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链、产业链、民生链“三链互促”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在广东省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深圳南山区的探索别具一格,这片以科技创新闻名的热土,正尝试如何将雄厚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千家万户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创新打造“党业融合”项目,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以“产业链”服务“民生链”,绘就了一幅“党建与产业”水乳交融、“发展与民生”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为都市城区内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新的示范样本,也为全国提供了产业大区赋能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

深圳市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创新打造“党业融合”项目,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以“产业链”服务“民生链”,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南山工商联供图)
“将党的组织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专职副主席刘丽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党业融合”是指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以党建引领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服务效能。核心是构建“党建链、产业链、民生链”三链互促的闭环路径,即党建链发挥组织优势,作为“红色引擎”聚合资源、破除壁垒;产业链在党建引领下精准对接需求,将技术产品转化为社区服务供给;民生链则通过居民获得感检验发展成效,并反馈需求优化产业方向。三者环环相扣,形成党建牵引、产业响应、民生反哺的良性循环,最终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有机统一。
“党建链”引领“资源聚合”
“百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在于推动优势资源下沉,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但资源不会自动转化为福祉,需要强有力的组织者进行精准配置。为此,南山区将强化党建链的引领作用作为破题之首,使其成为驱动资源高效聚合与精准流动的“红色引擎”。
作为全国医疗器械产业重镇,南山区集聚了迈瑞、开立生物等200多家优秀企业,产业链条完整,创新活力迸发。然而,一面是实验室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亟待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另一面是社区居民对便捷、优质健康服务的“望眼欲穿”。供需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于是,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瞄准这道墙”,强化党建引领,让党建链成为激活资源、贯通堵点的“红色动力”。
升格组织体系,提升统筹能力。早在2023年底,在深圳市委、南山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南山区医疗器械产业链党委升级为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链党委(以下简称链党委),党委书记由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同时由市委组织部委派第一书记,分设市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处和南山区工商联两个党委办公室,其中由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承担党委日常工作。这一变化绝非简单的名称更替,而是深刻的机制变革。它意味着工作的视野从一区拓展至全市,服务的重心从单个企业延伸至整个创新生态,旨在以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区域、行业、层级壁垒,实现政策与服务精准落地的“全市一盘棋”。
据了解,党建链的“赋能”作用立竿见影。链党委扮演起“总调度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会议组织者,而是深入了解产业发展难点堵点,有效对接和调配资源。在项目开展前期,牵头制定企业招募标准,建立“企业库”,通过严格的实地考察和筛选,确保进入社区的产品技术过硬、服务可靠。同时,他们主动联合街道、社区党组织,深入一线摸排居民健康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党建这根“红线”,就这样精准地穿起了产业的“珍珠”和民生的“期盼”,为后续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12月,作为深圳老干部“两新组织”服务团先进集体在中组部离退休干部先进事迹专题报告会上作交流发言,产业创新链党委第一书记邱宣获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央视新闻栏目报道。2025年1月,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市基层党建经验交流大会上作案例分享。中组部、全国党建研究会、北京朝阳区委组织部、重庆市委组织部等省市区部门先后调研交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链党建工作“新样板”。

深圳市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组织医疗器械产业链上的企业深入社区服务群众。(南山工商联供图)
“产业链”精准“服务民生”
在党建链的强力牵引下,南山的产业链被激活,从以往主要面向专业医疗机构的单一模式,转向精准服务社区民生的新赛道,实现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实践中,南山区构建了一套精准的“双向洞察”与“供需匹配”机制,在强大的党建链引领和保障中,产业链服务民生链的路径变得清晰而高效。
“双向调研”是实现精准匹配的前提。一方面“向下扎根”, 链党委联合粤海、蛇口等街道党工委,深入社区开展“需求侧”调研,清晰梳理出居民在居家康复、便捷检测、慢性病管理、智慧养老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向上对接”,面向广大医疗器械企业发布征集公告,全面了解企业产品性能、技术资质和应用场景,并评估其进驻党群服务中心的可行性与困难。最终,结合“党群新貌”行动要求,从200多家企业中筛选出首批19家优质企业,涵盖智能检测、康复理疗、居家健康等多个领域,并精心编印了《优质企业项目点选手册》,为精准对接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选机制”是确保项目公信力的关键。例如,在2024年深圳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展这一专业平台上,链党委创新举办了“党业融合”项目路演会。会上,并非由少数领导或专家“拍板”,而是引入了“工商联优选、社区点选、居民打分”的“三选机制”。现场40位社区党委书记、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代表和30位医院、社康中心代表,用手中的选票对21家企业的产品项目进行了117次点选。这种“我的健康我做主”的民主方式,不仅让深圳资福医疗、善行医疗等企业的产品以高票胜出,赢得了进驻社区的“门票”,更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确保了项目从一开始就紧贴地气、符合民意。
“场景重构”是提升服务体验的核心。项目巧妙地将遍布各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从传统的政治学习空间,转型为优质医疗器械的“社区样板间”和健康服务的“前沿阵地”。通过集约化引入筛选出的医疗设备,党群服务中心变成了居民“家门口”的健康驿站。在这里,骨密度检测、AI健康评估、智能理疗等20余项服务触手可及。同时,链党委同步制定了一套涵盖准入标准、设备维护、服务评估的全流程规范,确保这些优质资源能够“沉得下、留得住、用得好”,避免了“一阵风”式的短期行为,构建起稳定、可持续的社区健康服务供给新模式。接下来,链党委、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将持续拓宽“党业融合”项目服务维度,将服务逐步拓展至南山区各街道,探索医院、企业、社区、园区各方联动新模式,开展专场服务集市,搭建企业产品展示、推广、应用平台,推动符合居民实际需求的医疗器械产品及时落地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居民健康需求的同时服务企业发展。

深圳市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组织医疗器械产业链上的企业深入社区服务群众。(南山工商联供图)
“民生链”夯实“幸福底色”
“成效体现在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与基层治理的优化!” 南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田银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山探索创新的“党业融合”是通过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最终让民生链更加坚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进一步丰富和保障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为“百千万工程”所追求的“幸福底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在南山区工商联(区非公党委)主办的两次大型“党业融合”医疗器械进社区服务集市活动中,总共惠及居民人数高达数千人次,包括骨密度检测、AI健康评估等20余项服务与居民零距离触达。居民不仅享受到了便捷免费的检查,更通过伴随的健康科普,提升了自身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党业融合”项目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便捷性”大幅提升。例如,在粤海街道举办的“党业融合”健康服务集市上,一位刚体验完AI眼底筛查的张阿姨高兴地说:“以前检查这些要去大医院排队,现在下楼遛个弯的功夫就做了,还有专家讲解结果,心里踏实多了。”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互动格局,让居民真切感受到了“服务惠及百姓、科技触达社区”的良好效应。
对于参与企业而言,“党业融合”项目打开了一扇宝贵的“直达C端”(消费者端)的窗口。医疗器械企业传统上多面向医院等专业机构,与最终用户距离较远。通过社区展示和体验,企业不仅能直接获取用户最真实的使用反馈,用于产品迭代升级,更能在高频次的互动中建立起品牌信任度。一家参与企业的市场负责人表示:“社区是最接地气的市场试金石。居民们的每一条建议都非常宝贵,帮助我们实现了从‘产品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型突破。”
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党业融合”项目丰富了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内涵,使其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坚实阵地。党员志愿者在活动中发挥作用,讲解设备、维持秩序、收集意见,拉近了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社区健康服务的提升,也间接缓解了公立医疗机构的部分压力,探索了一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路径。党建的“红色力量”通过这一系列具体而微的民生服务,转化为了群众心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山区集聚了迈瑞、开立生物等200多家优秀企业,产业链条完整,创新活力迸发。(南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链互促”凝练“百千万”新动能
通过“党业融合”运行实践,南山区成功地将党建链的组织优势、产业链的效能优势、民生链的价值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了“三链互促”的良性循环,凝练出“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内生动能。
南山区以“党业融合”为抓手,推动“三链互促”的实践,正是“百千万工程”所倡导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理念在城区的生动演绎。
刘丽庄表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党建链”并非外在于业务工作的附加项,而是深度融入并主导业务逻辑的核心变量;“产业链”服务民生也不是简单的慈善行为,而是基于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双向赋能;“民生链”的夯实则反过来验证和强化了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这种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机制,正是激发“百千万工程”的内生动能所在。
从党建引领资源聚合的顶层设计,到产业链精准服务民生的路径创新,再到民生福祉可感可及的温暖落地,南山区通过“党业融合”这一关键枢纽,成功地将产业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在南山,党建的“红线”精准串联起产业的“明珠”和民生的“期盼”,“红色引擎”驱动着产业的“创新轮毂”,飞奔在服务民生的“幸福大道”上。这不仅是“百千万工程”在大都市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切为了人民”深刻回答。
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广东各地正百花齐放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南山的“党业融合”模式,探索了新路,提供了借鉴。