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

日元是如何变“贱”的?

吴锐  2018-11-13 10:46:03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日元的汇率如此之低呢?(1日元=0.0753RMB)

 

 

 

几种主要货币中只有韩元比日元更“贱”
几种主要货币中只有韩元比日元更“贱”

  这样的话日本人统计个数字岂不是要比我们多计算好几位,增加脑细胞负担?“有医学组织统计,日本人由于睡眠不足引发的交通事故、生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兆日元’”;“日本政府公布的2011年‘311’大地震的经济损失是‘16兆9000亿日元’”……

 

 

 


  人类的数字单位快不够用了吧?其实日元刚出现的时候,汇率并不是如此之低,而且居然高达“1日元=1美元”!后来它怎么就越来越“贱”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挖挖日元走“贱”的历史。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学习西方,其中一项就是统一货币。在此之前,日本国内一共有包括黄金券、白银券、铜券、稻米券、绳索券、雨伞券(真是服了)……在内的1694种纸币参与流通。1871年,日本全国统一发行了一种新的货币,即日元。

 

  当时1日元兑换1美元,并且在金本位下与黄金挂钩。后来尽管经历了甲午海战、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半个世纪以后,日元依然很稳定。到1926年,大约是1美元兑换2日元。以当时美元的购买力来看,当时的日元真是相当值钱了(此处想起哆啦A梦的时光购物机)!

 

  但是事情在二战结束以后发生了突变。二战结束以后,日本政府是在盟军最高司令部的领导下工作,为了减少失业,盟军司令部决定启动印钞机,开始大印钞票。到1948年,日本流通的货币达到3553亿日元,是1944年177亿日元流通量的20倍。当时的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达到了历史最低1美元兑350日元!

 

  通货膨胀的危害大家都懂的:贷款人不愿意再贷款,金融体制枯竭;老百姓的财富缩水;物价飞涨;信用崩溃,社会道德崩乱……

 

  所以当时日本经济社会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那么这个局面是不是因为当时的盟军司令麦克·阿瑟是个军人,大老粗,不懂经济造成的呢?也并非完全如此,准确地说,当时美国人本来也没想让日本经济表现得太好。

 

  盟军司令麦克·阿瑟
盟军司令麦克·阿瑟

  二战中费了好大劲才把日军摆平的美国,对日本人还是切齿痛恨的。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直截了当地说:“对付畜生就要用畜生的方法。”

 

  美国政府当时在日本执行的政策叫“经济非军事化”,就是要让日本工业退回到1926年至1930年的水平,所以在货币政策上祸祸一下也无妨了。

 

  但是到1948年,中国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看到价值几十亿美金的军事装备给了老蒋,结果还是打输了,杜鲁门是顿足捶胸啊,“还是把日本认真搞一下吧”!

 

 美国总统杜鲁门
美国总统杜鲁门

  于是美国政府派来了一个被载入史册的牛人——货币政策的顾问约瑟夫·道奇,道奇是个坚定的古典经济学的捍卫者,在这一派学者眼中,鼓励通货膨胀是极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政府决策者的问题,简直就是决策者的幼儿园老师没给教育好的问题。

 

  道奇帮助日本制定的法律规定,日本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必须保持平衡,政府想搞赤字,想大量举债运营,那绝对不行!同时日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黄金再度挂钩。

 

  另外芝加哥大学教授卡尔·萧普来到日本协助制定税收政策,他为日本制定了低税收、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

 

  在货币稳定,低税收的政策作用下,加之朝鲜战争等外部因素作用,日本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年均GDP增长一度达到11.8%。

 

 朝鲜战争带动了日本经济
朝鲜战争带动了日本经济

  说来也怪,美国派到日本的专家制定的是货币稳定的古典主义政策,而美国本土搞的却是适度通胀的凯恩斯主义。南辕北辙!其结果是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永远告别了战后最低点的350:1,日元不断升值,到1985年已经达到1美元兑240日元。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1985年以前,日元兑美元是一直在升值的,而这并没有阻碍日本在贸易上强劲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可见升值也并非十分可怕。

 

  不过这时的美国真是有点hold不住了,1985年美国对日本出口226亿美元,从日本进口688亿美元,逆差462亿美元,接近美国贸易逆差总规模的近一半。

 

  美国政府召集了日本、西德、法国、英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于1985年在纽约开了个会,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出口不行啊,你们货币升升值吧,多进口点我的商品吧,拉兄弟一把。”

 

  各国政要一想,大家都是盟友嘛,所以OK,于是酒酣耳热之后大家签了个协议,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参与广场协议的五国财长
参与广场协议的五国财长

  需要指出的是,该协议是美国针对这四个发达国家的,而非只是针对日本。

 

  协议签订后,各国纷纷开始行动,卖出美元,各国货币开始对美元升值。日元从1985年到1988年,从1美元兑260日元升值到了1美元兑123日元,三年升值110%!“三十年河东到河西",日元又开始值钱了。

 

  升值还是有好处的,买进口商品便宜了,可以可劲“海淘”了!八十年代苹果公司的“苹果2”个人电脑售价高达1300美元,现在日本人民只需要花以前一半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了,幸福啊!

 

  1986、1987两年,日本在进口上节约了2400亿美元。从GDP来看,日本1984年的实际GDP增长3.92%,日元升值以后,1986年的实际GDP增长是4.16%,到1988年更高达6.19%。看来还不错哦,日本人自己将这一时期的经济称为“日元升值景气”。

 

  有一利就有一弊,进口便宜了,但出口变贵了,日元升值确实使日本出口企业遭受了损失,大量出口企业经营困难。

 

  于是日本政府决定要想个什么招儿,帮帮这些企业。他们想了个什么招儿呢?搞基建!1987年5月,日本政府决定扩大财政支出,拿出6.5万亿日元,其中大部分用于基建。就如我们熟悉的,大量钱最终流入楼市、股市。此外日本央行开始不断降息。楼市、股市开始不断上涨……

 

  注意,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水岭,日本政府决定靠财政投入刺激经济,意味着他们开始放弃40年前美国专家道奇制定的古典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向凯恩斯主义靠拢了,这是一个危险的决定。

 

  1985-1988 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涨了 2.9 倍,住宅用地价格涨了2.1 倍,其中仅1987年商业和住宅用地分别上涨了48.2%、 21.5%;1988年又分别上涨了61.1%、68.6%。

 

  1991年东京住宅平均价格超过200万日元/平米(12万元人民币/平米),按一个日本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为500万日元来计算,相当于买一个100平米的房子,需要一家人不吃不喝40年。怪不得寅次郎总是无家可归。

 

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
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

 

  高房价不仅让年轻人背负了沉重的负担,而且造成资金大量流入楼市,严重制约了日本实体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经济泡沫对制造业的危害,他们当时的状况就好比一个人的手臂因细菌感染而开始溃烂,如果不截肢就会扩散到全身,截肢当然对身体也是巨大的损伤。

 

  日本政府果断选择了“壮士断腕”!横竖结果都是经济危机嘛,还是自己来刺破泡沫吧。首先是加息,日本央行将隔夜利率从1988年5月的3.45%大幅上调到了1991年3月的8.25%。各大银行开始收紧对房地产的贷款,不过日本楼市的泡沫似乎还挺结实的,土地价格还挺抗跌,都抗住了。

 

  于是日本政府又使出物业税这记“大板砖”!1992年正式推出物业税,同时提高了房地产相关的各类税种的税率。这一板砖下去,日本的经济泡沫终于破裂了。房价大幅下跌,不过从1991年到1996年房价下跌的6年中,房地产相关税收也给日本政府贡献了10多万亿日元的财政收入。

 

 

 


  自此以后,日本经济进入缓慢发展的阶段,日元出生以后过山车式的先降后升所产生的影响,到这里算画上句号了。这时可能有粉丝要问了:日本政府选择主动刺破泡沫是正确的选择吗?之后出现了所谓的失落的10年或者20年对日本来说是不是代价太大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必须看到,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增长放缓的过程,这是因为经济总量达到无比巨大以后,再增长一个百分点都是巨量的增长,都会非常困难。在80年代签订广场协议以前,日本实际GDP的增长率就已经大幅放缓,仅在2%到3%之间,已经远远低于五六十年代的增长速度。

 

  此外,日本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这些因素都是后来日本经济无论怎么选择都要承受的巨大压力,所以说经济衰退并非完全是泡沫破裂的结果。

 

  参考资料:

 

  1.《货币炼金术》,内森。刘易斯,机械工业出版社

 

  2.《日美贸易摩擦的细节复盘与历史镜鉴——日元升值与泡沫时代》,孙金霞,王仲尧,东方证券研究报告

 

  3.《美国与日本金融危机之比较》,穆艳如,《北方经贸》

 

  4.《美国历年GDP及人均GDP一览》,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5.《日本历年GDP及人均GDP一览》,日本内阁府

 

  6.《为了保住实体经济,日本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我们可以吗?》,《本主义社会学通讯》

责任编辑: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