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活到200岁的奥秘,科学家在这里找到了

石晗旭  2021-11-30 19:26:03

延年益寿不是梦

人类的自然寿命到底有无极限?

 

起码从目前公认的理论来看,人的细胞分裂极限是50次,而一次正常细胞分裂的周期约为2.4年,这意味着人类的寿命极限是120岁。

 

但科学家们显然并不甘心接受这样的设定,毕竟在自然界中存在更为长寿的生物,譬如能存活500年之久的格陵兰鲨。为此,他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寻找延缓衰老的秘诀。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深海处生活着的岩鱼。吸引他们注意的是,这些岩鱼的120多种亚属之间竟然有着如此长的寿命跨度:短如少鳍平鲉最多能活11年,长如阿留申平鲉则能活过200岁。

 

为了揭示岩鱼寿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了解人类寿命提供参考,这组研究人员对88种岩鱼共计102个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最终找到了137个与长寿相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可能的作用机制。

 

最近该研究成果甫一发出,便被《科学》杂志选为当期封面文章。

 

图/《科学》杂志当期封面

学界对该研究亦不乏高度认可。“一项探究长寿动物生命的研究对我们学习如何提升人类健康寿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生物学家史蒂芬·奥斯塔德(Steven Austad)如此评价。

 

它们如何活过200岁?

 

从加利福尼亚到日本的沿海水域生活着一群色彩斑斓的鱼类,这就是岩鱼。它们的种类超过120种。

 

而此次它们吸引生物学家关注的原因是,不同亚属之间的寿命相差了近20倍,寿命范围竟能从约11岁到200多岁。

 

不同岩鱼的生命长度,图源:《科学》杂志

到底是什么让部分岩鱼活过200岁?

 

为了找到答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从88个物种的102条鱼中提取了组织样本,并用最先进的技术对它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再通过比对,从不计其数的基因中,找出能活到105岁的岩鱼与“短命”岩鱼(活不过20岁)的遗传差异。

 

种种复杂的分析后,他们发现了岩鱼身上137个与长寿相关的基因。

 

其中16种基因有助于DNA修复,而在长寿岩鱼体内发现的此类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多于短寿岩鱼,也就让其具备了更强的DNA修复能力,和更为丰富的DNA修复通路。

 

要知道,随着生命老去,DNA便会日积月累地受损,譬如端粒缩短等。若这些损伤得以更好地修复,那么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以及衰老的到来就能够延缓,整个生命的周期亦将随之被拉长。

 

另外一些基因则会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而这也会影响寿命。

 

此前《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便发现,大脑内传送胰岛素信号的蛋白质减少或消除的小鼠,比未经处理的小鼠可以多活半年,这意味着试验组小鼠的寿命延长了18%,且它们到了老年后依然精力充沛。

 

不仅如此,研究者们发现长寿岩鱼体内富集着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基因,尤其是其中一个特定的基因家族——嗜乳脂蛋白(butyrophilins)基因,它们有抑制免疫的能力,能够帮生物体抵御感染和癌症——在长寿岩鱼的体内有极为明显的拷贝数。

 

此前已有多项研究指出,衰老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炎症过程,这些慢性炎症不易被发现和治疗,可能在体内持续数十年,并引发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嗜乳脂蛋白基因家族的富集,则让长寿岩鱼更少遭受炎症反应。

 

当然,还有些基因并不直接影响寿命。

 

“本质上讲,一些岩鱼物种只是通过适应生活在更深、更冷的水域,并增加它们的体型大小来延长寿命”,该研究通讯作者Peter Sudmant介绍。他们发现大多数基因(81个)通过影响体型和深度适应来间接影响寿命,而长寿岩鱼进化到现在的基因模样,用了1000万年。

 

“总之,岩鱼长寿的遗传基础可能是直接影响寿命的基因,与影响生态和生长表型的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者们写道。

 

也正因如此,这137个基因并不全对人类延寿、促进健康有参考意义,毕竟人类不可能把自己置身于更纯净、也更孤寂的茫茫深海中。

 

 

 

但这些基因中与DNA修复、免疫调节及胰岛素信号调节相关的部分,不同岩鱼的进化选择不同,导致其寿命跨度极大。这对理解人类寿命显然很有意义,“我们可以思考这些相同类型的基因如何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中发挥作用”,Sudmant表示。

 

同时,在同一个物种密切相关且具备长寿特征的生物体之间探寻“长寿密码”,恐怕也比此前研究者们惯用的果蝇、线虫、小鼠、大鼠等短寿研究对象更有说服力。

 

令人痴迷的长寿

 

延寿是梦吗?或许不是。

 

毕竟,人类的平均寿命的确在不断延长。联合国人口司统计显示,2019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达到了72.6岁,比1990年提升了8.4岁,预计到2050年有望达到77.1岁。

 

但无论寿命延长多少,理论上来说,衰老是人类不可能避免的结果。

 

衰老意味着什么?

 

可能是视力下降、骨骼钙质流失、免疫力不断下降、肌肉开始萎缩、记忆力衰退、各个器官开始消极怠工……种种令人悲辛的生理损失,会让一个不再真切、不再受控的世界渐渐笼罩老去的人。

 

这也是科学家们探索长寿秘诀的根本原因——通过理解其他动物的基因和生物化学通路,并进行干预,为人类延长健康寿命打开一扇窗。

 

到现在,科学家们甚至已经按捺不住人体试验的冲动了。

 

曾经风靡一时的“长生不老药”NMN便属此列。当年,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大卫·辛克莱尔在小鼠身上找到了能补充修复DNA所需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办法,便是给小鼠用上β-烟酰胺单核苷酸,也就是近几年铺天盖地宣传的NMN。

 

辛克莱尔团队发现,给20个月(相当于人类近60岁)的高龄小鼠注射NMN后,其毛细血管数量和密度等生理指标恢复到了6个月大(相当于人类20岁)的年轻水平。而后,华盛顿大学发现,口服12个月NMN的小鼠与正常衰老的小鼠相比,各种与衰老相关的生理衰退被有效消除了。

 

另有一些科技大佬试图利用基因编辑的办法延长端粒的长度,为人类的细胞分裂争取更长的周期,他们甚至先拿自己开刀。而辛克莱尔团队去年底发表的一篇《自然》封面文章提到,在对青光眼小鼠眼部神经细胞基因编程后,其视力竟慢慢得以恢复。

 

从种种已有研究成果来看,逆转衰老、延长人类健康寿命大有可期。

 

但有从事过相关研究的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研究者们常用的衰老研究对象,譬如线虫、酵母菌、小鼠,寿命短的就3周,长的也就几年。在这些研究对象身上得出的结论对人类寿命和衰老研究的参考意义十分有限。”

 

“如果我们只研究果蝇、小鼠等短寿生物,我不相信我们将在延长人类健康寿命中取得很大进展”,史蒂芬·奥斯塔德也在其评论中直接表示。

 

更何况,就现有的关于长寿及衰老机制的研究来看,不同的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延寿秘诀”。如何进一步确定这些“秘诀”对人类的作用,目前显然并没有合适的方法可以验证。

 

没有人不想治愈衰老,甚至治愈死亡。但现在就把希望重注于此,仍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