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对你们中间最大多数的人来说,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考上中南大学,未来要靠你们自己创造,你们中间只有极少数人能获得成功。”作家阎真在自己最新出版的小说《如何是好》的发布会上,对着台下的一些大学生们这样说道。这部新长篇被称为“女版《沧浪之水》”,故事对准的是当代年轻人的切实焦虑。
65岁的阎真并没有太多白发,他身材瘦削,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他的微信名叫“阎先森……”,这个略显可爱的名字,和他作品中主人公流露出的那种洞察世情的状态,是有反差的。多年来,阎真一直保持着低调的生活。他的小说《沧浪之水》比他的名字更响亮,它曾被誉为中国最经典的一本官场小说,书中,阎真塑造的那个被官场潜规则同化的书生池大为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多年后,读者们依然会用残酷、震撼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小说中的现实。
20世纪80年代,阎真曾在北京大学求学。不过,80年代陆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艺思潮对他的写作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多年来,他坚持沿袭从《红楼梦》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小说表现方式,通过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命运和心理发展,去描摹世间百态。这种听起来有些传统的写作方式,让他的小说和社会现实之间一直保有联系,也让他成为文坛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阎真收藏的一本翻破了的《红楼梦》。图/受访者提供
把现实变成小说
写完上一本小说《活着之上》后,阎真曾跟身边的人说,写小说太累了,不想写了。但过了一阵子,他还是拿起了笔。触发他写作冲动的是他儿子的真实职场生活。几年前,阎真的儿子在香港读完硕士,回到广州找了一份工作,他每月工作290个小时,却仍然没有达到老板要求的工作时长。
阎真在中南大学教书,他逐渐发现,身边的学生也有着和儿子类似的烦恼。很多年轻人从偏远的地方考上重点大学,毕业时却陷入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之中,既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顺利的婚恋。作为文学院的副院长,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他带的几十个研究生里,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并不多。
慢慢地,阎真脑海中开始出现一个形象:家境贫寒的女大学生许晶晶,她想要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也想要一个真心爱人,但理想很快在现实中变成了一地鸡毛:她的保研名额被人挤掉,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只好去做教育培训和房地产销售。她也遭遇了形形色色的男友,长期踌躇,似乎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遭遇挫折。
阎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在生活中发现的灵感,要写出一本长篇小说,他都要做上数千条这样的笔记,才开始真正动笔。对于他所写的那些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故事而言,这样的方法是奏效的。从1997年开始,阎真已经用类似的方法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他把这种观察世情的方式称作“贴地而行”。
这种对现实和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让读者总能在他的故事里,找到那个孑然一身投入社会时饱受挫折的自己。有个学生读完《如何是好》后,对他说:阎老师,这本书就好像是你站在我的背后,看着我的生活写的。
9月24日,阎真在湖南长沙市出席《如何是好》新书首发会。图/受访者提供
现实主义之路
20世纪80年代前后,阎真就酝酿着自己的职业作家之路。1980年,23岁的他从湖南株洲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那时正值八十年代文艺思潮风起云涌的时期,文学界流派纷呈,伤痕文学、现代派、魔幻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新风格接替上演,冲击着封闭多年的文坛。
阎真和这些作家成长在同一个时代,刘震云是他的同专业师兄。高考前,阎真已经在当地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进入学校时他是抱着作家梦的。在他印象中,当时全校同学都沉浸在对文学的狂热爱好中,他在这种气氛中积极参与,做了“五四文学社”社长,主持文学活动,也写诗歌、小说。至今他手中还收藏着北大校友、诗人海子当年的诗稿。
但他却一直与当时风光一时的新兴文学思潮都保持着距离,没有成为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这种态度或许来自他根深蒂固的审美取向。他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红楼梦》,受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影响颇深。
在读书生涯中,他曾沉迷于阅读托尔斯泰、茨威格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小说家的作品。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写出这样反映世间百态的长篇故事。但在当年,这样古典的审美似乎有些过气。当时,具有类似风格的知名作品,几乎只有陕西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阎真于2001年发表《沧浪之水》。
毕业之后,阎真回到了故乡,在湖南师范大学做了一名老师,他开始想办法安顿自己的生活,还没有精力拿出大量时间写作。1988年,伴随着当时的出国热潮,阎真去加拿大一所大学读社会学硕士,因为英语不够好,他最终放弃了学位,在当地做厨师、送外卖、当洗碗工,持续了三年多,带着一笔钱回到中国。
回国后,他继续在大学教书,也写出了与留学生活相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慢慢地,大学里的岗位竞争激烈了起来。大学老师被要求必须有论文和研究成果,而小说不能被算为科研成果。这样一来,分房、评职称等机会都将轮不到他。阎真给领导打了报告申诉,希望能将长篇小说算作研究成果,还举了鲁迅、沈从文当例子,结果对方反问他:你的小说能算成果,艺术系老师写的歌曲能不能算?他无言以对,只好又跳槽去了另一所大学。
他把这些挫折和愤懑,写在了小说里。主人公池大为研究生毕业,初入机关时他只愿依靠技术特长存活,不屑学习官场潜规则。后来他成家、生子,发现生活中处处都需要资源和人脉,不可能独善其身。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池大为学会了站队、攻击同僚、拍马屁、琢磨领导心思。而代价则是他杀死了过去的自己,放弃了所有的精神追求。
2001年,这部名为《沧浪之水》的长篇小说在《当代》发表后反响热烈,当年就获得了《当代》和《小说选刊》杂志的两个大奖,后来又入围了茅盾文学奖。
这并不是一本典型的官场小说,却因为成功描摹了官场的现实而受到瞩目。很多想要“考公”的年轻人抱着学习官场之道的心态买下了它,却被深深刺痛。最终,阎真也阴差阳错地凭借这本“官场小说”的火爆,在当代现实主义作家的谱系中获取了一席之地。
看见年轻人的焦虑
21世纪后,现实主义文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开始分化。有的作家向历史发起探索,有人则投靠魔幻现实主义的潮流。但阎真不太一样,时代变化对他的思维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干扰。他的小说也改编成了影视剧和话剧,但他没在这些事上投入过什么精力。他依然只对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的现实处境感兴趣。
他在故事中不断模拟着类似的情境:一个刚刚踏入社会,保持着理想主义和单纯心态的人,在面对社会潜规则侵蚀时的不同变化。这些心怀理想的主人公,除了《沧浪之水》里的池大为,还有《活着之上》中冷眼旁观学术圈丑闻的教师聂志远,以及《因为女人》中,在求职、恋爱的打击之后做了“小三”的大学生柳依依。这些故事,本质上都是他脑中的“士大夫精神”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在不断变动的社会现实面前所遭遇的困惑和不适。
阎真新作《如何是好》。
稳定的状态,五六年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的缓慢节奏,有时候也会成为他把握现实的阻碍。因为社会潮流很可能在几年之中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2007年,阎真出版小说《因为女人》时遭遇了一些争议。这部小说写了六年,出版时,一些女性读者觉得小说中描绘的女性心理并不典型,大部分的女性早已经不再把婚姻、家庭当作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理想,因此,他所写的那些关于女性婚恋理想破灭的故事,并不能让她们感觉到真实。
从遭遇争议那段时间起,阎真就开始思考,自己把握现实的方式是否应该做一些调整?人过中年,他的生活早就趋于稳定,唯一能够触发当初那种“痛感”的可能就是他儿子,以及儿子的同龄人的境遇。这也是他最终把观察的目光放在下一代身上的原因。《如何是好》算是他观察的一个“成果”。
在《如何是好》的结尾,阎真给主角许晶晶安排了一个相对如愿的结局,让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职场有了一席之地,也给她找到了一个不够“上进”,但和她心意相通的爱人。他感觉这样可以消解那些严酷的现实,也能帮助年轻人从纷乱的现实中走出来,得到某种慰藉。偶尔,这个一直关注现实,也活得颇为现实的作家会提议学生们去大西北看看银河,看看星空,他说,“这是去找寻你们来到世界上的使命的一种办法。”
发于2022.11.28总第107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阎真:那个忠实描摹生活的人
记者:仇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