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寻觅国防动员“红色”初心

李刚  2023-09-18 11:17:29

初秋的阳光依旧炙热,华水林光着脚丫子,戴一顶旧斗笠,在路边售卖芭乐果。这位瑞金黄沙村汉子,是该村华屋组华钦材烈士的孙辈之一。每次来到屋后山前,他都会放慢脚步,瞻仰那裹着红布的十七棵松树。

 

 

 

这些枝繁翠绿的松树,是十七位烈士英灵的“化身”,他们见证了“红色历史”里国防动员的悲壮之歌。不远处的瑞金“中央政府大礼堂防空洞”,在战争年代也曾上演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时刻诉说着战争与国防的红色事迹。

 

近百年沧桑巨变,共和国摇篮瑞金红光闪烁。又是一年“九一八”,追忆“苏区”国防动员之始,那些浓墨重彩,推动着革命胜利之号角。初心未变,国防动员之光照耀“红土地”,也走向了新时代的中华疆域,奏响“自强不息、保家卫国、民族复兴”的梦之歌。

 

十七棵松树

 

华屋土楼围屋,历经战火与沧桑,原貌依旧未改。屋侧,是古树根雕琢之品,刀法精湛,神态生动,再现了革命年代,华屋红色动员和战争场景。拾阶而上,见松树挺拔翠绿,根颈红布围裹,碑上皆记华姓汉子“革命人生”。

 

 

 

华屋人有习俗,百年之后,墓旁载松树或柏树,寓意永垂不朽,子孙绵延。上世纪三十年代,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红运动,动员苏区的青壮年参军参战。1930年前后,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先后有17位青壮年跟着红军,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1930年,华质彬、华钦梁、华钦材新征入伍,欣喜之下跑上后山对故土呐喊告别。别离之际,内心又萌生了莫名伤感,因为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归,更不知能否活着回来?此刻,他们几人商量着做了一个决定:华屋青年参军入伍,每人走之前都在后山栽棵松树,给家人留个念想。青松,四季常青,象征永贞不渝,恒久坚持。

 

 

 

这份宁折不弯的气节,还有誓死建立新中国的信念,感染着华屋人投身革命。1932年,又有14名华屋人参军入伍,还有一名叫华崇宜的少年,参军时只有13岁。彼时,华崇宜担心父母不答应,可没想到的是,两位老人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引以为荣,夸儿子有胆量,有出息。少年,踏上了革命与战火之路。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长征远途中,华屋籍17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尸骨难寻,音讯全无。这一棵棵松树,成为亲人的化身,乡亲们以树寄托哀思。每年清明时节,他们用最淳朴的方式祭拜亲人,年年如此,从未间断。2014年,上山之路修成石阶,村里还为“十七棵松”建亭立碑,以此怀念革命先烈的光辉功绩。

 

 

 

华屋十七棵松,是苏区的一个小小缩影。瑞金革命历史纪念碑上,同样记载着华氏兄弟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是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这些悲壮历史,也让更多父母和孩子,远离了牵挂和悲戚,生活在了和平时代。

 

林中礼堂防空

 

华屋不远处是沙洲坝镇老茶亭村,一座红色历史建筑,掩映于土岗翠林里,见证着中国革命时期的防空之光。俯瞰之下,见一顶红军“八角帽”,此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搬迁到瑞金沙洲坝后,为召开“二苏大会”,决定在老茶亭村的树林中,建造一栋规模大、造型美,具有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小青瓦屋面,重檐风格,设17道双合扇大门,41扇百叶窗,可容纳2000余人。礼堂北侧,筑回字形防空洞,长49米,宽6.5米,可容上千人。

 

 

 

1934年7月,这里召开了瑞金县红军家属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主持大会时发生了敌军轰炸事件。这个四通八达的防空洞,因设计多处出口,一处倒塌可在另处找到出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的坚固、完好、科学合理布局,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

 

当时,代表们正在安静地听毛主席作报告,突然传来短促的警报声。毛泽东知道有敌机轰炸,迅速组织红军家属进入防空洞。所有人进防空洞后,毛泽东见一代表的小孩还在礼堂前玩耍,此时敌机已从上空逼近。关键时刻,毛主席飞奔上前,将孩子按扶在地上,敌机的炸弹也已投了下来。空弹射进了礼堂墙壁上,穿了一个大洞。

 

“主席,危险!”听到响声后,红军家属代表们涌了出来,大声呼喊着。可过了好一会,炸弹都没有爆炸——原来是颗哑弹。所有人都惊出一声冷汗,主席已扶起了小孩,幽默地对代表们说:“国民党蒋介石真够意思,给我们礼堂开了个大天窗。”

 

大礼堂和防空洞建成后,苏区政府及时制定了防空袭的四条号令——敌来“号音报警”、敌去“号音通知”;敌人抛投弹毒,打钟报警;敌机来时,防空洞内隐蔽。大礼堂遭遇过几次敌机轰炸,损坏严重,由于防空报警及时,参会人员迅速进入防空洞,因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动员“史歌”

 

1931年11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叶坪洋溪村成立,下设总参谋部。总参谋部再下设作战科、侦查科、交通科、动员科、教育科和管理科。朱德担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

 

 

 

1933年,总司令部设立了第四局和红军总政治部动员部,合并成立中革军委总动员武装部,之后撤销。次年初恢复,下设第一科、第二科、第三科、秘书科。该部成立后,贯彻实行红军、游击队和群众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领导苏区的扩大红军运动。

 

“总动员武装部深入进行扩红动员和兵源组织工作,为红军兵员补充和部队扩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一位研究苏区党史的干部讲述道,“红军的兵源在于人民,扩红运动对于保持和提高红军的战斗力至关重要!”

 

1934年2月,时任总动员武装部部长滕代远同志,从部机关和县区两级武装部抓起,整顿工作,改变作风。他组织整理赤少队的突击运动,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第五次反“围剿”中,他参与领导的扩大红军运动取得了空前成绩。

 

史料记载,中央苏区大规模扩红运动有三次。第一次从1932年春天开始,五月为扩大红军突击月,掀起了扩红热潮。至1933年2月,共扩大红军8.76万人;第二次在1933年夏秋之间,共扩大红军约5万人;第三次是第五次反“围剿”扩红期间,红军不断遭受损失,扩红工作十分紧迫。1934年5至7月间,提前扩红6.2万人。中央苏区从1933年8月到次年7月,共扩红11.2万人,长征前夕又突击扩红1.8万人。

 

 

 

一组数据显示,当年,瑞金人口仅有24万,有11.3万人支前参战。其中,5万人为革命捐躯,长征途中牺牲的瑞金籍烈士10800万人,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17166人,更多的是无名英雄和烈士。在共和国摇篮瑞金,还珍藏着苏区政府奖给扩红模范的光荣匾。

 

防空“初光”

 

1933年6月,总参谋部作战科改为作战局,监管防空工作,张云逸任局长。其承担的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共同作战的防空”,既包括了红军的作战防空,也包括了苏区各地的地方防空。1933年10月27日,中革军委颁发了《关于防空组织法》的规定,规定中革军委成立防空处,由处长、文书员、飞行场主任组成。

 

1933年初,为了防空安全,组织人力在驻地杨氏私宅东侧开挖修筑了一座防空洞。该洞呈丁字形,纵横长均约10米,用砖石和三合土垒筑,顶层泥土厚度达10米,具有较好的防空袭作用。

 

 

 

中央军委化学研究室遗迹里,有老柜子、试剂瓶,还有“曹达”、“重曹”,但几乎找不到当年同志们的名字。他们在苏区史册里留下了佳绩,也把人民军队防毒的历史,前推到红军初创时期。

 

周恩来曾号召军干部“要努力学习防空防毒、学习化学战……”他还组织研究室开展防毒技术研究,在这里研制出了防护器材和消毒剂。

 

“飞机来了不要乱跑;挖飞机洞,可以几家各挖一个;遇毒瓦斯用湿手巾封鼻……”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讲到了这个乡的防毒工作时说,“本乡防空防毒委员会指导群众防空,注意下列各事。”

 

 

 

“这是简易防毒门帘、这是防空防毒报警用的铜锣、这是毒瓦斯报警用的号炮……”现场讲解员对这些物件如数家珍,“苏区军民的防毒行动,防御了毒瓦斯的进攻,保护了自己,还为以后军队的防毒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33年7月23日7时,中央各机关单位、各乡村、工厂,还有列宁小学突然响起了口哨。男女老少们迅速钻进防空洞,红军大学指挥所组织部队,迅速架起机枪实施对空袭击。这是中央苏区组织的一次规模最大的防空演练。

 

共和国诞生地瑞金,开启了国防动员先河,也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精彩而悲壮的画面。九十余载奋进之程,后辈们踏着伟人和先烈的足迹,紧随步伐创新奋进。瑞金和苏区赣州再谱华章,写下了一曲曲国防动员的现代乐章。

 

文\图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