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周一围:干脆不解释

  2021-06-09 13:38:59

  文/Jimmy仔

 

  北京保利剧场,话剧《枕头人》彩排前,舞台上几位工作人员在布景。

 

  主演周一围走上舞台,踱着步子,拿着剧本顺了几句台词。尽管不是正式上场,但是他知道台下有观众在注视着他,这让他对即将开始的彩排充满期待,有意识地挺直了身板起了范儿。

 

  为了马丁·麦克多纳的《枕头人》的经典剧本,周一围重新回到话剧舞台。这个舞台让他着迷:“静待上场时,黑暗之中的秩序让我觉得心里安定。开场钟声敲响时,台下观众从嘈杂的交谈转为安静的期待,演员准备上场。这些东西是有魔力的。”

 

周一围。图/采访对象提供

 

  彩排场表演结束后,周一围在演员休息室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当被问到“剧本是你在接戏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吗?”,周一围坦言:“如果不是钱很多,我一般会先考虑剧本。”这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回答,却是一个诚实的回答。

 

  这种忠于自己内心想法的诚实,也曾给他带来麻烦。

 

  2017年,周一围在《演员的诞生》中的表现得到了章子怡的认可,他也成为了节目的冠军。在那之前,他已经演过很多角色了,出道即在海岩剧《深牢大狱》担任男主角,在口碑剧《红色》中饰演不把上司放在眼里而很有自己想法的巡捕铁林,在《绣春刀》中饰演亦正亦邪的丁修....。.作品并不少的周一围,并没有被大众记住,而在综艺中被记住了。综艺夺冠的下半年,在大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他饰演一名外冷内热的刑警,虽然不是故事的主角,没有夸张的表情动作,却把一位警察该有的理性和担当、搞清楚真相后做决定时的果断,诠释得十分到位,这次很多观众都认出了他。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网友对于他家庭生活的诸多猜测。

 

  2018年,周一围接受《鲁豫有约》的采访,聊了很多他对表演的看法,也提到了他对这些猜测的无奈:“我明明没有问题,我为什么非要证明给你们看我没有问题?”聊到妻子朱丹时,他从表演的角度出发说“她的拍戏不是我标准意义上的拍戏”。

 

  没想到,这一表述让这些猜测再次被放大。尽管在节目后半段的电话采访中,朱丹也笑呵呵地吐槽了他,表示“回来治他的”,但是这部分却被网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两年前,中国新闻周刊曾经采访周一围,那时他还在调试自己与大众的关系的认知,思考和消化有关自己的争议。时隔两年,周一围已经完成了“拧巴”的思考过程,想明白了,看开了。

 

  这一次,周一围饰演《枕头人》中的小说家卡图兰。在探寻卡图兰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周一围发现,卡图兰这一角色与他本人发生了对抗,这种对抗更加让他确认了自己的态度,即解释的意义十分有限。

  

  寻找卡图兰

 

  话剧《枕头人》中,小镇的三个儿童相继失踪,两人遇害,还有一人下落不明。这些小镇上发生的故事,与卡图兰小说中书写的犯罪情节高度相似。在审讯室中,警探图波斯基、埃里尔对卡图兰进行拷问。

 

  周一围喜欢《枕头人》剧本的经典,其中蕴含很多可琢磨和考究之处。第三幕中,卡图兰的角色与前两幕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反转,但同时又有一些勾连和互文,周一围称之为“你来我往的东西”。聊到自己体会角色的过程,周一围表示:“如何实现这种反转?如何呈现卡图兰此刻作为杀人凶手的心理?到底怎么能够让他不显得那么正常,那么理所应当?我不敢说我已经完全找准了。”彩排已经是演出的第五场,台词还是那些台词,演法还是那些调度,但是周一围还在找那个劲儿。而这些不确定的东西也是表演的迷人之处,正像周一围所说,“表演的微妙之处、或者说‘玄而又玄’的东西正在于此”。

 

  但是,在进入小说家卡图兰这一角色时,周一围发现,他记不住的台词,常常是卡图兰试图解释的台词。

 

  卡图兰不断地解释,和周一围性格中的不爱解释,发生了对抗。

 

  如果记住台词,跟着剧情来,角色也是可以立住的。但对于周一围来说,他要试图理解这个角色,把自己和角色对比,把角色的每个行为动机在自己的心理上疏通,他才能够相对满意。

 

周一围。图/無镜工作室 摄

 

  小说家卡图兰一直在解释,不能把文学创作中虚构的情节,当成现实中评判事实的标准。(注:以下文字可能涉及少量剧透)

 

  为什么要解释这么多?就像剥洋葱一般,周一围试图一层一层地去理解这个问题,并在前期的练习中,把剧本中打着的结一个一个去解开。

 

  其中的一个“结”,是在卡图兰被证明是凶手之后,警察答应帮他保存小说,他答应警察服法。但是,警察却要与卡图兰讲故事,并让这位小说家对故事的水平进行评论。周一围对中国新闻周刊聊到他如何试图体会这场戏的心理逻辑时说:“反正我(指角色)也不怕死,他们也答应保存我的小说,我直接死了就完了。但是问题在于,他们还要跟我讲故事,我还不能不理他们。”

 

  还有一个“结”是在最初排练的时候。有一段争吵的戏,周一围经常忘词。“我经常就奔着结果去了,中间过程都被我无意识地跳过了。”

 

  为什么会忘词?周一围和一起对戏的演员吴嵩讨论问题所在后发现:在吵架时,卡图兰忘了自己本来要做的事,被情绪带着走,所以开始了那场争吵。但是周一围本人平时很少与人争论,所以不自觉地跳过了争吵的部分。

 

  话剧中的小说家卡图兰一直在解释:跟审问他的警察解释,如何不能把小说塑造的情节看成现实中的人犯罪的证据;跟智障的哥哥解释,小说不代表现实。

 

  “我可以体会和理解卡图兰这一角色,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起点和终点我都能感同身受,但是他的过程,不是我的方式。”

 

  “我的方式是:有什么可解释的?哪有那么多可说的?”

 

  “说话就会出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周一围不喜欢解释,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只希望通过作品证明自己。

 

  刚进入表演行时,他曾怀疑自己。怀疑完了之后,周一围觉得自己“还得干这个”:“我会的还是我会的,我不会我去学。人家觉得我不OK,我也去学。我去感觉感觉人家觉得OK的,如果我也觉得OK,我就去学过来,理解过来。”

 

  每一个人物角色的诠释过程,也是周一围怀疑自我、思考并沉淀的过程。“很多年之后,我都还在怀疑我是不是不OK。我们永远在怀疑。”《深牢大狱》中的刘川、《绣春刀》中的丁修、《海上牧云记》中的硕风和叶....。.很多观众对他有了印象,但这些角色,距离让他成为一个被大众记住的明星,还有一段距离。

 

周一围。图/采访对象提供

 

  2017年,是周一围演艺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抱着怀疑的态度在好友郭京飞的建议下,参加了《演员的诞生》。过去的很多角色没有让观众记住,参加综艺却被观众记住了。

 

  追求表演本身与遵从娱乐现实形成一种悖论。只往表演上走,就可能是被埋没,被看不到,甚至大众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往现实上走,在综艺中和舆论中被认识,或许并不是周一围想被认识的方式。他卡在这两者之间,让人看到一个希望把自己往高处带的演员的理想和尴尬。

 

  在《鲁豫有约》中,他诚实地聊了对表演的看法。却没想到,大众再次用文艺之外的“道德”来解读他。周一围想讨论问题,但是大众却要讨论态度。对此,他并没有诸多解释,甚至显出了一点不合时宜的笨拙劲儿。公关团队曾给他出过化解舆论争议的公关办法,他拒绝那么做。与中国新闻周刊聊到这件事时,周一围随手指向休息室内的一幅画:“比如说现在我们看到这幅芭蕾舞的照片,它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可是这些东西的不一样,可能只有芭蕾舞从业人员自己知道,这些区别是很细微的。而且,我在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的太太,我们之间也不会有大众说的那些误会。”

 

  “我是希望讨论问题。我们都企图想让对方明白我们在说什么,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但是说不清楚。你永远说不清楚的。”周一围说。

 

  后来他终于彻底相信这个事情说不明白,只能自己想明白。他开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我老开玩笑说,我太拿自己不当外人了,什么话都跟大家说。说来干啥?”

 

  如今面对与表演无关的争议,周一围都想开了——不是从一开始就不在乎,而是在经历了拧巴的心理过程之后才想开的。最近,他还跟朋友讨论:做了什么就能不被误解?或者做了什么,别人就不误解你了?讨论的结果是,该被误解还是被误解。

 

  “别说话,说话就会出问题。天天在一起的人都可能有误会,更何况大家都离得很远,都是雾里看花,远处看山。你看见什么就是什么呗。这跟谁说理去?我只能看得很开。”

 

  与专业无关的争议,周一围早就不在乎了。对于表演,他也渐渐摸清楚自己想要做到的是什么,用哪些理想带着自己走。尽管,经历了《长安十二时辰》的龙波和《上阳赋》中萧綦两个角色后,周一围的表演仍然没有像《演员的诞生》那样引发那么多的关注。在接戏的时候,他也意识到表演作为一门大众艺术的有限性,即使达不到观众的满意,他也愿意去尝试。

 

  喜欢的经典影片,周一围会反复看,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在文艺上,周一围的审美似乎不与时代挂钩,而只看那些真正的经典。当他理解的东西与当下时代流行的东西发生矛盾时,他会陷入复杂的思考。回顾经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逃避的方式:这虽然不会解答他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却可以让他遗忘一些烦心事。聊到这里,周一围说:“我有限的人生不只能通过看别人的图书馆里的剩下这些玩意儿去了解这个世界么。”

 

  当中国新闻周刊问他:“如果现在还有同样的问题,你还会那样回答吗?”周一围没有说话,左手食指放在嘴边摆出“收声”的手势,另一只手摆出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