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经济大省,要高薪招聘100万人

陈淑莲  2025-04-10 15:20:21

近期,广东宣布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旨在吸引100万高校毕业生赴粤就业、创业。

 

4月下旬,广东将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长沙、南京等8座城市,开启春季招聘活动,预计在每个城市提供超1万个工作岗位,岗位年薪普遍不低于10万元,其中不乏年薪50万元以上乃至100万元以上的高薪岗位。

 

广东招聘百万毕业生来粤工作,其规模与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都少见,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此轮招聘活动中,广东多数城市拿出了大量编制岗位,参与招聘的民营企业也经过严格筛选,多数企业要求年营收过亿。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针对不同城市和高校人才,制定了详细且有针对性的招引规划,重点围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体现了广东在产业升级进程中的迫切人才需求,也显示出其对高价值产业的重视。

 

同时,由于此次招聘除一线城市外,还将长沙、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纳入其中,也引发了部分网友对其“掐尖”招聘可能削弱当地产业发展潜力,扩大区域差距的担忧。

 

基于现实企业需求

 

在今年2月5日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首次被提出。此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建立专门工作机制,提出“2+N”招聘活动框架,即春秋两季在广州、深圳举办大型综合招聘会,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展N城联动招聘。

 

据了解,3月中旬,首场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已在广州成功举办,现场共提供超5万个岗位,吸引了全国超1000所高校近12万名学生参加。

 

在广州广交会展馆举办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即将于4月下旬开展的新一轮招聘会,首站定于北京,随后将依次前往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长沙、南京等8座城市。

 

根据官方信息,广东首期已募集超60万个优质就业岗位,其中综合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岗位超1200个,50万至100万元的岗位超1.2万个,20万至50万元的岗位超10万个。

 

广东为何要以如此大规模举措吸引100万大学生赴粤?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杜敏琪近期在公开采访中提到,近年来,广东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亟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燕雨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制造业高度发达,具备充分消化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广东正面临产业发展转型的压力,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

 

2024年,广东GDP为14.16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4.10%,第二产业占38.40%,第三产业占57.50%。同年,广东常住人口达到1.278亿人,较上一年增加74万人,稳坐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位置。不仅如此,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位居全国首位,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数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同样领跑全国。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广东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发挥支柱作用,还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担当引领角色。

 

然而,广东同样面临发展压力。2024年广东GDP增速为3.5%,相较于江苏的5.8%、浙江的5.5%、山东的5.7%,增速放缓较为明显。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加深,由于广东经济外向度高,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同时,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阵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基础依旧薄弱。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也曾表示,总体上看,广东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要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燕雨林指出,在过去的30年,广东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当下,经济发展阶段正从人口红利时代逐步迈向技术红利和人才红利时代。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人才成为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支撑。目前,广东现有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充分满足其庞大经济规模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转型的需求。

 

各类官方报道也曾提及,广东目前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和830多万家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广东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缺口极大。出台‘百万英才汇南粤’政策是基于现实企业需求,绝非凭空决策。”燕雨林说。

 

与所在地高校专业精准匹配

 

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中,对高层次人才的招聘涵盖众多关键领域。从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各城市招聘岗位各有侧重。

 

北京站岗位覆盖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装备、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上海站的技术研发类岗位占比最高,集中在机器人、半导体、AI算法、材料科学等领域;杭州站除人工智能外,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疗等前沿领域也是重点招聘方向;南京站岗位则聚焦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在中西部地区,武汉站岗位重点落在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领域;西安站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热门领域;长沙站集中于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成都站岗位延展至绿色钢铁、绿色石化、蓝色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

 

据“广东发布”消息,各站活动都将邀约中央驻粤和广东省属国有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以及省属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提供优质高薪岗位,且岗位与各站活动所在地高校专业精准匹配。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申红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广东此次招聘针对不同城市设置差异化引才方向,这种“按需定制”策略充分考量了广东的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输出地的科教优势。

 

广州城市风光。图/图虫创意

 

她指出,当前,广东正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扩量提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急需大量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支撑。例如,此次武汉站聚焦电子信息领域人才招聘,主要源于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微电子专业为全国优势学科,每年培养大量芯片设计、光通信、显示技术人才,非常契合广东省半导体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

 

燕雨林也提到,当前广东正大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坚持“制造业当家”,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型和未来产业,人才引进上更倾向于此类领域,这反映出广东未来几年持续强化先进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巩固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格局中地位的发展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此轮大规模招聘,对于部分中西部城市,如西安、长沙、成都等,也造成了一定的人才外流压力。

 

不过,申红艳认为,短期内,此类定向引才活动会使人才输出地面临一定人才流失问题,增加其留才成本,冲击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但从长期看,能对人才输出地形成倒逼效应,推动其创新留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聚焦产业链细分环节打造优势产业,重塑全国产业分工格局。

 

申红艳表示,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激活人才活力的关键机制。为避免广东与中西部地区在人才争夺中陷入“零和博弈”,防止人才“马太效应”加剧人才不平衡局面,必须构建“产业链差异化互补+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分析双方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聚焦产业链细分领域协同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中西部城市尤其要强化在细分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打造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人才飞地”“双聘制”等方式强化利益共享,从“抢人逻辑”转变为“共生逻辑”。

 

如何留住人才?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显示,为深入实施该行动计划,广东给出有吸引力的补贴补助等优惠政策。

 

例如,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到粤东、粤西、粤北12市就业6个月,可申请省级就业补贴,标准为博士10000元、硕士7000元、其他5000元;同时,自主创业有1万元一次性资助,需要场地的可申请入驻政府部门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最长3年免租期。

 

此外,广东各地市对于来求职的应届毕业生,还提供了不同的便利服务。例如,来深圳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可申请最长居住15天的免费房源;来珠海求职的应届毕业生等青年人才,不仅可申请最长5天的免费住宿,成功就业后还可享受“第一年免费住、第二年租金三成、第三年租金减半”的住房保障;来东莞求职的大专以上学历等青年人才,可申请最长15天免费住宿服务,就业后入住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可申请每月500元、最长3年的租房补贴。

 

深圳前海深港创新中心。图/图虫创意

 

申红艳指出,近年来,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高质量的生活工作环境已成为吸引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重要因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发展前景、生活成本与宜居性、社会资源与公共服务水平等,已成为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的重要考量标准。

 

燕雨林说,在广东的人才战略布局中,吸引人才只是开端,如何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其效能才是关键。若盲目投入资源吸引人才,却缺乏完善的后续保障与利用机制,最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他建议构建良好人才生态,一方面,要有充足且适配的产业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平台留人,打造多元化、高质量产业平台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从政府层面看,打造良好人才生态是重要职责,完善的人才激励、使用与考核机制不可或缺。

 

申红艳也提到,为抢而抢,重“抢”不重“用”,势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广东此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才,要避免陷入“重引进轻服务”的陷阱。因此,她建议,首先要搭建平台,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人岗相适。其次,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用制度保障人才。最后,要充分落实优惠政策,不断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全方位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生态,用环境留人。

 

作者:陈淑莲

编辑:孙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