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中国

维舟  2021-10-10 15:07:40

梁启超可说是“先人而新,后人而旧”的人物 是所谓“进步保守主义者”,这类人在英美甚多 但在中国社会极少,如今值得重新评估

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中国


文/维舟


发于2021.10.4总第1015期《中国新闻周刊》

 

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曾在今年开学演讲中追问,在全球疫情之后的当下,所有人都身处于一代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年轻人读书求学的意义何在?他的回答是: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扩大我们的知识,并发展同理心和想象力,“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

 

类似的话,一百年前就有人讲过。1921年前后数年间,梁启超曾在诸多场合,向国内的年轻学子做了不下三十场演讲,讲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在当时的大变局下,寄托着“少年中国”希望的一代,如何选择?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最终将决定中国的未来。

 

当时看清这一点的,并非只有梁启超一个人,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比其他人更明白预见到,在那个危机年代,落在年轻人肩上的担子绝不轻松。这在他1927年冬写给孩子们的家信中表露无疑:“我想你们这一辈青年,恐怕要有十来年——或者更长,要挨极艰难困苦的境遇,过此以往,却不是无事业可做,但要看你对付得过这十几二十年风浪不能。你们现在就要有这种彻底觉悟,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锻炼、修养,预备着将来历受孟子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者。”

 

在近代史上,梁启超可说是“先人而新,后人而旧”的人物,是所谓“进步保守主义者”,这类人在英美甚多,但在中国社会极少,如今值得重新评估。他一辈子倡导“新民”,旨在重塑社会基本单元,在清末这是革新思想,但到了1920年前后谈“新新青年”,实则是欲矫“新青年”之偏,想从传统儒学汲取资源,以传统反思现代化,重塑中国文化本位。

 

他在当时出现思想的转变,无疑与1914~1918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冲击有关。在游历欧美后写的《欧游心影录》中,他目睹了西方遭受的巨大战争破坏,早年的现代化梦想遭遇幻灭。既然欧洲各国在大战中的惨烈厮杀证明西方文明出了大问题,那么中国也不必妄自菲薄:“现在我们所谓新思想,在欧洲许多已成陈旧,被人驳得个水流花落。就算他果然很新,也不能说‘新’便是‘真’呀!”虽然他自己当年就曾竭力推行变法新政,但此时却说:“自二十年来,所谓新学新政者,流衍入中国,然而他人所资为兴国之具,在我受之,几无一不为亡国之媒。”

 

看来很奇怪的一点是:他重拾中国文化自信,乍看像是“返旧”,但他借以批判现代化的弊端,其实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新”。


梁启超深信通过教育重塑社会的基本单元,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他在1917年后尤其着重教育改革,想推动全国学校的转变。这又使他秉持一种唯意志论,相信个体的道德力量,却相对忽视了社会制度建设,将“平天下”的基础落在个人的“修身”上。

 

他敏锐地看到了民国初期新旧教育青黄不接带来的各种弊端,强调仅仅灌输零碎知识的“贩卖智识杂货店”,并不能塑造一个德性、实践上整全的个体,像这样下去,“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他所忧虑的“救救青年”,其实和鲁迅所说的“救救孩子”一样,最终都旨在“救救中国”。

 

那他寄望的是什么样的“新新青年”?他们应当回归修身为本的正道,兼容并蓄西学,这正是保守进步主义那种“立足传统谋求进步”的取向。个体如此,放大到整个国家也一样:以传统道德作为社会之根基,一面也不排斥现代知识,以图“返本开新”。问题是,对新成长起来的激进“新青年”来说,梁启超的这种想法无异于倒退。因此他在忧心如焚之下,才转而寄望于更年轻的一代“新新青年”,试图为将来的中国文化校正方向。

 

他的这番苦心失败了,但这绝不意味着他的观点没有价值。在现代化渐趋实现的今天,中国人或许比当年的“新新青年”更能理解他的看法。他的很多批评至今有力,例如他明白指出近代学术最大的问题就是“以知识为学问”,掌握了一堆新名词就以为获得了真知,但既未真正理解,又缺乏实践,并不能解决人生的困惑,而传统学问是与生活、生命融为一体的,“成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非常接近“通识教育”的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让人实现自我的终极价值。不管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却是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不会丢弃的理想,因为我们对于“美好社会”的设想,就奠基于此。

 

【新 书 推 荐】

 

 

《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


作者:梁启超


选评:彭树欣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定价:79元

 

 

《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


作者:[美]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刘芳


出版社:理想国|中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68元

 

 

福山沿着30年前《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开启思考,围绕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全书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议题,比较了身份政治在世界各地的异同。

 

《德国公法史:国家法学说与行政学(1800-1914)》


作者:[德]米歇尔·施托莱斯


译者:雷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178元

 


德国是公法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作者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在本书中对1800~1914年间活跃的众多学者、政治家以及公法学界内部的学术争鸣,做了执中的评判,并对君主制原则、主权、大臣责任制、法治国等公法核心概念进行了清晰细致的梳理。

 

《T.S.艾略特的艺术》


作者:[英]海伦·加德纳


译者:李小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68元

 

 

这是一本公认的艾略特阅读指南,传读七十载,历久弥新。作者围绕艾略特诺奖诗作《四个四重奏》,以平实的语言探讨和梳理艾略特一生主要诗歌和诗剧的风格和主题,揭示其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其诗歌观念、基本象征和哲学内涵。

 

《严肃的幽默:漫画中的历史与世界》


作者:[俄]安德烈·格奥尔吉耶维奇·戈里科夫 等


译者:李牧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98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政治风云变幻,俄、英、法、意等国的漫画家捕捉了当时发生的众多政治事件,创作了大量让人“笑中带泪”的漫画。本书研究了当时出版物中200多幅政治漫画反映的国际关系和俄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