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柳叶刀》发表了一项针对中药中风醒脑液的研究,文章一出立刻成为医学界的焦点。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医药报道的记者,我深知这一领域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中医药这一古老的疗法,一直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寻求突破,而本次研究正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节点。
关于中医药的讨论总绕不开一个问题:如何科学评价中药的疗效?这涉及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碰撞。《柳叶刀》这项研究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除了其阴性的试验结果外,也因其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设计深刻触及了中医药评价体系的核心议题。
在推进报道时,虽然初期联系采访并不顺利,但最终仍采访到了中西医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基于采访我意识到,围绕中医药评价标准的分歧,远比试验本身的结果更值得深思。随机对照试验(RCT)固然是现代医学的“金标准”,但对于强调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的中医药,这样的标准是否适用?有中医专家提到,现在中医药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分散的临床经验和患者个人主观感受很难转化成批量的客观临床数据。比如,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观真实感受等非定量指标,这些可能是RCT难以精准捕捉的部分。
我对这项试验的通讯作者之一克雷格·安德森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视频采访。他是世界卒中研究领域的权威,被《柳叶刀》誉为“卒中研究领跑者”。对安德森的采访是这次报道的关键环节,他的坦率和专业,帮我厘清了试验初衷和背后的细节。他并不避讳讨论针对这些研究的一些批评看法,他说,RCT难以全面反映中医特点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不适用RCT。一项研究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它引发了怎样的后续反应和思考。
现代科学的验证路径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需要找到对话的可能性。中药若要走向世界,就需要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接受更多规范的检验和试验。通过RCT验证药效,是中药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的特点,找到科学性与传统特色的平衡点。
发于2024.12.2总第116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