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大学不“唯论文”,唯什么?

俞杨  2018-11-03 14:14:47

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具体的执行方案 “唯论文”最终也会变成“唯关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大学“唯论文”的质疑喊了很多年,这次似乎真动刀子了。

 

2018年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简称“四唯”)专项行动。

 

图片来源:科技部官网截图
图片来源:科技部官网截图

 

这次专项行动采取“先自查、后督导”的做法,以教育部为例,要重点清理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造假、南京大学教授被指学术不端两条热闻,正在舆论场中沸沸扬扬争议不断。


2018年10月21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发布情况说明,对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


2018年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曾著述颇丰,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论文陆续被从网上删除,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那么,论文造假到底严重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


按照梁莹的说法,在“唯论文”体系下,全中国恐怕没几个清白的教授了,“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凭着这些被删掉的论文,梁莹得以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39岁的梁莹,已经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自从“长江学者”诞生后,各种山河湖海的“XX学者”多达数十种。比如河流一派的,有了黄河学者、珠江学者、龙江学者……比如山岳一派的,有了泰山学者、黄山学者、天山学者……


论文成了敲门砖,根据中国科协新近公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93.7%发表过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职称晋升要求,90.4%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要求。


只不过,繁荣的是学者的头衔,冷落的是国家的科研。


创立SCI体系的Engene Garfield博士在2009年访问中国时就明确表示:不能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


许多西方学者,对我国重奖SCI收录论文的现象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戏称中国的SCI为“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的中国概念)。


“唯论文”错在哪儿呢?首先错的不是唯“什么”,而是“唯”这一个字就错了;其次,“唯论文”不看论文本身,而是看论文发表了几篇,是行政化的量化管理;再者,论文都是为了评职称拿福利,动机、逻辑都出了问题。


然而,明知不合理,“唯论文”的做法一直以来难以改变。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李江对周刊君表示,根源在于我们的同行评议常常缺乏说服力


同行评议是由本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对学术著作进行评估,目的是确保以科研价值对结果进行评判。他认为同行评议,是离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状态距离最近的评价方案,也是全球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


不过,他指出同行评议成本高,利益驱使下同行不讲真话,成为两大掣肘。尤其在中国社会,关系的力量常常干扰同行评议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某商学院教授,在接受周刊君采访时认为,清理“唯论文”行动要落实到位,还需敦促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等尽快出台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


原来的评价标准是数论文,不数论文之后呢?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具体的执行方案,“唯论文”最终也会变成“唯关系”。


他认为,合理的评价标准,应该满足三个维度:第一是国家层面,看是否适用于国家立法;第二是社会层面,看能否转化为企业生产;第三是教育层面,看是否可以进入教材。


他说:“按照这个标准,优秀的人才迟早会被挑选出来,而不是像现在泥沙俱下。学术不是学者们自己玩得嗨,而是要对老百姓有交代。”

 


怠慢的何止是科研,如今的大学老师,教书匠不像是教书的。


早在2017年,南大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就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


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18周的课时,梁莹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三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


只要老师发表了论文就是优秀,教育却不在乎学生的感受。打破“唯论文”,最期待的是本科生。


据统计,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是8: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达87%。


2018年6月21日,在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细化到操作层面,高校是如何做的呢?


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复旦大学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初显“复旦本科”品牌效应。


2018年10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全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是组建本科生院,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其实,高校应该分两类,一类研究型,一类教学型,混在一起只能两头尴尬。以美国为例,美国一共有3000多所大学,其中研究型大学只占20%,教学型大学则占70%。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现,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是典型的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在本科和博士之间,天平又向本科倾斜。当科研与本科生教学发生冲突时,毫无疑问科研要为本科生教学让位。


反观我国国情,似乎也不能太苛责教师。重视本科教育的口号一直在喊,关键是看对老师教学、论文、科研、评职称考核的标准是否会有改观。


眼下,专注教学的大学老师确实不多见。说得糙一点,发论文可以量化考核,本科生教学怎么具体量化呢?难道靠学生捧成网红数点赞不成?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最近几天,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5岁的讲师龚德才,在网上走红了。


自1987年被评为讲师,他已经在讲师这个岗位上干了31年,但始终没有参评职称,而他所在院系的很多教授,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说:“我理解他们,毕竟现状就是如此,随大流走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参考资料

五部门清理“唯论文”做法,院士吁改革评价标准时防矫枉过正,2018年10月27日,澎湃新闻

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教授与她“404”的论文,2018年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唯 SCI 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必须终结,2013年6月20日,科技日报

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本科为本”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现状,2018年6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华中师大组建本科生院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2018年10月28日,长江商报

从24岁到55岁!这位大学老师31年只讲课不评职称,2018年10月27日,新华网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虫创意 x 正版图片联盟 x 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