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万钢:中华民族好学、思辨、重教、上进,是科技创新的优势

徐方清  2019-10-14 11:32:00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众多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摄影/本刊记者 董洁旭

 

  万钢: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者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方清

  发于《与共和国同行——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70年纪念专刊》

 

  自1925年10月成立以来,中国致公党已经走过了94年的历程。

 

  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成立于旧金山的中国致公党,具有鲜明的侨海特色。1947年5月,中国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8年致公党公开发表声明,坚决拥护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坚定地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奋斗的道路。

 

  近日,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科技发展进程?

 

  万钢:“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以空间、核能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涉及航天科技、原子能、计算机、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之际,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科技战线给予高度关注。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写道:“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上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和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我国工业基本体系初步形成。在科技发展的奠基阶段,我国工业领域和科技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初步成为一个工业门类较全、具有制造能力的国家。但“文革”十年动乱,我国错失了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机。

 

  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此后,国家先后颁布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颁布《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引入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化,我国赶上了电子信息产业变革的末班车。

 

  进入21世纪,为有效应对国际竞争新态势,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在国家急需和战略必争的领域中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共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出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号召,提出了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方略,描绘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中共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在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众多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类社会正面临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次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若能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我国有望成为重要科技和经济领域新标准、新规则的参与者,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者。

 

  中国新闻周刊:侨海特色是致公党所独有的。在中国的科技创新进程中,这两个特色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万钢:百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都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目标,留学海外,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我们老一辈的领导人,像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他们都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海外留学生返回祖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回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体系,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事业建设,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的“站起来”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的科技创新实践中,要继承这个好的传统。有国外朋友曾问我:你觉得中国最大的文化优势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首先是好学精神。在中国,无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人,都很虚心地学习和研究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

 

  其次就是思辨能力。要判断什么先进技术适合中国国情,并因地制宜地研究开发,使它成为适用于中国市场的产品,着力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步步地走向世界前沿。

 

  再次就是不断地追求先进。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例如你们经常接触的海外华侨华人家庭,在受教育程度上,往往是下一代会比上一代更强。

 

  总结起来说,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特点:好学、思辨、重教、上进,这也就是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的重要原因。

 

  中国新闻周刊:现阶段,如何发挥致公党的侨海特色,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

 

  万钢: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归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以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大量青年学子把学成回国作为人生第一选择。

 

  这些海外专业人才的回归,为我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了当今我国侨海知识分子队伍的生力军,也是致公党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

 

  当前,我国面临着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最大隐患、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风险挑战,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迫切要求广大侨海知识分子“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充分发挥自身的侨海优势,不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致公党中央先后提出加强华侨华人和海归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健全投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完善华侨华人回国发展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离岸创新创业的创建工作等建议。

 

  在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致公党这几年还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举办“中国发展论坛”“留学报国大型主题活动”,并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保持长期合作,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为海外人才创业搭建平台、打造良好创业环境,建立和完善引智绩效评估机制、搭建海外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保护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等,深化推动海外人才创新创业。

 

  面向未来,我们要秉承“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立党宗旨,继续做好联系、引导、服务工作,为侨海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建平台,更好地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努力开创侨海人士报国工作的新局面。

 

  (实习生魏雨虹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