相互联动的状态,亚太地区很难偏安于一隅而独自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亚太国家需要吸取经验和教训,不能让俄乌冲突的负面效应在本地区扩大和发酵,更需要对所谓域外安全输入做出认真思考和回应,建立并完善均衡、有效和可持续的安全机制,找到真正符合本地区特性的长治久安之道。

 

有关中国在俄乌冲突上的利益和立场选择问题,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在“追随国际社会”和“支持俄罗斯”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主要依据一是出于“道义因素”形成道义压力,即在非黑即白之间作选择;二是出于利益考虑,即威胁中国一旦支持俄罗斯就将遭受巨大的连带损失。

 

从所谓“道义因素”来看,美国和西方国家体现出强烈的二元论思维,并且是“自证公理”的逻辑,忽视了世界多极化和选择多元化的现实。而中国没有必要通过选择和西方站在一边,来证明自己的道义性。中方更看重的是务实解决冲突的条件和前景,因此选择和谁站在一边的最重要标准是有助于冲突的和平解决而不是空洞的道德表达。如果坚持一种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对立状态,那么世界离冷战式的对抗也就不远了。

 

从现实利益的压力来看,中方不参与西方发起的对俄制裁,或许不利于美方实现其政策目标,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有好处;中方不参与对俄罗斯的谴责,或许不利于美方组建“反俄阵营”的利益,但有利于国际调停和外交斡旋;中方不会像美方所担忧的那样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不是出于美国的压力而是出于坚持停火止战的初衷。出于对当前中美关系现状的认识,中方站在自己和国际社会大多数一边,体现出自身的责任担当,表现出不愿采取传统的划分势力范围方式来解决与美国的矛盾,这已经是美国能从中方获得的最大利益。因为中国不仅没有给美国制造“新的麻烦”,而且还为各方最终走向缓和保留了空间和余地。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