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狂人日记》遇到波兰导演

仇广宇   2021-08-22 14:24:36

77岁的当代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 挑战改编鲁迅名作《狂人日记》 陆帕的作品节奏缓慢,台词充满 文学性、情感和哲思,对他的风格 有人大声赞叹,也有人直言难懂

 

 

陆帕版《狂人日记》:

每个人都带着秘密表演

本刊记者/仇广宇

发于2021.6.28总第1001期《中国新闻周刊》


“今天晚上,有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苏州湾大剧院的舞台上,饰演“叙述者”的演员陶海在旅馆房间中的月光下阅读老友“狂人”的日记,反复吟诵《狂人日记》中这第一句话。第一幕结束时,因为深刻体会到老友“狂人”在压抑社会中的艰难处境,他的情绪逐渐高涨,最终哭了出来。整个过程中,蛙鸣、水滴声、人的叹息声一直在观众的耳边回响,仿佛人们都在共同经历着鲁迅可能在家乡经历过的某个难堪的夏夜。


这是77岁的当代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第二次挑战以中国文学作品为蓝本的话剧作品。上一次他在中国排演的话剧是2017年由史铁生作品改编的《酗酒者莫非》。陆帕的作品给观众的印象是节奏缓慢、台词充满文学性、情感和哲思,融合多种媒体制造出梦境一般的效果,然而也因其复杂性变得“难懂”。


“不要以中国传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作品,这没有意义。”陆帕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

 

陆帕版《狂人日记》在苏州湾大剧院的首场试演。乐曦(右)饰演“狂人”,梅婷饰演“狂人的嫂子”。图/受访者提供

 

欧洲时间的陆帕


距离《酗酒者莫非》的上演已经过去了4年,能够理解陆帕戏剧的中国观众越来越多,但也有部分人依然觉得迷惑。即便如此,这位经历过新浪潮电影和嬉皮士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先锋”,依旧坚持着属于他自己的表达和节奏。


由于疫情原因,陆帕无法来到现场执导彩排,只能通过视频与演员沟通。5月28日下午4点开始,通过视频看完《狂人日记》前两幕的排练之后,陆帕把舞台上所有的演员聚集到一起,在翻译的帮助下讨论了将近4个小时,将他看到的问题、细节一一指出。即使相隔遥远,陆帕对细节的掌控能力和敏感度依旧令人吃惊。他对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非常看重,也希望演员能演出表达之外的“隐藏意味”。


“慢” 依然是陆帕的标志。《酗酒者莫非》三幕长达5个小时,《狂人日记》三幕长达4个半小时。在这些表演中,演员的节奏缓慢到不像在做一部戏剧,而是如同上演每个人真实的生活,甚至更慢,对话中间的停顿仿佛打开了0.5倍速。


交流中,陆帕一直很有耐心,不急不躁。因为音响调试的问题,他甚至可以推迟一天的排练。他很关心演员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吃饭、休息,还提到自己在结束后要去吃个“早午餐”——这句话仿佛提醒人们,陆帕和他的戏剧一直过的是欧洲时间。他曾经对演员说过,希望他们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急匆匆地被时间掌握。


话剧《蒋公的面子》导演吕效平在《狂人日记》的上海场试演过后评论称:陆帕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他“永远能够瞬间地制造你我此时此刻心灵的质感”。他发现,陆帕找到一种窍门,把1秒钟变成30秒钟,让我们感受到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我们造的是上海手表,而他造的是200年历史的瑞士手表”。


聚焦那些被生活放弃的人


在陆帕的家乡波兰,鲁迅的作品并没有大规模正式出版。《狂人日记》是由《酗酒者莫非》的出品人,驱动传媒总经理钱程推荐给陆帕的,阅读之后,陆帕立刻感到这部小说“与众不同,令人难以忘记”,很快就决定要排演这部戏。他开始通过翻译大量阅读鲁迅的作品,他知道鲁迅在中国是一位革命者,而他感兴趣的更多的是鲁迅作为革命者的心理状态。


“《狂人日记》里的人物不是鲁迅凭空想象出来的,他们在鲁迅的生活中都有原型。”陆帕谈到自己对《狂人日记》的研读时这样说。鲁迅研究者谷兴云指出,陆帕和团队的确用心在考证这部小说背后的故事,“狂人”的原型之一就是鲁迅的表弟阮久荪,因为忍受着当时种种社会不公而出现了“受迫害狂”的症状,甚至一度想要自杀。阮久荪这一人物曾在周作人的叙述中得到验证,也出现在最近大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如今,北京鲁迅博物馆中还收藏着鲁迅所保存的、阮久荪写给自己母亲的“绝命书简”。在陆帕版《狂人日记》中,“狂人”和母亲的关系,试图自杀等情节无不反映着这些细节。


陆帕一直以来是心理学家荣格的信徒,对戏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视,《狂人日记》和他以前经常排演的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有着相似的内核,伯恩哈德经常通过一些被生活放弃的人来表现这个社会的残酷和暴力。“我也曾经跟狂人一样,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也曾经被别人放弃和鄙视,这些作品对我来说就像是我私人生活的写照。这个世界的残酷和暴力在社会底层人物的身上表现得不一样,他们不被理解,这些人对待世界的视角跟我们不一样。”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在舞台集结谢幕。图/受访者提供

 

在欧洲,陆帕与戈洛托夫斯基、康托并称为20世纪波兰三大戏剧导演。他改编了大量的俄语、德语文学作品,并于2009年荣获欧洲戏剧奖。但由于语言的限制,陆帕真正为中国观众所知还是从2014年开始的,当时他连续排演了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假面玛丽莲》《伐木》《英雄广场》,并都在中国进行了演出。


陆帕被誉为“舞台写作”的先锋,这是由法国作家普朗雄在上个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种已经成为当代戏剧思潮的理论,即以剧本为基础,结合演员、布景、音响、多媒体、服装、灯光等因素进行的现场创作。由于这种创作手法过于“后现代”,没有太过精细的情节并注重言外之意,对观众的观演造成了门槛,对演员的表演也造成了挑战。不过,陆帕一直对此类戏剧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最看重的,是一种在观众和剧场空间中构建出共情能力。


比如,陆帕对剧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看重,他不喜欢换演员,他把整个剧组之间的互动比喻成家庭关系。“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和演员保持亲密的关系,我要去了解他们,和他们共情,知道他们的看法,一起讨论很多思想上的事情。为什么这种家庭关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目的、梦想是一样的。”他说。比如,这一次,他依然选择和《酗酒者莫非》的主演王学兵进行合作,邀请他饰演“狂人”的哥哥,他对王学兵、梅婷等演员的工作态度和理解能力赞不绝口,觉得他们态度认真,对人物有着强烈的共情能力。


陆帕不喜欢拿着准备好的剧本去让演员来讨论、准备,也从来不让演员完全照背台词,他喜欢他们自由发挥,任由他们慢慢地创造戏剧的世界。一般情况下他会提前让演员看大量与作品有关的东西,这个过程会持续一两个月。除此之外,他还会让演员用角色的方式去书写心情日记。在一封写给自己扮演的角色“嫂子”的信中,演员梅婷就将“她”形容为穿红裙子的梦想家。她在这个压抑的父权制家庭中扮演了狂人精神上的支持者。


在《酗酒者莫非》中饰演警察、《狂人日记》中饰演赵贵翁的演员李龙吟曾提到,陆帕的讲戏过程“很牛”。李龙吟曾经看到许多演员演戏是在演结果,因为导演先把结果说出来了,但陆帕一直都在跟演员讲心理、讲过程、讲感受,因此他的戏特别细致。在《狂人日记》苏州场之前那场长达4个小时的讲戏过程中,陆帕也提到,戏剧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物之间的伙伴关系、彼此的节奏,以及互相之间是否拥有真正的化学反应。


在2017年《酗酒者莫非》在天津大剧院首演时所引起的好评与争论中,有人在演后谈中提出,陆帕是否能真正读懂中国人的表达?当时,剧作家、导演过士行直接指出:“你们怎么都没明白,这戏已经不只是史铁生的了,这也是陆帕的作品! ”如今,这种两极化评论的现象依旧出现在《狂人日记》中,有观众在看过后简单粗暴地点评为“难看”“读剧本”,也有人说,这部剧带他们来到了那个吃人的年代,“观众被死死地摁在了座位上,纵使坐立难安”。


6月10日晚,《狂人日记》在阿那亚戏剧节的演出结束后,陆帕在线上对观众抒发了他诗意的感受:“当狂人终于安静地躺在床上,不再挣扎的时候,我所在的城市克拉科夫下起了大暴雨,电闪雷鸣,像是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奇怪的巧合。”他说,他想给予观众一种“自己航行的自由”。


班编辑:肖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