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张爱玲的朋友圈,和她人设不一样

李锐嘉 石润乔  2019-09-09 10:57:58

出道即巅峰,当时没人料想到 等待这位天才作家的竟是那么孤凉的余生

 

 

 

  24年前的今天,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房东发现逝世于加州大学附近的公寓。这位作家跌宕飘零的一生,在75岁停摆。

  

  19岁时,她预言自己“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缺点”,一语中的。四年之后,她陆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等小说,成为文坛锋芒毕露的人物。出道即巅峰,当时没人料想到,等待这位天才作家的竟是那么孤凉的余生。

  

  说到她成名后的日子,绕不开那段著名的爱情。张爱玲睥睨俗世的新规旧约,不为人情世故所动,却在情爱前节节失守,飞蛾扑火般爱上胡兰成。被背叛后她与胡兰成告别,“我不再喜欢你了,因为你早已经不喜欢我了",分手信里夹着30万元——张爱玲式的傲慢。

  

  32岁时,张爱玲离开上海,辗转香港、纽约和洛杉矶生活。

  

  为了躲开慕名而来的拜访,张爱玲在美国离群索居,第二任丈夫赖雅去世后,更加封闭自我,常年不接电话不应门,仅与几位密友通信来往。而在大洋彼岸,她的名字成为文化符号,她的作品被搬上荧幕和舞台,一波一波的“张爱玲热”与她冷色调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

  

  她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在生命最后的光景,她饱受虱子折磨,为了避虫强迫症般更换住所,一度只敢住在汽车旅馆,还要一周换一个地方。

  

  张爱玲在频繁搬家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遗失了大量手稿、文件和身外之物,在最后的住所中,家徒四壁,写作台干脆用个大纸箱充当。这般不留恋,令人怀疑也许她对这个世界的告别,早早就开始了。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分享张爱玲的朋友们描写她的段落,其中包括与她决裂的前夫、萍水相逢的美国学者、遗产继承人和不懂文学的忠诚友人,希望拼凑出她生前的更多侧面。

  

  第一任丈夫胡兰成

  

  

  1944年与不满24岁的张爱玲结婚,三年后离婚。

  

  "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

  

  我一见张爱玲的人,只觉与我所想得全不对。她进来客厅里,似乎她的人太大,坐在那里,又幼稚可怜相,待说她是个女学生,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我甚至怕她生活贫寒,心里想战时文化人原来苦,但她又不能使我当她是个作家。

  

  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是我的客厅今天变得不合适了。

  

  她原极讲究衣裳,但她是个新来到世上的人,世人各种身份有各种价钱的衣料,而对于她则世上的东西都还未有品极。她又象十七八岁正在成长中,身体与衣裳彼此叛逆。

  

  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小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

  

  ……张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恶去看她总看她不透,象佛经里说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她的人即是这样的神光离合。偶有文化人来到她这里勉强坐得一回,只觉对她不可逼视,不可久留。好的东西原来不是叫人都安,却是要叫人稍稍不安。

  

  她但凡做什么,都好象在承当一件大事,看她走路时的神情就非同小可,她是连拈一枚针,或开一个罐头,也一脸理直气壮的正经。众人惯做的事,虽心不在焉亦可以做得妥当的,在她都十分吃力,且又不肯有一点迁就。但她也居然接洽写稿的两不吃亏,用钱亦预算排得好好的。

  

  她处理事情有她的条理,亦且不受欺侮。一次路遇瘪三抢她的手提包,争夺了好一回没有被夺去,又一次瘪三抢她手里的小馒头,一半落地,一半她仍拿了回来。

  

  弟弟张子静

  


  张子静与姐姐相差1岁,张爱玲与父亲决裂后,渐渐与其疏远。

  

  “即使我再学十年,也未必能赶得上她一半。”

  

 

  她的英文比中文好,我姑姑有一回跟我说:“你姐姐真有本事,随便什么英文书,她都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她是看里面的英文写法。至于内容,她不去注意,这也是她英文进步的一个大原因。她的英文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即使我再学十年,也未必能赶得上她一半。

  

  她曾经跟我说:“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这也许就是她做人的哲学。

  

  好友邝文美

 

  张爱玲32岁时结识邝文美,赴美定居后一直与她保持通信,立下遗嘱把所有财物赠予邝文美与其丈夫宋淇。

  

  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时,她“谈笑风生,妙语如珠”。

  

  

  她(张爱玲)患近视颇深,又不喜欢戴眼镜,有时在马路上与相识的人迎面经过,她没有看出是谁,别人却怪她故作矜持,不理睬人。

  

  再者,她有轻性敏感症,饮食要特别小心,所以不能随便外出赴宴。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往往以为她“架子很大”。

  

  我相信“话不投机半句多”这种感觉是任何人都有过的。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不善辞令;可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时,她就恍如变成另一个人,谈笑风生,妙语如珠,不时说出令人难忘的警句来。她认为“真正互相了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镜子,把对方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反映出来。”

  

  好友庄信正

  

  自1966年起,庄信正帮助张爱玲处理工作、搬家等事宜。

  

  “她是实用主义者,从来不讲派头,只要方便就行”

  

  年轻时她(张爱玲)在上海喜欢“奇装异服”,到我认识她的时候,她的衣着已经属于保守派了,穿一件素淡的旗袍。

  

  至于住处,她是实用主义者,从来不讲派头,只要方便就行。有一次对我说她宁愿买廉价而简单的家具,搬家时不至成为累赘。这对于我后来不注重房内摆设的习惯有直接的影响。

  

  她去伯克利以前我替她物色下榻的地方,曾收到她的一封信,具体表示了心目中的条件:

  

  (一)一间房的公寓(号称一间半),有浴室,Kitchenet(编者注:简易厨房);

  

  (二)离office近,或者有公交汽车来回方便。地点合适,宁可多出点房钱,每天可以省不少时间。

  

  (三)最好房子不太老,比较干净。

  

  (四)此处都随便,家具可有可无,如有床,最好是塌床或沙发,装修、光线、嘈杂、房间太小,都完全没关系。

  

  好友杨荣华

  

  杨荣华是资深张迷,庄信正追求杨荣华时拿书请张爱玲签名,随后送给她,两人于一年后成婚。

  

  “有车来为她挡车,有风来为她挡风”

  

  初会张爱玲,小家子气的我竟一点也不感到拘束。聊了聊搬家的麻烦,我注意到她手掌有很大一块淤青的伤口,她用几乎是抱歉的口吻忙着解释自己一向如何笨手笨脚,绑行李时被绳子勒破了。

  

  

  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输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雅出色;但她露在无袖旗袍外的两条臂膀是那么纤细,走在街上又是那么勇往直前、目不斜视,使我忍不住跨到她的右侧摆出护卫的架势;有车来为她挡车,有风来为她挡风。

  

  同事陈少聪

    

  张爱玲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研究员时,陈少聪作为助理与其共事近一年。

  

  “我和她之间只隔一层薄板,呼吸咳嗽之声相闻。”

  

  我和她同一办公室,在走廊尽头。开门之后,先是我的办公园地,再推开一扇门进去,里面就是她的天下了。

  

  我和她之间只隔一层薄板,呼吸咳嗽之声相闻。

  

  她每天大约一点多钟到达,推开门,朝我微微一粲,一阵烟也似地溜进了里屋,整个下午再也难得见她出来。

  

  我尽量识相地按捺住自己,不去骚扰她的清静,但是,身为她的助理,工作上我总不能不对她有所交代。

  

  有好几次我轻轻叩门进去,张先生便立刻腼腆不安地从她的坐椅上站了起来眯眼看着我,却又不像看着我,于是我也不自在了起来。

  

  她不说话;我只好自说自话。她静静地听我嗫嗫嚅嚅语焉不详地说了一会儿,然后神思恍惚答非所问地敷衍了我几句,我恍恍惚惚懵懵懂懂地点点头,最后狼狼狈狈地落荒而逃……从此我改变了做法。

  

  每过几个星期,我将一叠我做的资料卡用橡皮筋扣好,趁她不在时放在她的桌上,上面加一小字条。除非她主动叫我做什么,我绝不进去打扰她。

  

  结果,她一直坚持着她那贯彻始终的沉寂。在我们“共事”将近一年的日子里,张先生从来没对我有过任何吩咐或要求。

   

  詹姆斯K。里昂

  

  研究张爱玲第二任丈夫赖雅的好友贝尔托·布莱希特时,詹姆斯K·里昂采访张爱玲并通信,那时赖雅已逝世。

 

  “热诚又令人舒坦,且相当帮忙。”

  

  访问她的过程中,有几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她的英语无论是文法、用词遣字或是句型结构,都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仅听得出些微的口音。此外她使用英文成语之流利也令人刮目相看。

  

  对于我提出关于她的先夫与布莱希特的问题,她给了我丰富的讯息且讲得清晰明白。言谈间她不经意地流露出高度的学识涵养以及惊人的记性。她所提关于她与赖雅生活的细节均符实,证诸我先前的研究。

  

  她与赖雅最后的那几年过得艰难(赖雅晚年健康状况恶化,致使他生活起居几乎事事要人照料),我很讶异在这样的前提下,她能敞开心怀毫不忌惮地与人谈论他。

  

  言词中,她对这个在生命将尽处拖累她写作事业的男人,丝毫不见怨怼或愤恨之情。

 

  张爱玲与第二任丈夫赖雅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张女士的表现热诚又令人舒坦,且相当帮忙。她的谈吐闲雅,怡然自若,我的印象是她对整个访谈很是满意;在我们相处的时刻,我丝毫不觉她有任何不自在或者有逃避与人接触的想法。

   

  好友林式同

  

  1983年开始帮助张爱玲处理搬家事宜,张爱玲将遗书嘱托给他执行。

  

  “她有修养的气质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令我感到她是一位诚恳和蔼明智的朋友。”

  

  张爱玲极其不喜家务,为了省事,住房越小越好。她不怎么烧饭,有没有炉灶,也无所谓。

  

  她又有一个习惯,要在四周有声音的环境里住,什么汽车声、飞机声、机器声都可以,不仅如此,她说她在房间里,没事还把电视打开,而且声量调得很高,“把电话铃声都盖住了”。(她没有收音机,也没有录影机)不过她在讲电视的时候,我从没有听到背后有电视机的声音。

  

  ……她很喜欢睡觉,“没事总躺着”,由此我说自己也常常睡懒觉,并且述及睡觉时飘飘欲仙的妙处,她听了连声称是。

   

  张爱玲写给林式同的信

  

  在和我的言谈中,她很少提到她的过去,偶然谈到时也没带留恋的意思。有一次我要去上海,曾打电话告诉她,她似乎沉入回忆中地说了一句:“恍如隔世!”之后她就没有再提上海了。

  

  她从没有向我提过她的作品,如果不是张爱玲这名字和文学有关联外,在她的谈吐里我觉不出她是专门写文章的人,她有修养的气质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令我感到她是一位诚恳和蔼明智的朋友。 

责任编辑:郭银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