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纸作空间传古意,归去来兮放新声 “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亮相黄山南屏

姚梦  2023-11-17 17:45:47

 

 

 

2023年11月11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在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开幕。

 

开幕式上,展览主办方——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发布了《安徽纸工艺项目白皮书》和《文化之美·纸上空间项目宣传片》。多省非遗中心领导,黟县政府领导,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领导,安徽省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创意与设计学院、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黄山学院等院校领导、教师,安徽当地非遗传承人,媒体记者,参展艺术家等出席了开幕式。

 

苏丹, 安徽纸工艺成果展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在开幕式上介绍道,手工造纸是古代文明的巅峰,也是我国众多非遗项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它体现了非遗所传递的文化属性。造纸工艺的多环节、协作性又具有现代工业的特征。因此,传统与现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壕沟和壁垒,用今天的创造发明和艺术形式去赋能传统文化是顺理成章的。同时,非遗作为人和环境互动的产物,具有空间属性和环境属性,让非遗重新回归特定环境并从中获得能量,是我们选择安徽歙县的南屏古村的祠堂建筑,作为展览空间的主要原因。

 

造纸术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这项代表中国人智慧的技术成就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我们至今也在受益于此。如今,造纸工业高度发达,纸的品种多达五千个,但追溯造纸的原点,依然是植物纤维制浆后一张张抄制的“手工纸”。安徽手工造纸与纸加工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据统计,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手工造纸及纸加工技艺共10项,其中3项在安徽,分别是宣纸制作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和纸笺加工技艺。其中,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年,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以“安徽手工纸”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联合30余位非遗传承人、学者、艺术家、设计师组成安徽手工纸创作营,完成了31件/套“纸”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并在安徽黟县南屏村的经典徽派祠堂建筑叶氏宗祠(叙秩堂)、叶氏支祠(奎光堂)中举办“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旨在“从艺术的角度发现纸”,同时也是对非遗的展陈方式和非遗的在地艺术建构功能的一次探索。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1月29日,欢迎社会各界观众莅临参观。

 

黟县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称,李白也曾留诗盛赞“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南屏村位于黟县西南,又名叶村,相传陶渊明的后人曾定居此地,其村史可追溯至唐代。整个村落至今完整保存了300多幢宗祠、书院、民宅等古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曾获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叶氏宗祠与叶氏支祠便坐落其中。两座祠堂建筑结构对称,歇山重檐、极富美感,著名导演张艺谋和李安的电影都曾在此取景。

 

 

 

 

叶氏宗祠(叙秩堂) 叶氏支祠(奎光堂)

 

2018年以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相继完成了山西漆器髹饰技艺项目(2018年文化之美·漆心可见)、云南金属工艺项目(2019年文化之美·金有所属),陕西皮影技艺项目(2020年文化之美·影戏人间),广东粤绣技艺项目(2021-2022年文化之美·绣色可观),致力于“设计与工艺合作促进传承人群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与展览创意驱动手工艺项目走入大众视野”。六年间,基金培训非遗传承人、设计师103名,指导并协助传承人、设计师完成创新作品250件/套,策划非遗展览5场,展演皮影实验剧1部,编写项目白皮书5册,支持传承人著作出版1册,合作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超过50名。该系列项目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澎湃新闻、网易、新浪等上百家媒体的报道,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五届非遗项目主视觉海报

 

非遗从产生之初,便是一种支持某种生活方式、构建某种生活样式的艺术形式。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非遗依然是一种为在地生活添彩的艺术实践传统。因此我们呼唤非遗的“归去来兮”,激活非遗所具有的艺术潜能,推动非遗回归、反哺曾滋养它成长的美丽乡村。翼翼归鸟,重放新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